馬志林
(河北省遷安市城關畜牧獸醫中心管理站 064400)
每月定期將全群牛只的肢蹄認真檢查一次,對蹄變形牛只及時修蹄,并按照修蹄操作規程正確修蹄,確保達到良好的修蹄效果。同時還可以采用蹄浴方法來預防奶牛蹄病的發生,建議在牛舍出入口處設置一個3~5m 長、1m 寬、20cm 深的水泥池,里面加入硫酸銅或福爾馬林溶液,每月定期對全群奶牛蹄消毒1 次,可以達到很好的預防效果。飼養奶牛數量少的牛場可以用噴霧器進行藥物浴蹄,對預防奶牛蹄病也有很好的效果[1]。
為了滿足奶牛各生產階段的營養需求,需要根據本場實際情況及時搭配和調整飼料中的各種營養成分,確保奶牛攝入的營養平衡。如懷孕母牛應保持體況良好,不能過于肥胖,否則會增加更多的體重,增加蹄部負擔和蹄病發生概率。這樣需要在圍產期做好精飼料的給料計劃,確保產犢后2 周內料量不超過高峰料量,并且維持飼料營養狀況,切忌突然更換飼料,否則會影響奶牛正常生長發育,甚至危害腹中胎兒的健康狀況。在產犢3 周后才供給高峰料量和含粗纖維較少的粗飼料,正常情況下奶牛在生產后3~4 周精料飼喂量達到最高水平,并且保證奶牛實際攝入的1/3 干物質來源于粗飼料,如果奶牛因各種原因發生采食量下降時,那么攝入的2/3 的物質應來源于粗飼料。
飼料中水分含量越高酸度越高,應適當降低飼喂水分含量高的飼料,否則會引起瘤胃酸中毒,進而引起蹄病的發生。要求飼料中干物質含量始終保持在50%左右。同時添加充足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保證鈣、磷比例平衡,滿足奶牛的需求,避免因缺乏微量成分而發生蹄部病變。另外,為了預防腐蹄病的發生,應杜絕飼喂霉爛變質的飼料,還可以在每噸飼料中添加2~4g 硫酸鋅。總之,通過采取上述綜合營養管理,對防治奶牛蹄病有顯著的效果[2]。
由于蹄部直接與地面接觸,因此,飼養環境中地面硬度、衛生和濕度等條件都能直接影響牛蹄的健康水平。如夏季雨水較多、氣溫較高、路面泥濘,牛蹄踩在這些地方受到污物浸漬,致使蹄部角質變軟,給細菌入侵創造良好機會,誘發奶牛感染蹄病。建議將牛舍地面用紅磚鋪設或用水泥鋪筑,可以減少泥濘地面造成的污物浸潤蹄部。如果牛舍潮濕陰暗、通風不良、氨氣濃度超標,刺激蹄部角質蛋白分解變性形成死角質,會使牛蹄底部呈粉末狀,造成奶牛出現粉蹄癥狀。因此,需要加強通風管理,及時排除舍內有害氣體,減少氨氣給蹄部帶來的危害。
有的牛場鋪設的水泥地面太光滑,促使奶牛蹄部的軟角質磨損過度,造成蹄底挫傷厲害、發生疼痛,這樣奶牛更愿意在泥土中站立,泥土中的病原微生物會通過開放的傷口入侵蹄部,加重蹄病的發病程度。再加上發現或治療不及時,病菌通過蹄底上行感染引起化膿性關節炎或腱鞘炎,從而造成奶牛跛行,甚至遭到淘汰。所以用水泥鋪設地面時不要過于光滑,避免上述問題發生。但也不能過于粗糙,或者使用石子、磚塊、爐渣等物品鋪墊地面或運動場,以免扎傷蹄底部而引發細菌感染,發生蹄部病變。有條件的養牛場最好使用塑膠鋪設通道和擠奶廳,因為這些地方也是奶牛站立或等待時間較長的地方,松軟的地面更有利于減少奶牛蹄病的發生[3]。
每個月定期清洗和消毒牛舍2 次,以殺滅和減少環境中存活的病原微生物,減少蹄部接觸病菌的機會。另外,奶牛運動場地面最好呈中間高、四周低的地形,有利于及時排出雨水或污水,為奶牛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保持奶牛蹄部干燥和清潔,有效防控蹄病發生。
在實際生產中許多蹄病是由傳染病或寄生蟲病誘發引起的,如常見的傳染性口蹄疫、病毒性腹瀉、壞死桿菌病和錐蟲病等都可以引起發病奶牛四肢水腫,誘發蹄部發生炎癥。為了保證牛蹄不受這些病菌或寄生蟲侵害,需要在加強飼養管理的同時做好衛生防疫工作,按照本場實際疾病流行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并安排專門技術人員做好免疫接種工作,預防奶牛發生傳染性疾病,對防控奶牛蹄病起到明顯效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