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黑龍江省北林區動物檢疫服務中心 152000)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首先在英國發現,之后在歐洲其他地區都有發生。該疾病會引發公豬、母豬和保育豬的流行性腹瀉,造成比較大的經濟損失。在20 世紀90 年代,該疾病有蔓延趨勢,尤其是亞洲地區的疫情比較嚴重,此時期豬流行性腹瀉病毒主要危害產房的出生乳豬,尤其是2~4 日齡的出生母豬發病概率高,保育豬、母豬、生長育肥豬只是有輕微的癥狀。
豬流行腹瀉病毒的主要傳染源是帶毒母豬,母豬感染后臨床癥狀不明顯,通過糞便感染給產床、水和飼料等。出生乳豬接觸到受感染的器物后通過消化道感染,而母豬乳汁的排毒性也使疫情更加猛烈,提高了死亡率。出生5 日齡內的乳豬很容易感染,而出生超過7 日齡的乳豬感染率比較低,死亡率相對較低。相關的調查研究顯示,初產母豬、乳豬的死亡率高于經產母豬、仔豬的死亡率,這與初產母豬的免疫力低有直接關系。許多養豬場的育肥豬、公豬、母豬患病的臨床癥狀不明顯,但這部豬會成為帶毒豬。
首先,種豬的引進是該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在引進種豬前沒有相應的公豬和母豬記錄。其次,人員和車輛的流動也可能造成疫情的發生。尤其是豬場間人員的流動也是該疾病發生的主要因素。再次,豬場養殖密度大,造成疾病的傳播與蔓延。最后,疫苗毒也可能引起初生乳豬發病。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主要危害豬的盲腸黏膜,造成腸黏膜上皮細胞吸收水分和養分能力喪失。此外,發病乳豬會出現水樣腹瀉,之后出現脫水和中毒癥狀,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引起初生乳豬的死亡。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潛伏期比較短,一般只有3~5h。出生2d 的乳豬在10h 后會出現感染癥狀,臨床癥狀表現為嘔吐,同時伴有腹部疼痛,出現水樣腹瀉,為肛門處出現乳白色黏液。隨著乳豬病情的加重,腹瀉次數增加,腹瀉持續10h 后會出現脫水癥狀,腹瀉36h 后乳豬會出現死亡,同窩出生乳豬的發病率高達90%以上,死前初生乳豬的癥狀為倒地,同時伴有神經癥狀。如果豬場不能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將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為降低該疾病的發病概率,應盡量避免在疫病高發區引種,不同時向兩個以上的養豬場引種。在引種前了解引種地近一年的疫病發生情況,引種后需要采取科學的隔離措施,隔離60d 以上。
對運輸車輛進行消毒處理,對外來人員的衣服、鞋帽進行消毒。
豬場養殖過程中可能會有貓狗,其是豬流行性腹瀉的主要傳染源,為此,豬場必須做好滅鼠工作,并且在養豬過程中不養貓狗。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應定期對養殖場所進行消毒和清潔處理,每周進行2 次消毒噴霧,針對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碘和復合碘消毒液效果比較好。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包括糞便傳播,糞便會污染豬舍用具和水源等,為此,必須對豬場糞便進行科學處理,避免疾病的傳播和蔓延。對豬糞便進行發酵處理,能使病毒很快失去活力。
一般情況下,豬感染病毒性疾病的疫苗效果免疫都比較好。但豬流行性腹瀉疫苗免疫例外,與豬流行性腹瀉病毒有直接關系。同時,該種病毒培養困難,制約著安全疫苗的開發和研制。經過多年的努力研究,許多國家已研制出豬流行性腹瀉疫苗,尤其是一些國家已建立了疫苗供應市場,但疫苗在中國沒有取得良好效果,不能有效阻止豬流行性腹瀉疾病的發生,尤其是一些疫苗對母豬、公豬、保育豬比較安全,但對初生乳豬有副作用。此外,在疫苗接種過程中使用方法不正確,母豬接種疫苗的排毒期需要在55d 以上,而在母豬產前30d 接種弱毒苗的話,導致乳豬吸食母豬乳汁造成疫苗毒感染。許多學者研究發現,如果要提高疫苗的效果,必須要進行多次接種。需要使用弱毒苗對母豬、公豬進行基礎免疫,比較常見的免疫方法有以下2 種:首先,毒性腹瀉弱毒三聯苗,分別給妊娠期母豬注射3 針。其次,四次免疫法。注射2 次病毒性腹瀉三聯活苗,注射2 次腹瀉三聯滅活苗。
首先,乳豬發生腹瀉和產房有直接關系,為此,保證產房干凈衛生,保證產房溫度適宜,在母豬生產前做好清潔衛生消毒工作。其次,需使用消毒劑對糞便進行消毒。再次,在仔豬出生24h 內不能和母豬的糞便接觸,在仔豬出生之后6h 需要吃到母豬的乳汁,提高仔豬免疫力和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