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英 王玉張 侯林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農業農村局虎山畜牧獸醫站 276806)
我國在生豬養殖方面有“散養” 與“群養” 兩種方式,“散養” 大都是農村地區農民提高經濟來源的手段之一,其選擇種豬的機會較少,而“群養” 作為我國養殖業發展的重要部分之一,需要不斷優化種豬育種問題,才能保證養殖業綜合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目前,針對種豬育種問題,我國相關研究還不夠深入,研究手段與研究結果都不夠專業,需要在今后的工作與研究中不斷深化改良。本文將從自主性、專業性、新模式3 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目前,為了保證我國生豬養殖系統的正面發展,我國在育種方面大都采用引進國外優良品種的方式,這種方式維持時間不長,當第一批引進的種豬不能維持較好的育種狀態時就會面臨淘汰,之后再引進新的優良品種,以此循環往復,這是一種不利于我國育種技術持續發展的方式[1]。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目前還未有專業的研究技術來提高我國種豬育種的質量,創造出屬于我國的優良種豬品種。也沒有自主的研究手段與研究方向,長期依附于引進國外優良品種進行育種,這種不自主、不獨立的研究現象是我國種豬育種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問題之一。因此,要提高我國種豬育種技術,需要將研究重點放在“本土品種” 研究上,當本土品種豬達到優秀的育種狀態時,能保證生豬對本地的生態環境有更好的適應能力;其次,自主研究不等于“閉關鎖國”,仍舊需要外來科技與品種的支持,不斷分析外來品種與本土品種在育種過程中的差別與優劣勢,將兩個品種進行有機結合,綜合兩者優勢的種豬能更好地進行育種工作,提高生豬的存活率。
受種豬育種大環境的影響,我國相關的負責人員并沒有足夠多的方式與渠道進行深入學習,因此,在種豬育種方面的專業度較差,不能從根本上推動育種研究工作[2]。與國外育種技術相比,我國現階段的育種技術還不夠專業,即便引進了國外優良品種,也不能保證生豬的高質量、高產量,也就無法保證優良品種得到較好的延續。要不斷提升種豬育種研究技術的專業性,需要給相關的工作人員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創造更好的研究氛圍,通過講座的方式將國外育種的專業技術傳播到國內,讓相關研究人員有更專業的理論基礎;其次,基于理論基礎,需要再次提高研究人員的實際操作能力,只有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才能真正達到目的。種豬育種研究過程中,基因、生物等專業知識與相關研究技術是保證成功的重要內容,研究人員對這些技術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到育種結果。只有不斷提升研究人員的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才能保證我國育種技術得到可持續發展。
科技在不斷衍生發展,我國在研究種豬新品種的過程中,要結合當代最新的科研技術,建立出一套屬于本地品種研發的模式。前文說到,要提高我國育種的獨立性,需要將國外優良品種與國內研究環境相結合,從而打造出全新的本土品種。要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加大投資力度,擴展研究隊伍,還需要不斷創新研究模式,力求找到屬于我國特有的育種模式,在研究過程中不斷提高我國自主研究能力。從傳統的育種方式到新的、自主的育種模式,其中需要改變的東西很多。首先,要保證科研人員有正確的研究心態,將種豬育種模式的建立當作一項重要的科研事業,不斷積極探索引進品種的基因優勢,找到與本土品種結合的接口;其次,相關機構需要給科研人員更多的資金與技術支持,給其科學研究道路提供更多的幫助,打造全新的科研隊伍與科學理念;最后,成功的最大秘訣是自信,當我國科研隊伍在種豬育種研究中持有較高的自信度,就能保證各項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養殖業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因環境變化、病毒感染等因素造成大量的物種流失,不利于推動肉制品市場的持續發展。而我國長期堅持引進外國品種的做法,不能保證種豬育種工作的持續發展,當優良品種在育種過程中受基因改變的影響,種豬質量不斷下降,導致生豬育種受到威脅,相關科研人員應及時發現這種危機,不斷調整技術手段與研究方向,力求解決種豬育種存在的各項問題,為我國生豬育種的持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