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彥紅
(河南省汝州市畜牧局 467599)
種豬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包括病毒性腹瀉、細菌性腹瀉及血液性腸炎等。對不同類型的腹瀉可采用糞便檢測、觀看糞便狀態類檢測。如病毒性腹瀉的糞便狀態為水樣,如果嚴重糞便可呈現噴射狀,顏色呈綠色,主要運用藥物治療,增加種豬的陽光照射頻率。而細菌性腹瀉疾病種豬糞便狀態為稀糊狀,會導致種豬體重下降,治療對策與上述相同。其出血性腸炎疾病糞便中會出現血絲,可運用藥物治療,緩解癥狀[1]。
種豬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多由病毒、細菌滋生引起,在患病時的典型癥狀為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并伴有食欲降低、體重下降等狀況,如果未對其及時實施治療,會出現高燒、肺炎及肺部感染等情況。對于種豬的呼吸系統疾病多采用藥物控制、飼養預防等措施。其藥物控制疾病主要是指依據種豬疾病實際狀況對癥用藥,將治療藥物添加到種豬飲食中。而飼養預防主要涉及衛生保持、控制豬舍溫濕度等。
種豬在飼養過程中出現皮膚類疾病,主要與環境濕度、溫度不當有關。常見皮膚病為豬疥螨病,種豬在出現該疾病時的典型表現為皮膚結節,并伴有皮膚瘙癢、疼痛等癥狀,多數種豬在出現該皮膚病時會在角落蹭癢,導致飼養員忽視該種狀況[2]。若未能及時處理,種豬體重會在短時間內大幅度下降,毛發松弛,嚴重的會導致種豬全身皮膚感染。因此,需要做好環境控制工作,定期衛生處理、消毒,降低皮膚疾病發生率。
種豬在實際飼養過程中,受環境、溫度及地區其他因素影響,比較容易發生細菌、病毒感染。此外,國家經濟不斷發展,促進了工業化進步,在為人們創造經濟利益的同時,工業污水、飛塵及大量有毒物質排放,導致空氣質量不斷降低,種豬感染細菌、病毒種類也隨之增多,進而導致種豬疾病發生率不斷增高,間接增加疾病防控難度[3]。如地區季節不同,飼養溫度、濕度等均存在差異,需要將飼養溫度控制在18~25℃之間,依據以上因素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向種豬注射預防類藥物,注射完成后需要做好記錄,密切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出現,一旦出現異常狀況,需要立即采取干預措施。
種豬飼養環境與飼養質量、疾病預防等之間具有密切關系。因此,需要為其構建安全衛生的養殖場所,為其創建良好的養殖環境,在為種豬構建養殖場所時,可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一方面,需要保證養殖場所的通風度,安裝自動化通風設備,保證充足的陽光照射,溫濕度依照季節變化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另一方面,注重養殖場的衛生保持工作,每天定時打掃衛生,并在晚間進行養殖場消毒。此外,種豬的飲食、飲水必須經過質量檢測,若在實際飼養過程中出現患病死亡狀況,需要及時對其進行無害化處理。
寄生蟲感染為種豬飼養中的常見疾病,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種豬機體免疫力,增加疾病發生率。并且多數寄生蟲類疾病可通過糞便、呼吸系統傳播,導致種豬大面積感染。因此,需要做好寄生蟲病防治工作,可從兩方面入手,分別為阻斷傳播途徑、環境衛生控制。其阻斷傳播途徑主要是指向種豬注射疾病疫苗、驅蟲。而環境衛生控制主要為消毒、環境質量檢測,并抽查種豬糞便,若檢測結果顯示有幼蟲、蟲卵,需要立即采取應對措施。
種豬對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的抵抗能力有限,可以通過完善種豬保健工作來降低疾病發生率。主要是在保證種豬飲食、飲水質量的基礎上,適當添加保健類藥物,進而有效提高種豬免疫力。另外,還可科學選用中藥保健類藥物,降低藥物成本,提升保健效果,并且中藥保健的副作用低。盡量將飼喂時間段控制在早上5~6 點之間,傍晚16~17 點之間,增加種豬進食量。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種豬飼養技術也得到有效提高,但是,在滿足人們對豬肉食材需求的同時,還要有效保證種豬的飼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