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建宇 田漢晨 孫寶麗
(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 510642)
肉兔養殖產業在我國兔產業中居主要地位。從養殖結構看,我國兔產業發展基本形成“以肉兔為核心,獺兔逐步萎縮,毛兔不斷支撐” 的格局[1]。2019 年我國肉兔養殖受非洲豬瘟的豬肉代替效應和扶貧力度加大的雙重影響持續走高,不管是肉兔出欄量還是存欄量都有很大提升[2]。肉兔養殖產業得到很好的發展。
但隨著肉兔養殖產業的發展和擴大,其良種化程度低、專業兔料生產企業規模小、市場開發力度不足等問題也日益突出。肉兔產業要想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上述問題。本文列舉了一些措施和建議,為規模肉兔養殖場提高生產效益提供參考。
1996 年美國農業農村部(USDA) 對美國總結了50 年來在畜牧生產中各種科學技術所起的作用,結果發現,品種改良占影響因素的40%、營養飼料20%、疾病防治15%、繁殖與行為10%、其他15%[3]。因此,種業是影響生產效率最重要的因素。2010 年以后,我國肉兔育種方法以系譜+表型+育種值選擇+基因型為主[3]。根據此種方法培育出天府黑兔等優秀品種,把這些優秀品種推廣養殖,能大大提高肉兔的養殖效率。
在養殖過程中,需要注意兔群公母比例和年齡比例。正常情況下,種代兔群中雌雄配比為8:1[4],年齡中以7~18 月齡的青年兔占兔群比例最大。只有兔群結構恰當,才能減少飼養成本的負擔,發揮最大的生產性能。
雜種優勢是兩個存在遺傳差異的親本雜交產生的雜種后代在抗逆性、繁殖力、生長速度等方面優于純種親本的現象[5]。實踐證明,利用雜種優勢能大大提高肉兔生產性能,降低肉兔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由于高強度的選擇容易產生近交衰退,且對遺傳力低的性狀直接選擇往往進展緩慢,而利用雜種優勢能獲得較快的遺傳進展[6]。因此,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商品代肉兔生產性能既方便且經濟。使用雜種優勢時要注意,只有不同肉兔品種之間的差異顯著,后代所表現的雜種優勢才明顯。
通過品系間的雜交建立的繁育體系,能實現優良性狀的聚集并緩解近交衰退,是今后肉兔遺傳改良的發展趨勢[7]。因此,有能力的肉兔規模養殖企業應大力研發屬于自己的肉兔繁育體系,以打破肉兔配套系依賴國外育種公司進口的局面。
規模化肉兔養殖逐漸以籠養兔群為主,因此,分群交配和自由交配的交配方式已不再適合其養殖需要,此時應使用人工輔助交配。配種時管理人員將發情母兔捉到公兔籠內,在人的監控下使其交配。交配后立即將母兔由公兔籠內捉回原籠。這一方法既能提高母兔的受精率,又能記錄其后代的系譜信息。
準確判斷母兔的發情和妊娠情況是提高母兔繁殖率的重要措施。家兔沒有準確的發情周期,變化范圍較大,一般為7~15d,發情期一般為3~5d。因此,需要通過觀察母兔行為和陰部特征來判斷是否發情。
摸胎檢查法因準確率高,操作簡單而廣為采用。在母兔配種后的8~10d,可使用摸胎檢查法來檢查母兔是否受孕。若感腹部松軟如棉花狀,則未受孕。若摸到有像花生米樣大小的球形物滑來滑去,并有彈性感,則已受孕。在用此法檢查是否妊娠時,應注意胚胎和糞球的區別。初學者容易把胚胎與糞球相混淆。胚胎表明光滑有彈性,且位置較固定,糞球表面較粗糙且無彈性,沒有固定位置。此方法需要一定的經驗,需要多加練習才能學會。
一線技術員在檢查母兔發情和妊娠情況時應具備豐富的生產經驗,養殖企業應聘請或培訓出經驗豐富的技術員,這樣才能充分提高母兔的繁殖率,提高養殖效益。
民間有一句俗語“粉紅早,黑紫遲,大紅正當時” 準確地概括了母兔的發情規律和配種時間。母兔在發情期間,以外陰濕潤、紅腫到大紅時間交配最好。家兔在日出前1h,日落前2h 和日落后1h 這段時間性活動最強烈,因此,在清晨或傍晚對家兔配種成功率較高。
配種季節因南北方氣候不同而異,在北方應選擇春、秋兩季進行配種,此時氣候溫和、干燥。在南方以秋季為宜,春季因南方多陰雨,濕度大,適宜細菌繁殖,造成家兔疾病多發,此時不宜配種。但如果能做好防潮防病工作,也可取得良好的繁殖效果。
人工授精能充分利用良種公兔,迅速推廣良種的同時還能減少種公兔的飼養量,降低飼養成本。據在重慶市調查的37個規模化養兔場發現,使用人工授精技術的養兔場規模更大,其場均兔存欄量、出欄量分別是自然交配兔場的6.14 倍和5.62倍[8]。因此,推廣人工授精是促進家兔養殖現代化和生產工廠化的必要措施。人工授精雖然有諸多優點,但由于家兔是刺激性排卵動物,因此,想要在種兔繁殖上采用人工授精要注意在輸精前必須要刺激母兔排卵。可注射絨毛膜促性腺素(HCG)、黃體素(LH)等刺激母兔排卵后再進行人工授精。
借鑒歐洲肉兔產業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肉兔產業養殖模式應向工廠化養殖模式方向發展[9],該模式與小規模養殖最大的技術差別是全進全出循環繁育模式制和人工授精。工廠化養殖模式實施間隔42d 的批次化人工授精,斷奶后搬移懷孕母兔到另一空兔舍待產,斷奶仔兔繼續留在原舍育肥至整批全部出欄,出欄后將兔舍徹底消毒,等待另一批懷孕母兔搬進來待產,如此循環反復[9]。這一模式與傳統的養殖場相比,減少了勞動力的同時還能減少兔病的發生,提高肉兔養殖效益,減少勞動力的使用。
小型規模化肉兔養殖場由于技術資金有限,沒有相應的配套設備來實現養兔工廠化,可依靠加入當地養兔合作社來解決這一問題。養兔合作社能為社員提供種兔、商品兔銷售途徑、適合當地養殖用的飼料、疫苗及行業信息交流,同時也能帶動附近新養殖戶投入肉兔生產中,促進企業、合作社和養殖戶等各方的互利共贏[1]。
全價顆粒飼料是一種將許多原料合理搭配并均勻混合的肉兔日糧,可以直接飼喂肉兔,具備營養均衡的優勢,現階段已成為各肉兔養殖場的主要飼料[10]。飼料成本占肉兔養殖成本的65%以上,因此,選取合理的飼料配方和原料對提高養殖企業和養殖戶的效益來說至關重要。對處于規模化養殖初級階段的養殖戶來說,合理利用當地農業副產品(如各種農作物秸稈)作為飼料原料來制作全價顆粒飼料可節省飼料成本。但對工廠化養殖企業來說,應盡可能地使用來源穩定的原料來制作全價顆粒飼料,減少飼料風險。
部分養殖場一味地追求價格低的飼料是不合理的。飼料價格不等同于飼料成本,飼料成本由飼料單價和報酬率組成,因此,養殖場在計算飼料成本時應用料重比來計算。
兔場選址選得好,在今后養殖中能提高管理效率,減少管理投入。兔場在選址時應考慮地勢地形、土質、水電供應、交通運輸和建筑朝向等因素。兔場的地形應以地面干燥平坦、向陽背陰為宜,地勢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以超過歷史最高洪水線5~10m 最佳。兔場土質應透氣透水性強,毛細管作用弱,吸濕性和導熱性小,以質地均勻且抗壓性強的沙質壤土最佳。兔場的水質良好,水量充足,且供電方便,可經濟合理地提供生產、生活用電。兔場應選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但要與公路、鐵道和村莊保持一定的距離。除此之外,還應遠離屠宰場、牲畜市場、港口和車站這些易傳染疾病和噪聲大的地方。兔場的朝向應以日照和當地主導風向為依據,我國地處北緯20~50°之間,太陽高度角冬季小、夏季大,且我國大陸處于亞洲東南季風區,夏季盛行東南風,冬季多東北風或西北風,因此,選擇南向的兔場場址和兔舍朝向在全國各地都較為適宜。
由于家兔是耐寒不耐熱的弱光動物,因此,除了要安裝自動飲水喂料系統、金屬籠清糞系統等一些必要管理設施外,在炎熱潮濕的南方還要重視兔舍的通風降溫設施和密閉性。在實踐中采用通長窗,即兔舍一側墻壁設一長形通窗,這種窗采光和通風效果都好。除此之外還應安裝負壓通風系統,來彌補自然通風的不足。
兔的糞尿是一種高效優質的有機肥料,兔糞中含粗蛋白質9.2%,粗脂肪1.7%,無氮浸出物52%,總灰分8.2%,還含有煙酸、泛酸、VB12等。兔的糞尿如果能及時進行處理,則能變廢為寶,成為養殖戶的一筆可觀收入;但如果沒有處理好,高營養的兔糞尿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增加兔舍內濕度,污染環境的同時還會對家兔健康造成損害,甚至引起兔群成批死亡。
目前家兔糞污的處理方法與家禽、家畜的處理方法大致相同,都是經過固液分離、厭氧/好氧發酵和堆肥利用等一系列步驟。養殖場可根據自身的資金和技術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糞污處理設備和工藝,但不管選擇哪種工藝和方法,處理后的糞污都必須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和資源化利用標準。
家兔對疾病的抵抗力比較弱,很多疾病尚未發現任何明顯癥狀便會大批死亡。即便是慢性疾病,治療的效果也不理想,且治療成本高,往往是得不償失。因此,家兔的防疫體系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養防結合” 的方針。兔場的防疫體系做得是否完善,體現在平常飼養管理的各個環節。若飼喂的飲水和飼料清潔衛生,兔舍環境做到清潔干燥,則家兔較少患病,同時生長速度較快,能大大提高養殖企業的養殖效益。
除了做好日常飼養管理外,還要制定好兔場和兔舍周圍的消毒滅蟲制度。在無疫情的情況下,兔場和兔舍的進口處應設消毒池,以便人員、車輛進出消毒。在肉兔出欄后要對兔籠進行火焰噴燈消毒,兔糞板、產箱等用具要先用消毒液浸泡,然后放在陽光底下曝曬。
與此同時,還要堅持檢疫與隔離制度,初次養兔,要在獸醫的幫助下對一些傳染病進行檢疫,合格者方可購買。新購入的種兔要隔離觀察20~30d,確認健康方可入群飼養。養殖場若達到一定規模并能自繁自養,更不要輕易從異地引入種兔,以保證自身兔場兔群的安全。若兔舍有疾病發生時,應馬上隔離封閉爆發疫病的兔舍,并進行徹底消毒,直到疫病結束并消毒徹底才可解封。
最后,堅持給兔群進行免疫接種也非常重要。免疫接種是激發兔群對某種疾病產生特異性抵抗力的重要手段,類似人體接種疫苗的效果。給兔群常見疾病(如兔瘟、A 型魏氏桿菌病、波氏桿菌病等)進行疫苗接種預防能大大降低兔群病死率,有效減少養殖場的損失。若兔群已發生傳染病,則更應對剩下的外表正常的家兔進行緊急免疫接種,以保住剩余的兔群,減少養殖場損失。
據調查,近年來受歐洲飲食習慣改變影響,我國的肉兔出口量每年都在大幅減少[1]。相比之下,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高質量產品需求不斷增加,出于食品安全的考慮,國內消費者對健康兔肉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強勁,國內肉兔市場迅速崛起[1]。但從整個產業鏈利益來看,養殖環節占比相對較小,養殖戶在利益分配中處于弱勢地位。因此,規模化肉兔養殖場的發展趨勢應是打通養殖、加工和銷售環節,這樣才能帶來更大的收益。
我國肉兔養殖雖然在改革開放后40 多年有了長足穩定的發展,但比起世界上養兔業發達的國家在種質資源、規模大小、飼養管理體系和市場開發力度上仍有非常大的差距。規模化肉兔養殖場想要獲得更大的收益和更長遠的發展,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得益于豬肉價格上升和扶貧力度加大的影響,我國肉兔產業此時也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機會,若能抓住這次機會,相信我國肉兔產業能獲得更大的發展。規模化肉兔養殖場也能獲得更高的收益和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