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英
(安徽省宣州市宣州區畜牧獸醫管理局 242000)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種以腹瀉、嘔吐為主要癥狀的傳染病,該病最先于1946 年在美國被發現,隨后在日本和美國也相繼出現該疾病,隨著時間的推移,該病擴散到全世界的多個國家,目前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多發的一種生豬疾病。
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病原為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在進入機體后主要在腸道內增殖,也有少數情況可以在呼吸道內增殖,該病毒為冠狀病毒屬成員之一,有囊膜結構,外膜有纖突,外觀呈球形。該病毒對寒冷環境有一定的抗性,腸組織內的病毒-20℃時能在6~18 個月內保持活性,但病毒對于熱較不穩定,65℃的條件下10min 即可滅活,56℃下45min 即可滅活,紫外線和光也均能將其滅活。一般的消毒劑如乙醚、氯仿等均能起到很好的消毒作用,0.05%甲醛溶液持續作用20min 即可將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殺滅。
豬傳染性胃腸炎可呈爆發性流行,也可呈地方性流行,當呈爆發式流行時,通常在3~4d 內就會傳遍整個養殖場及鄰近區域。該病有明顯季節性,在冬季和早春寒冷的天氣,病毒較易存活,發病率較高,夏季由于溫度較高且紫外線強度較大,容易殺滅病菌,所以不易發病[2]。在沒有發生過豬傳染性胃腸炎的地區,該病常呈爆發式流行,在老疫區多為地方性流行,且有明顯的周期性,新生仔豬患病后死亡率較高,但育肥豬和成年豬發病后基本都能耐過。患病豬和帶毒豬是主要傳染源,其糞便、口鼻分泌物、呼出氣體及乳汁等均存在大量病毒,被污染的環境、飼料、用具等均可感染健康豬,各年齡的豬均能發病,但以仔豬發病后的癥狀最為劇烈,死亡率可達100%。
該病的潛伏期通常在2d 以內,大部分患病豬在感染后15h會表現出癥狀,仔豬癥狀最為嚴重,患病初期仔豬會發生嘔吐、腹瀉,糞便顏色為黃色、綠色及白色,糞便中還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患病仔豬體重迅速減輕,伴有脫水癥狀。母豬患病后表現為泌乳量下降,也會影響仔豬生長發育。育成豬患病后癥狀較為輕微,表現為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有個別豬會有腹瀉癥狀,但腹瀉一般持續一周左右即可自愈,很少發生死亡。
剖檢病死仔豬可以看到胃內有較多的凝乳塊,胃底黏膜充血,小腸內有氣體,腸內容物為黃色或白色的液體,腸道壁有卡他性炎,育成豬的淋巴結和脾臟發生腫大,少數出現膀胱出血點。取一段小腸置于顯微鏡下觀察,可見患病豬的小腸絨毛變短,也有的患病豬小腸絨毛消失。
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可以大體做出判斷,但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癥狀與仔豬白痢、仔豬副傷寒及豬輪狀病毒等疾病的癥狀極為相似,所以想要確診還應進行實驗室診斷,實驗室診斷可以分為顯微鏡檢查、乳豬接種實驗、細胞培養、熒光抗體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病毒中和實驗、瓊脂擴散實驗、核酸探針技術及RT-PCR 法等[3]。
患病豬確診后治療可以用鏈霉素、慶大霉素進行治療,而后根據不同患病豬的癥狀進行對癥治療,如有皮下青紫的患病豬可以肌肉注射磺胺嘧啶鈉進行治療,脫水較為嚴重的患病豬可以用口服補液鹽、電解多維等水溶性粉劑,從而糾正患病豬的脫水癥狀。目前也有學者研究表明,可以用中草藥治療豬傳染性胃腸炎,治療原則為清熱解毒、健脾、理氣,用止痢口服液等藥物進行治療均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該病的預防首先應加強管理,給生豬提供相對舒適的生活環境,避免不必要的應激,定期進行消毒,尤其是患病豬糞便等分泌物及被污染的環境等要重點消毒,殺滅病毒并阻斷傳播途徑,可有效預防該病的發生。此外,還應按照獸醫防疫制度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由于豬傳染性胃腸炎通常經過呼吸道和消化道進入機體,所以,最佳的免疫方式是口服或鼻內接種,多數養殖場所用疫苗是華株弱毒疫苗,也可以用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疫苗進行免疫。
豬傳染性胃腸炎對仔豬尤其是新生仔豬的危害巨大,感染后死亡率非常高,所以應重視該疾病并積極進行預防。盡量堅持自繁自養,嚴禁從疫區引入種豬、生豬及精液等,如果有需要引入生豬時應在進場前進行嚴格檢疫,進場后再進行隔離,確認新引入生豬健康后方可混群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