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
(吉林省大安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31300)
新生仔豬低血糖癥是一種新生仔豬疾病,主要特征是由于仔豬出生后血糖水平急劇降低而引起的代謝異常,導致出現腦神經機能障礙。由于該病特征不十分明顯,極易被養豬戶及獸醫人員誤診為感冒、豬瘟等疾病,如診斷不及時或不準確,病死率可達50%~100%。下面從新生仔豬低血糖癥的發病原因、臨床特征、防控措施等方面進行詳細概述,并提出綜合防治對策。
(1)氣溫過低或濕度較大是仔豬低血糖病癥發生的主要原因。新生仔豬需要圈舍溫度保持在23~35℃,主要因為初生仔豬的皮下脂肪較少,無法達到預期保溫效果,當環境溫度較低時,為了維持體溫,仔豬只可以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加重糖原消耗,以致發生低血糖病癥。
(2)仔豬自身因素,部分新生仔豬患有先天性糖原不足問題,如母豬妊娠期間缺乏營養,以致仔豬出現先天性糖原不足問題,無法有效生成酮。且免疫性貧血也會引起低血糖病癥的發生。仔豬無法吃到初乳,導致機體功能障礙問題,導致體內血糖含量較低,引發低血糖病癥。除此之外,仔豬活動量大,增加了體內耗糖量。出生后第1 周仔豬缺乏糖異生作用所需的酶,無法進行糖異生,當血糖濃度低于正常值時,會影響大腦皮質,引發神經癥狀,甚至還會昏迷。
(3)母豬因素,母豬妊娠期間極易因營養不全、管理不善等原因導致機體衰弱,無法泌乳,以致仔豬出生后無法及時吮吸初乳,導致血糖下降。同時,母豬產后發生乳房炎、子宮內膜炎等疾病時也會導致母豬無法泌乳,引發各種疾病,從而影響仔豬健康發育。
(4)管理因素,母豬欄舍設計不合理時會導致仔豬出現擠壓問題,無法順利接近母豬乳房,影響母乳吮吸,極易誘發低血糖問題。
(5)疾病因素,當仔豬感染大腸桿菌或鏈球菌時,極易發生胃腸炎等疾病,減少哺乳量,從而引發低血糖病癥[1]。
仔豬低血糖癥的發病概率較高,一般會在出生后第2 天發病,部分仔豬會在3~5d 發病。發病后仔豬會出現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皮毛失去光澤等癥狀,甚至四肢無力,臥地不起,糞便與尿液呈黃色。同時,針刺仔豬發現蹄部與耳部會出現較小的反射,其他部位的痛感并不強烈。大部分仔豬還會出現陣發性痙攣等癥狀,四肢呈劃水狀,發出刺耳的嚎叫。除此之外,患病仔豬還會出現心跳加快、心律不齊、呼吸微弱等病癥,眼球不動,對光刺激反應不強。癥狀嚴重時還會陷入昏迷,瞳孔散大。
當新生仔豬發生低血糖病癥時,應及時為其補糖,癥狀嚴重的應在腹腔內注射30%濃度為20%的葡萄糖溶液,每間隔6h注射1 次,連續使用2~3d。同時,還應為每頭病豬肌肉注射2ml 的VC,每天注射2 次,連續3d,以進行輔助治療。為了加速糖原異生,養殖人員還可以為仔豬肌肉注射10~20IU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每天1 次,連續使用3d。當仔豬病癥較輕時,可以為其灌服20ml 濃度為20%的葡萄糖溶液,直至減輕癥狀。在采用補糖措施的基礎上,養殖人員還應強化飼養管理工作,保證為母豬提供足夠營養,提高圈舍溫度,為母豬與仔豬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
仔豬血糖癥的主要發病原因是氣候寒冷,對此養殖人員應盡量將母豬安排在春秋季節分娩,保證仔豬成活率,避免發生低血糖病癥。如可以安排母豬在11 月或12 月進行初配,在來年3~4 月生產,之后在5~6 月配種,在9~10 月生產。
養殖人員應充分注重妊娠與產后母豬的飼養管理工作,為其提供全價營養飼料,確保妊娠期可以為仔豬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分娩后可以分泌足量的母乳,避免仔豬發病。同時,養殖人員還應根據母豬妊娠階段特點調整喂養方式,避免母豬過肥,期間應堅持適度運動,充分增強母豬體質,從而生產出健康的仔豬。同時,養殖人員還應合理搭配泌乳母豬日糧,適當提高蛋白質與能量的水平,由少至多的增加飼喂量。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養殖人員還可以在夜間進行補料。除此之外,母豬分娩時,養殖人員應做好衛生工作,避免出現繼發感染問題。產后母豬出現少乳或無乳時,應盡快采用調整措施。缺乏營養的應立即調整飼料的營養配比,感染疾病的應采用有效的治療措施,對于母豬無乳問題,還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采用人工哺乳方式[2]。
仔豬出生后,養殖人員應保證環境溫度的適宜性,安裝暖氣、熱風爐及空調等保暖設施。同時,還應及時修理保溫箱,在活動區域安裝紅外線烤燈,保障圈舍溫度保持在32℃左右。對于條件較差的區域,應及時安裝白熾燈等設施,提高母豬產床高度,保證地面清潔性[3]。
仔豬出生在高峰期或寒冷季節極易發生低血糖疾病,為養殖人員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對此,養殖人員應合理設定圈舍溫度,保證圈舍干燥,保證仔豬吃足初乳,以充分提升仔豬抵抗能力,促使其健康生長。同時,加強懷孕母豬的飼養管理,避免新生仔豬低血糖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