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忠
(陜西省神木市農畜產品安全保障中心 719399)
口蹄疫病屬于生豬的一種常見傳染性疾病,因為病毒感染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主要癥狀分為急性與熱性。養殖管理機制不健全、飼養環境存在問題或者是養殖人員自身的養殖水平等各個因素都可能引發豬口蹄疫,養殖人員必須根據癥狀正確診斷,及時防控,最大程度的確保疾病不會大規模擴散。
口蹄疫也被稱之為口瘡,屬于偶蹄動物常見的病毒性、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口蹄疫的傳播途速度比較快,且傳播途徑相對較多,口蹄疫屬于畜牧養殖業中的一種重要的傳染病。生豬口蹄疫疾病如果一旦發病便會快速在豬群中蔓延,嚴重影響生豬的健康生長及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生豬口蹄疫具備極強的變異性,所以疾病的治療存在一定難度。生豬口蹄疫的傳播過程中主要會影響生豬呼吸道系統,經由呼吸進一步傳播,同時還能遠距離傳播,針對生豬口蹄疫開展預防工作時,應做好豬口蹄疫發病癥狀,發病后生豬口腔、乳房與蹄部等都會出現大量水泡,水泡中存在大量漿液性液體,一般情況下,水泡極易出現破裂現象,隨著病程的發展逐步恢復,孕期母豬在感染豬口蹄疫后會提升流產概率。
豬口蹄疫病的潛伏期在2~4d,病程在7d 左右。病豬的蹄叉與蹄跟部等部位會出現紅熱性水皰,非常敏感。并且會出現蹄殼脫落及病理現象的破潰。病豬還會出現大量水皰,在顎部、舌頭、鼻盤與齒齦等部位最為嚴重,母豬的乳房皮膚及乳頭還會出現水皰。仔豬由于急性胃腸炎與心肌麻痹導致死亡,一旦仔豬患病便會快速死亡。
生豬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一般根據臨床癥狀和流行特點即可確診。普遍會在副蹄、蹄踵、蹄冠、蹄叉及口腔顆部等各個部位出現大量水泡爛斑,由于疼痛,常見病豬爬行。病豬的體溫會持續升高到40~41℃,精神會萎靡不振,出現嚴重的厭食情況。隨著病程不斷變化,病毒侵入生豬蹄部,導致生豬蹄部的溫度不斷升高,進而使蹄殼整個變形,嚴重的會脫落。在水泡表面出現破損后,水泡邊緣會呈現出暗紅色的糜爛面。在1~2 周后水泡破損位置會結痂,病程嚴重的需要超出3 周時間痊愈。成年豬在感染口蹄疫病毒后死亡率相對較低,但仔豬對本病特別敏感,死亡率極高。妊娠期母豬在感染口蹄疫病毒后極易導致流產現象。但在生豬屠宰后檢疫時胃內膜上有糜爛和潰瘍,心內外膜出血和心包積液。惡性口蹄疫主要為心肌炎,心肌脆軟,切面呈現不均勻灰白色或淡黃色的斑痕與條紋,俗稱“虎斑心”。為進一步提升診斷的準確性,可以使用血清診斷法、鑒別診斷法等,通過對口蹄疫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測試,對病毒進行進一步的檢測與診斷[1]。
日常飼養管理中應重視及落實豬舍內外環境,定期清理生豬排泄物及污染物等,保證圈舍內部的溫度、通風等條件,保證日常飼料的品質,在發現飼料出現發霉變質問題時,養殖人員必須及時處理變質飼料。相關政府部門還應做好疾病防控系統宣傳與教育工作,宣傳各項疾病防控政策法規,對先進的防疫知識及防疫技術展開系統的培訓工作,督促基層養殖戶建立健全、科學的飼養機制,增強基層養殖水平,提高生豬養殖的安全性。做好仔豬與母豬的飼養管理,提升整體抗病能力。
現階段,我國生豬養殖中常見的口蹄疫為O 型口蹄疫,因此,基層養殖戶必須落實O 型口蹄疫的免疫接種工作。仔豬在40 日齡時需要開始第一次免疫接種,每頭仔豬免疫疫苗的用量為1ml,在其耳根后進行肌肉注射,同時在其中添加0.5ml 的轉移因子。在30d 后再進行第二次免疫接種,每頭仔豬的疫苗注射用量是2ml,在其耳根后進行肌肉注射。種豬需要90d 完成一次免疫注射,每年進行4 次免疫接種,每頭種豬每次注射的疫苗用量為2ml。第一次免疫注射時需要添加1ml 的轉移因子,母豬在臨產前的20d 不可注射疫苗[2]。
養殖人員及相關的政府管理部門應做好疫病的預防工作,做好生豬選購及運輸過程中疫病檢測工作。日常的飼養管理過程中,針對養殖場進出車輛及人員等應及時且嚴格的開展消毒工作。由于生豬口蹄疫疾病多發于春冬及秋末時期,因此,養殖人員應定期組織開展養殖場全面消毒工作,從根本上殺滅各種致病菌。與此同時,養殖人員還應做好隔離工作,如果養殖場內部出現疑似口蹄疫病,養殖人員應及時上報到有關部門,并配合防疫人員進一步確診,隔離養殖場,避免疫病大規模擴散。在確診生豬感染口蹄疫時,養殖人員應做好豬舍內外環境、飼養用具等各個設施的徹底消毒。按照動物檢疫的相關管理規定做好病豬及同欄健康豬的隔離及撲殺等工作。健康豬應立即注射口蹄疫油乳劑滅活苗。
當獸醫防疫人員確診生豬患上口蹄疫病后,應及時針對病情開展科學治療,同時落實隔離工作,防止影響到豬群的整體安全[3]。此外,養殖人員應運用百毒抗等對養殖場及發病區進行徹底消毒,選擇高錳酸鉀溶液處理病豬機體患處。同時運用噴劑確保患處清潔與干燥。在日常生豬飼養過程中給病豬飼料中加入消炎類藥物,加入50g10%的阿莫西林、100g 的激生肽、5kg 的10%葡萄糖粉,根據相應比例進行混合,隨后喂養生豬,5~7d 為一個療程。養殖人員及防疫人員應根據發病實際情況與患病程度等對癥治療,確保用藥的針對性。在生豬患病后,肌肉注射本草每日1 次,連續用藥3d;考慮病變情況,可以運用QT 痘毒5 號和歐諾康混合,按照生豬體重做好肌肉注射,連續用藥4d。當生豬口腔出現水泡時,應及時根據生豬體重肌肉注射口蹄痘毒腦心康,連續用藥3d。除此之外,也可用中藥進行生豬口蹄疫治療。運用兒茶5g、明礬5g、黃連5g 與硼砂5g,將病豬患處利用消毒水完全洗凈后,將中藥材研磨為粉末涂抹于患處。或者選擇綠豆粉30g、甘草9g、荊芥9g、生地9g、花粉9g、木通9g、赤芍9g、大黃12g、連翹12g 及桔梗12g 等中藥材,研末后加入100g 的蜂蜜,用開水沖服,連續用藥2~3d。
綜上所述,生豬感染口蹄疫后,不僅會影響到生豬的健康生長,還會影響生豬養殖的綜合效益,因此,防疫人員應做好疫病預防工作,做好日常飼養管理,落實消毒及隔離工作,為生豬健康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運用科學合理的手段對癥治療,運用中西結合的手段確保治療效果,促進生豬養殖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