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建江
(江蘇省常熟市古里動物防疫站 215533)
我國雞養殖在農業產業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在未來前景角度看也有長遠的發展[1]。但在雞養殖場中,大部分養殖農戶對雞養殖技術了解不成型,過度依賴以往的習慣和經驗,在雞養殖技術方面專業能力較低,現階段仍然存在一些誤區和不足。因此,要采取科學合理的雞養殖技術對雞進行飼養,提高雞養殖的整體效益,對我國農業經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
我國雞品種較多,本文主要就蛋雞品種進行具體介紹。蛋雞根據蛋殼顏色差異分為4 種:白殼蛋雞、褐殼蛋雞、粉殼蛋雞、綠殼蛋雞。
我國蛋雞行業經過長期發展,連續21 年在眾多國家的雞蛋產量中位列榜首,蛋雞和肉雞不同,是專門飼養起來負責供應雞蛋的雞。品種應選擇身體素質好、產蛋率高、質量好的本地雞。
肉雞是專門用來生產肉食產品的品種。肉雞中母雞可以下蛋,其余的肉雞品種多為食品產業鏈提供原料。隨肉雞養殖規模化水平逐漸提高,因養殖周期短,肉雞養殖在為食品產業鏈輸出過程中逐漸形成肉雞產業體系,更有大批企業成為肉雞養殖的龍頭企業,肉雞養殖體系一躍成為中國畜牧業領域中產業化程度最高的產業。
老百姓喜歡的“土雞蛋” 就是地方蛋雞下的蛋。因為品質優異,綠色健康,深受老百姓喜愛,地方品種的土雞通常飼養在生態環境較佳的樹林或竹林地帶,土雞飼養有助于提高地方蛋雞資源保護,保護林業資源,促進土雞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蛋雞的養殖方法主要分為籠養和散養兩種,兩相比較,籠養養殖效率較高,產蛋率高于散養雞,但散養雞能提升蛋品質,更滿足消費者對雞蛋品質的需求。對于蛋雞的養殖可分為3 個階段,具體分為育雛期、育成期和產蛋期。
0~8 周的蛋雞生長階段被稱為育雛期,經試驗證明,8 周比6 周的育雛更有利于后期蛋雞產蛋潛能的發揮。
9~20 周的蛋雞生長階段被稱為育成期,育成期階段還可分3 個周期,分別是前期9~12 周;后期13~18 周;產蛋過渡期19~20 周。
21~72 周左右的蛋雞生長階段被稱為產蛋期,具體細分成產蛋前期21~42 周;中期43~60 周;后期61~72 周3 部分,產蛋階段會有淘汰階段,產蛋后期沒有產蛋的蛋雞將會被淘汰。
2.2.1 育雛階段飼養管理
(1)在養殖蛋雞前要做好前期工作,要有足夠的時間打掃育雛舍,對周圍環境進行清掃沖刷、消毒,保暖措施一定要準備到位,準備好足夠的飼料和常用的一些藥品、醫療器具等。
(2)育雛舍的環境一定要適合雛雞生長,育雛階段對舍內環境要求較為嚴格,是育雛期間的重點任務,溫度決定育雛的成敗。對于舍內溫度要求最開始晝夜溫度要在34~36℃之內,隨著雛雞開始生長,每周降下2℃,降到22~24℃之間就可以保持穩定狀態。舍內的濕度要求保持在65%~70%,在雛雞3 周后開始下降,降到55%~60%最為適宜。
(3)雛雞進入雞舍先行喂水,喂水后2~3h 喂料。初始雛雞的水內添加5%的葡萄糖+電解質+維生素等給雛雞進行營養保健,增加抗應激能力,促進糞便排出。相較于飼料,雛雞對水的需求比例更大,因此,要保證水源供應和水質衛生,及時更換隔夜水。開食第一周采取少食多餐的飼喂方式,拒絕浪費行為,也避免過量投喂造成雛雞消化不良。飼養喂養上要注意營養均衡配比,雛雞進食量雖小,但對飼料品質卻有較高要求。飼料應采用原料質量高、易消化的飼料糧。營養水平應達到粗蛋白質19%~20%;代謝能11.7kg 左右,鈣0.9%左右,磷0.6%~0.65%之間。
(4)養殖蛋雞離不開光照,光照時間和強度應控制在前3d進行全天光照;4~7d 后縮減至18h 光照;第一周結束后至進入育成期都為12h 光照。燈光照明的強度控制應先強后弱,一周齡的雛雞光照需要每20m2一只60w 燈泡,第二周將燈泡換為40w 的燈泡,燈泡和地面為2~2.2m。
(5)蛋雞飼養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斷喙,通常在7~9d 內進行。斷喙工作可以減少啄喙癖的發生,還可以節約飼料成本消耗。操作不當會造成雛雞終身殘疾甚至死亡,斷喙前3d和斷喙工作當天需在飲水、飼料中添加倍量的維生素。
2.2.2 育成階段飼養管理
(1)育成期的蛋雞需要合理控制飼養密度,適時分群,有利于蛋雞更好地生長。育成期的蛋雞是發育最好的階段,體重增加最快,合理分配飼養密度有助于群體生長發育,提高免疫力,減少發病率。育成前期飼養密度保持在12~15 只/m2,育成后期飼養密度應為8~10 只/m2。
(2)育成前期蛋雞承接了育雛期的延續階段,因此,營養依然有較高要求,許多養殖農戶往往忽視了這個階段的飼養管理,導致開產后損失過大。育成前期的飼料營養配比應是粗蛋白質15.5%~16%;代謝能不可低于11.5kg,含鈣和磷比例與育雛期相同。對于光照時間和強度應控制在10h 左右,避免光線照射過強。
(3)育成后期的蛋雞要嚴格控制光照時間和強度,后備母雞在這個階段開始進行外形和生理特征的變化,各項身體機能發育速度開始加快,是后備蛋雞培育的關鍵時期,需要將光照時間控制在10h 之內,避免光照時間過長影響機能,導致性早熟影響產蛋性能。
(4)在體重上要開始調整飼料,粗蛋白質不超14%,或限制總食量,防止育成期蛋雞體重超標,若體重低于標準,要延長飼養時間,務必確保上籠時的體重保持在正常值范圍內。蛋雞上籠前要對17 周齡內的蛋雞進行一次性的驅蟲工作,藥物選用左旋咪唑,根據蛋雞的總體數量和平均雞只體重進行藥量配比。將驅蟲藥物仔細碾碎,碾碎后將藥末加入到后備雞日糧中,由后備雞自由采食。飼喂藥物前將飼料盒清理干凈,停止飼喂幾個小時再進行上述操作,雞只處于饑餓狀態下對藥物的攝入效果更佳。
(5)育成期的最后一個階段是產前過渡期,后備雞經過18周的培育,身體各方面都已生長完成,生殖發育系統也較充分。并由雞舍轉移到蛋舍。此階段應調整飼料配比,原有日糧鈣含量0.9%左右的,應進行提升,將鈣攝入量提升至2%~2.5%,用兩周的時間為蛋雞做一個過渡準備,為蛋雞的產蛋期提前準備好足夠的營養元素,使蛋雞在產蛋期能快速進入產蛋高峰。
過渡期的蛋雞需要注意各方面因素導致的應激現象發生,如更換環境、環境衛生、飼料成分等因素。飼養管理上要注意雞舍環境的衛生清潔度和噪音,飼養人員動作不宜過大,對雞群造成驚嚇,減少外界帶來的噪音干擾,給雞群安靜的環境,飲水中添加多維等抗應激藥物。
18 周前的雞只照射時間要逐漸縮短,進入產前過渡期后,可適當延長照明時間,但時間不宜過快,每天逐漸延長15min,讓雞只慢慢適應。
2.2.3 產蛋階段飼養管理
(1)蛋雞產蛋前期,包括上升期和高峰期,此時蛋雞較敏感,抵抗力較差,需要精心呵護。飼料要求高,產蛋期蛋雞體重持續增加,飼料配比要更加精細:粗蛋白質18%~19%;代謝能11.7kg 以上,鈣3.3%~3.6%,磷不低于0.4%。另外,要保證飼料中氨基酸均衡,維生素等營養元素要足量,否則難以保證蛋雞產蛋率達到高峰。
產蛋環境要舒適,舍內溫度不超24℃,濕度保持在55%~65%。
光照時間要更加合理,光照時間在產蛋率提升后保持在16h 左右,嚴格固定關燈時間,禁止隨意更改。產蛋期不能斷水,避免外界因素給雞群帶來應激反應,此期間段若飼養不當會導致蛋雞減產。
(2)產蛋中期,產蛋高峰期后產蛋率逐漸下降。優秀的蛋雞仍可維持高水平的產蛋率。維持產蛋率是產蛋中期的關鍵。
首先思想上不可放松懈怠,對雞只要像產蛋前期一樣,不能因高峰期過去就放松飼養管理。此時產蛋雞會出現羽毛脫落現象,舍內環境衛生應經常清潔,營造通風舒適干凈的環境給雞只,提高蛋雞抵抗力,減少疫病發生。
蛋白質攝入要適當降低,補充適量的維生素,有助于產后恢復,保持較高的產蛋水平。
(3)產蛋后期蛋雞的產蛋水平已相對較低,雞體機能退化,再進行飲食補給也無濟于事。光照時間延長0.5~1h,刺激母雞腺體,增加產蛋強度,在此期間,剔除休產母雞,以達到最佳的料蛋比。
2.3.1 育雛期如何供暖
根據供暖設備不同,通常采用以下幾種方式:暖風爐,用煤油為燃料加熱,在舍外將熱風引進雞舍;電熱傘,有多種形狀,需要另外設置取暖器幫著一起提高室溫;自動燃氣暖風爐,依靠天然氣供暖,可以在雞舍內安裝,通過感應器進行操控,干凈衛生,供暖方式合理;火炕,在雞舍外燒煤炭給土炕提供熱源;地上煙道供暖,在育雛室內建立煙道,煙道匯合通向集煙柜,將煙囪延伸出室外排煙;火墻供暖,在育雛室建設時設置煙道,依靠墻壁的熱度取暖;紅外線燈供暖,依靠紅光外線燈光散發的熱量供暖。
2.3.2 產蛋期日常管理內容
在蛋雞產蛋期間,飼養人員要做好飼喂、撿蛋及日常衛生清潔工作。還要觀察雞群狀態,若有精神萎靡、羽毛不整齊等現象,說明雞只可能染病,要盡快將其挑選出進行隔離或治療,夜間關燈后傾聽雞只聲音,發現異常呼吸、咳嗽現象也應立即進行隔離工作,防止病情擴散。觀察雞群中是否出現啄喙現象,排查停產蛋雞和低產蛋雞,將發現問題的雞只及時挑出雞群。對于體重超標或未達標的蛋雞要做到及時淘汰。
綜上所述,科學有效的飼養雞只,提升飼養技術不僅為農業養殖帶來可觀的收益,也為綠色養殖做好鋪墊,在此基礎上更有利于推動產業經營,滿足市場需求,提高我國農業產業經濟,創造持續的收益,確保雞養殖工作健康、穩定、優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