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武
(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石灣獸醫站 719200)
禽流行性感冒簡稱(禽流感),俗稱真性雞瘟或歐洲雞瘟,禽流感病毒可引起大面積家禽傳染性發病,國際獸疫局定為家禽甲類傳染病,病毒變異可危及人類生命健康安全,世界衛生組織定為人畜共患病。
禽流感病原體類型不同致病毒性有急性、慢性、緩和性之分。如高致病性、低致病性、非致病性禽流感3 大類。
1.1.1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毒性最強的烈性病毒,一旦感染可引起全村或整的地區大面積流行發病,感染的雞場防控不及時會造成全部死亡,發病迅速傳播快,發病率高、死亡率高。
1.1.2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雞表現呼吸困難、體溫升高、食欲減少或不食,產蛋量下降,抗過發育不良或死亡,死亡率低。
1.1.3 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雞不會出現明顯癥狀,個體雞帶毒或使染病雞體內產生病毒抗體,是很危險的傳染源。
禽流感病毒沒有明顯的季節區分,在雞場一年四季常有發生,但多發于11 月份至次年4 月份,冬春兩季是高發期。不同日齡、品種、性別的雞均可感染,病雞消化道、呼吸道、糞便等排泄物含有病毒,污染場地環境、飼料、飲水、空氣等都可傳播,病雞與健康雞密集接觸經呼吸道、消化道最容易傳播,一旦感染很容易引起全群爆發,甚至波及臨近雞群,迅速蔓延整個地區。發病機制:冬季雞圈舍寒冷、氣候突變寒流來襲,雞群受涼后馬上會出現呼吸道疾病,所以說導致禽流感發病的最主要誘因是雞舍溫度變化。
最急性型——肉眼觀察病死雞沒有明顯變化,病死雞心、肝、脾、腎、胸內膜點狀或片狀出血和壞死病變,肺部腫大淤血呈黑紫色,充血、出血伴有大量腐敗氣體和積液。卵泡變性呈現稀薄卵泡液。胰腺有灰白色壞死點及淡黃色或暗紅色斑點,小腸黏膜有點狀或不規則的片狀出血,盲腸扁桃體明顯出血、腫脹,腺胃乳頭、肌胃角質層下出血,口腔有出血點和壞死性病灶,氣囊、腹膜、輸卵管皮下有灰黃色滲出液,心包有纖素性炎癥。
禽流感的癥狀因感染病毒的類型與病毒毒力和禽類的品種、年齡、性別、并發感染程度、環境因素的不同,所表現出的癥狀輕重也不同。共有癥狀主要表現為神經系統、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統。禽流感潛伏期從幾小時到幾天不等,其長短與病毒的致病性、感染病毒的數量、感染途徑和被感染禽的品種有直接關系。
1.4.1 最急性型
大多是高致病力病毒感染,疾病暴發很迅速,在沒有明顯癥狀時就已發現雞死亡,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達100%,剖解病變明顯。
1.4.2 急性型
體溫升高,雞冠、肉冉發紺,口腔有大量黏液,病雞精神極度沉郁,不吃食物,喜歡喝水,頭頸后仰或偏一側,表現抽出等神經癥狀,病程多數2~3,死亡率高達95%以上。
1.4.3 慢性型
體溫偏高,食欲減退,雞精神狀態不佳逐漸消瘦,公雞表現呆滯,母雞喜歡就巢,產蛋量下降,咳嗽、打噴嚏、流淚,頭部、眼瞼水腫,病程加重出現神經紊亂共濟失調等神經癥狀;腹瀉排出綠色或灰白色水樣糞便。發病率、死亡率較低,種雞的利用功能下降,蛋雞、肉雞失去生產性能。
加強科學飼養管理增強雞的抵抗力,做好雞圈舍清潔干凈,定期消毒滅菌,寒冷季節白晝溫差不超過3℃,長期保持圈舍溫度相對穩定是防控禽流感最關鍵措施,比任何藥物都有效。
1.5.1 預防
養殖場環境定期消毒,杜絕陌生人進場參觀閑逛,臨近地區發生禽流感,本場必須進行封閉式管理,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飼養人員不許外出,進場做好自身消毒工作,保證雞場不受感染。
1.5.2 免疫接種
掌握當地疫病流行的毒株情況,明確當地發生血清型選擇接種與當地相吻合的單價或2 價疫苗免疫接種有利于控制禽流感流行。疫苗接種后保護期可達6 個月,為確保免疫效果,每3 個月應加強免疫1 次。
1.5.3 藥物治療
定期在飼料拌入清瘟敗毒散喂服,中藥:大青葉、板藍根、黃連、黃芪煎水讓家禽飲服或在飲水中加入多維電解質或飲淡鹽水,也可以用1‰高錳酸鉀1 周飲用1 次,提高家禽抵抗力防控本病發生。
1.5.4 低致病力禽流感可以用藥物治療
利巴韋林每千克料拌100~200mg,連續用藥4~5d,或用金鋼烷胺按每千克體重10~25mg 飲水4~5d;繼發感染用抗生素對癥治療,可用50~100ppm 的恩諾沙星飲水4~5d,或每百千克飼料中加入5g 土霉素飼喂。禽流感目前沒有特效治療藥物,中藥清瘟敗毒散、荊防敗毒散、黃連解毒散對未發病的雞有預防作用。
雞大腸桿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常見病,近幾年在橫山區流行較多,對養雞業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
雞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本病原的血清型很多,我國發現的有O5、O7、O14、O64、O68、O73、O74、O89、O147 血清型菌。
本病一年四季均有流行,各種年齡的雞都可感染大腸桿菌病,冬季和環境衛生較差、雞圈舍擁擠的炎熱夏季雛雞多發。
多經蛋、呼吸道、消化道和塵埃傳染,不良的飼養管理、應激或并發其他病原感染都可成為大腸桿菌病的誘因。
臨床診斷和實驗室診斷。
2.4.1 臨床診斷
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初步判斷。
2.4.2 實驗室診斷
進行細菌分離出大腸桿菌,做致病性試驗及血清型鑒定。
體溫升高,精神萎靡不振、羽毛松亂、采食減少或不食、離群呆立或蹲伏不動、冠髯呈青紫色、眼虹膜呈灰白色、視力減退或失明、肛門周圍羽毛粘有糞便、綠色或黃白色稀糞、蹲伏、站立困難、不愿動或跛行、關節腫大。感染程度不同癥狀、死亡率不同。
2.5.1 敗血經過
6~10 周齡的肉雞多發,尤其在冬季發病率高達20%~50%,衰弱和死亡高,死亡率達20%病雞精神不振,采食減少,病雞腹脹大,肛門失禁排出黃綠色的稀便,衰竭死亡。
2.5.2 死胚型癥狀
大腸桿菌侵入種蛋在孵化過程中,胚胎在孵化后期死亡,死胚增多。孵出的雛雞體弱,卵黃吸收不良,臍帶炎,排出白色、黃綠色或泥土樣的稀便出生后2~3d 內死亡。
2.5.3 出血性腸炎癥狀
飼養管理不當、雞體質下降抗病力不強,埃希氏大腸桿菌就會在上部腸道寄生引起腸炎。病雞羽毛蓬松粗亂,翅膀下垂,精神委頓,腹瀉、腸黏膜充血、增厚、血管破裂出血,形成出血性腸炎。
2.5.4 慢性綜合癥狀
大腸桿菌侵害其他器官引起相應組織病變癥狀。
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春秋兩季免疫接種,搞好圈舍、環境衛生消毒工作,嚴格控制飼料、飲水的衛生和消毒。
2.6.1 加強飼養管理
嚴格控制飼養密度過大,做好舍內通風換氣,定期進行種雞消毒工作,被糞便污染的種蛋不能作種蛋孵化。不從疫區引種、調入鮮活禽產品,控制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入養雞場,保證養雞場不受外來病菌毒感染。
2.6.2 免疫接種
用大腸桿菌油乳劑滅活苗免疫,4 周齡免疫1 次,18 周齡加免1 次,也可以對雛雞免疫。
2.6.3 藥物防治
定期對雞群喂服乳酸菌等生物制劑對預防大腸桿菌有很好作用。
2.6.3.1 內服
每100kg 飼料加土霉素100~500g 攪拌勻,連用一周。也可每100kg 飼料家加10~20g 諾氟沙星,連用5d。
2.6.3.2 肌注
慶大霉素注射液,按每千克體重0.5 萬~1 萬肌注,每日2次,連用3d。也可用氯霉素注射液,按每千克體重20~50mg肌肉注射。
2.6.3.3 中藥治療
黃檗100g、黃連100g、大黃50g 水煎取汁,稀釋12 倍給1000 只雞飲用,每日一次,連服3d。
總之,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科學養雞,搞好雞傳染病的防控工作,是保證養雞業健康發現的必要措施,可使養雞場戶獲得更大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