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霞
(山西省運城市畜牧獸醫發展中心 044000)
雞痘是由雞痘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是養雞業的重要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夏、秋、冬季發病率較高。自然感染時死亡率較低,若感染毒力很強的病毒或有其他傳染病混合感染時死亡率增高,對養雞業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為防止本病,筆者對雞痘的防治做一簡要概述。
雞痘的病原是雞痘病毒,對外界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在上皮細胞中的病毒,完全干燥和陽光照射數周后仍能保存活力。但游離的病毒在1%~2%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10%醋酸或0.1%汞中很快滅活。病毒在腐敗的環境中迅速死亡,在冷凍干燥狀態下可存活數年,長期保存活力。病毒對乙醚有抵抗力,氯仿可使其滅活。對1%苯酚及0.1%福爾馬林可抵抗9d 左右。55℃加熱30min、60℃加熱8min 可使病毒滅活。
雞痘是痘病毒引起的常見疾病,各年齡、性別和品種的雞均可發生,雛雞和青年雞發病較多,雛雞死亡多。每年夏季、秋季為主要流行季節,對未接種疫苗雞群造成嚴重威脅。病雞是主要的傳染源,脫落和破潰的痘痂是散布病毒的主要形式。健康雞接觸病雞或被病雞滲出物污染的雞籠、用具等,經破損皮膚或黏膜創傷而感染。病毒不能經健康皮膚感染,也不能經口感染。健康雞與病雞接觸,互啄、打斗抓破皮膚也是引起本病的途徑。吸血昆蟲尤其是蚊子是本病的傳播媒介。病毒侵入破損的皮膚或黏膜后,在這些部位的上皮細胞內繁殖,引起細胞增生,形成結節。感染病毒的雞發病較快,而在同一雞群內的傳播速度則較慢。發病雞場病毒可殘留2~3 個月,痘痂內的病毒可存活數月之久。
雞痘自然發病的潛伏期為4~14d,臨床癥狀分皮膚型、黏膜型及混合型。
首先在頭部無羽處(雞冠、肉髯、眼瞼、口角) 發痘。嚴重的在瀉殖孔周圍、腿腳、腹部及翅內側皮膚也發痘。病初,皮膚上出現白色小結節,漸增多呈紅色小丘疹,后變大呈黃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的干硬結節,臨近痘痂互相融合形成干燥、粗糙、棕色的大塊厚痂,突出于皮膚表面,最后脫落。皮膚型雞痘若只發生在皮膚,癥狀較輕,無全身癥狀,恢復較快,3~4 周即康復。鼻和眼部發痘時,從眼和鼻孔中流出分泌物。病雞眼部腫脹,甚至引起角膜炎而失明。
此型雞痘的病變主要在口腔、咽喉和氣管等黏膜表面。初期為鼻炎癥狀,后期黏膜上結節增大且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層黃白色干酪樣的假膜,覆蓋在黏膜上面,這層假膜由壞死的黏膜組織和炎性滲出物凝固形成,很像人的“白喉”,故稱白喉型雞痘為雞白喉。用鑷子撕去假膜,可露出紅色潰爛面。隨著病情的發展,假膜逐漸擴大、增厚,阻塞口腔和咽喉部分,病雞呼吸和吞咽都很困難,往往張口呼吸,發出“嘎嘎” 聲音,最后窒息死亡。此型多見于小雞和中雞,死亡率高,嚴重時高達50%。
混合型是指皮膚和口腔黏膜同時發生病變,病情最為嚴重,死亡率更高。
皮膚型雞痘如臨床所見易于診斷;黏膜型雞痘,剖解可見喉頭充血,口腔黏膜、咽喉、氣管黏膜上有潰瘍,并覆蓋有纖維素壞死性偽膜。嚴重病例可見到鼻部、肺部及支氣管炎性病變。
雞的皮膚及黏膜細胞感染病毒后的主要特征是上皮細胞增生、炎癥變化。取病變皮膚,制作涂片,染色鏡檢,細胞質中可見嗜酸性包涵體。由于感染時間不同,可見到不同發育階段的包涵體,有的包涵體占據全部細胞漿,導致細胞壞死。
根據雞痘的典型皮膚病變可初步診斷。對黏膜型或混合感染,診斷較困難,需進行實驗室診斷。用組織學方法尋找感染細胞內嗜酸性包涵體有較大診斷意義。(1)顯微鏡檢查:采取病變部皮膚,制作涂片或組織切片。染色鏡檢,可看到特征性的胞漿內包涵體。(2)病毒分離鑒定:采取病變組織,制成懸液,在易感雞的冠部劃痕,針刺或毛囊接種,如有痘病毒存在,于接種后5~7d 發生典型的皮膚病變。
對病雞的治療無特效藥物,只能采取對癥療法,減少繼發病和死亡損失。(1)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提高動物抗病力。(2)預防接種,可較好保護雞群。通常翅內皮膚接種,在4 周齡和開產前1 月各刺種一次。檢查接種部位,7~10d 出現皮膚腫脹或結痂的,說明接種疫苗成功,接種后10~14d 產生免疫力。否則免疫失敗需重新接種。(3)夏秋蚊蟲活躍季節,雛雞免疫應提前。免疫和斷喙應該間隔3d 以上,防治誘發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