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王 霞
一
初冬的霧,曼妙著身姿,娉婷繚繞。被稱為“魔鬼路段”的桐梓縣七十二彎,罩上一層薄薄的輕紗,不染塵埃,奇幻而朦朧。
每次驅車行進在七十二彎,都有一種穿越“時空隧道”的錯覺。這條道,曾經是紅軍長征途中四大雄關之一;這條道,曾經是車匪路霸橫行之地。這條道,現在是貴州獨特的旅游景區;這條道,環抱著“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這條道,見證了貴州交通道路的變遷。
現在,這七十二道彎里,演繹著不少溫情的故事,那是脫貧攻堅戰中,老百姓傳誦的感動。
順著盤山公路,我們一路前行,去觸摸大山里的溫暖。
二
七二村靜靜地躺在七十二道彎的懷抱里,村辦公室坐落在第20道彎。
我們去的那天,剛巧遇到停電。駐村干部牟鐵吒把我們迎進辦公室,滾燙的熱茶驅散了冬的寒氣。
牟鐵吒是桐梓縣委黨校安排到七二村的脫貧攻堅駐村干部,年輕,小個頭,黑邊眼鏡透著一股文雅的書生氣。
“楊書記在沒有?”一股寒氣被滿頭雨水的老人帶進辦公室內。他周身打著哆嗦,清鼻涕眼看就要從鼻尖上滴落下來,又被他“哼、哼”兩下,汲進去了。那只凍得發紅的右手,順勢在鼻尖上揩了揩,然后在那只凍紅的左手上又搓了搓。眼睛環顧室內,在找他叫喊的楊書記。
牟鐵吒遞給老人一杯冒著熱氣的茶,隨手又抓起幾張餐巾紙,幫老人擦著頭上的雨水。就是這么個簡單的動作,卻令人感到十分溫暖。這個年輕的小伙子,看似瘦弱的身軀,卻有一顆火熱的心。
老人是大河鎮七二村花尖組的村民,名叫陳清剛,年近七十了。他今天是為了低??畹氖虑閬淼?,聽說低??畲虻娇ㄉ狭耍伤萌ャy行取款時,卡上并沒有錢。
老人口中的楊書記,就是桐梓縣委黨校到大河鎮駐村幫扶的黨員干部楊永華。2015年底,根據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楊永華到大河鎮七二村任第一書記。村民們都親切地叫他楊書記。
看老人著急的樣子,楊書記立馬撥了個電話,詢問老人講的錢的事。楊書記在電話里問得很仔細,老人一雙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楊書記的嘴巴,生怕楊書記問掉一句話。
“錢已經打到卡上了,再過兩三天就能取到錢。”待楊書記把問到的情況給他解釋后,老人才放心的端起茶杯,吸了一口熱茶。
“只要楊書記講的,我們就很清楚?!标惽鍎偫先烁嬖V我們,楊書記講話很親切,每次上面的政策一來,他都會嚼爛了再講給村民們聽。
老人的話,讓楊永華感到挺不好意思,他笑著說,其實,我就是把政策先理解了,再用通俗的話傳達到村民中去,這樣便于他們接受。
三
原本安靜地趴在地面上的老黑狗,陡然躍起,像一支離弦的箭,射向房子前面的那條小路。
聽那吠叫聲,老王曉得是貴人來了。
老王趕忙鉆出門來。遠遠看見楊書記他們朝他的房子走來。那條老黑狗,搖頭擺尾地跟在后邊,嘴巴不停的在楊書記褲腳上嗅,十分親熱。
老王是楊永華的第一個幫扶對象,名叫王先榮,是桐梓縣大河鎮七二村張山組村民,低保貧困戶。說是老王,其實也就五十多歲。一級殘疾,輕度精神病人,至今仍然單身。他,始終是楊永華心里的一個牽掛。
第一次到老王家的場景,依然翻騰著波濤,楊永華說:“實在的,真的是屋都不敢進。太臭了!太臟了!太亂了!”
改變老王的住居環境和生活習慣,刻不容緩。
要改變一個精神和常人不一樣的人,首先得讓他明白你的心。楊永華每周至少去老王家兩次,不斷和老王拉家常,消除他內心的芥蒂。他知道老王喜歡喝可樂,于是,每次都會帶一兩瓶去。他還給老王買去新衣服、新被子,手把手地教他換床單,洗衣服。又給他買去肉和菜,教他做新鮮的飯菜。楊永華邊教老王改變,邊不斷地把他原來那些臟的、壞的東西丟掉,用新的替代。慢慢地,老王對他有了信任,逐漸地講究起來。
在楊永華耐心細致的引導中,老王逐漸改掉了那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完全變了個樣。他會按時洗頭,換洗衣服,也不再把吃剩的飯菜藏在柜子里了。他開始期盼著楊書記的到來,說來也怪,每次楊永華要去他家,老王好像都有預感,總是提前把衛生弄得干干凈凈的,這也是楊永華最欣慰的地方。

“兩居”改造中,楊永華幫助老王,申請修建了40平方米的小平房,為他添置了家具、餐具,更換了床上用品、衣服,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們都說,親兄弟的話他都不聽,但只要是楊書記說的,老王一定會聽。
四
毛毛細雨從天上飛下,濕潤了整個山巒,花尖組滿山的青杠樹青幽幽的,伸展著枝椏。楊永華和牟鐵吒看到那幾片青杠林,就像看到了滿地的黃金,眼睛都綠了,會心的交換著眼神。也難怪,這種林子和土壤能長錢呢。
脫貧致富,一定要讓老百姓有一個穩定的經濟來源,而發展產業無疑是最好的路子。
駐村期間,楊永華他們和大河鎮領導干部一起,實地調查,認真研判。深入四川、陜西等地考察,發現大河鎮有幾個地方特別適合種植天麻。于是,楊永華就帶著大伙忙活開了。他們首先在石牛村夜郎組建起了“縣委黨校脫貧攻堅產業利益聯結現場教學基地”,以“公司+合作社”的方式,通過老百姓資金和土地入股,帶動群眾共同脫貧致富。楊永華帶領60個貧困戶117人,加入了合作社,按照33.3%的比例保底分紅,確保貧困戶的收入?,F在,天麻即將進入采收期。
總而言之,在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程中,教師要以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和語言文字的運用為主要任務。雖然有時候部分教師可能忽視了學科素養或者語言文字應用的培養,但是在新課改之后,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且通過多種的方式進行語言文字的積累,為以后語言文字的應用奠定基礎,整體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為小學生以后的長遠發展做好了鋪墊。
花尖組滿山的青杠林,是種植天麻的好環境,楊永華他們當然不愿意眼睜睜地看著鈔票從地下流走。
冒著細雨,楊永華和牟鐵吒來到了組長楊代發家,事先接到通知的農戶也陸續趕了來。組長楊代發早就將回風爐里的材添得旺旺的,火苗在爐子里亂躥,照得爐子一圈的村民個個臉上紅彤彤的。
以前喊開群眾會,那可是件費力的事,好多人是喊不來的,有的即使來了,也總喜歡吵架。楊永華他們駐村以來,群眾會開得是越來越有質量了。他們組織的群眾會,有很多“干貨”,講的話也好懂,就算是那些枯燥的文件,都能讓老百姓聽出個道道來。
能找錢的事,沒有哪個不愿意。種植天麻找錢的話題,讓組長家窄小的烤火房頓時炸開了鍋。
“楊書記說能找錢,就一定能找錢?!薄拔夷瞧喔芰蛛m然小點,但總比沒得好。”“我沒得青杠林,但我可以出勞力。”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生怕地上長出的鈔票沒自己一份,一張張臉被爐火烤得發光,眼前閃現出那地里即將長出的鈔票。
組長楊代發不愧是黨員,他的覺悟和普通群眾還是有區別的。1米9幾的個子,說起話來也很有份量。“我表明一下我的觀點,我房子后面這片青杠林面積不小,我愿意拿出來大家一起種,有勞力的就出勞力,只要能夠讓我們組的經濟發展起來,我不會收一分土地的租金?!?/p>
看到群眾對產業發展的渴盼,看到大家和和睦睦的討論,楊永華和牟鐵吒覺得這段時間的辛苦終是沒有白費。
五
“黨校的老師們,駐村幫扶非常實在,不僅幫助我們鎮里面解決了老百姓的實際困難,也有很多事讓我們感動。”大河鎮黨委書記梁婭說著說著,有幾分哽咽。從梁婭書記的介紹中,一幕幕感人的場景不斷呈現在我們面前。
幫助村里的群眾搞好“兩居”改造,楊永華私人都墊了不少的錢。灣頭組雙目失明的陳民厚修院壩,楊永華花費1300元買水泥和沙土,還請朋友給他家挖院壩,搬磚運土。癌癥患者趙福秀丈夫饒光舉在外務工,背了外債,心里難受不好意思回家,楊永華又主動以“借錢”的方式給了2000元,讓他有車費回家過年。對于村里群眾的幫扶,大到材料款,小到合醫款、燃煤款、生活用品,各種款項合計早已墊了上萬元。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通過駐村工作的點點滴滴,扎進了群眾心底。
牟鐵吒考慮到駐村工作的特殊性,把妻子和女兒都帶到了七二村,一起同吃同住,解決了后顧之憂。
黨校副校長何昌在天橋村駐村時,正是脫貧攻堅最關鍵的時候。盡管父親病危,但他從沒有請假耽誤工作。每天忙完很晚了才趕回桐梓,陪伴一下父親,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又準時到村里開會、工作。最令人難忘的是,那天,何昌在準備下村召開群眾會的途中,接到父親病亡的消息,瞬間,幾十歲的大男人,在路邊嚎啕大哭,一起下村的干部都忍不住潸然淚下。他真正的把一顆心撲到了群眾身上。
李燕、羅玉文、李安平、周剛、婁鵬、樊小芳、李富麗、劉玉秀……這一個個名字,都和七十二彎有著千絲萬縷的瓜葛,他們,是一顆顆平凡的“螺絲釘”,在桐梓縣決戰脫貧攻堅工作中,用行動踐行著共產黨人的初心,證明著“群眾跟著干部走,民心跟著黨心走”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