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寶
(湖北省荊州市沙市區關沮鎮第三小學,湖北 荊州 434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各界對于教育的重視日益增強,從學前教育到高校培養,各類學者都在謀求更好的教學方針和教育方法。疫情的暴發,也讓教育者可以冷靜下來,認真審視教育方法。其實,近年來,有些策略方法似乎過于追求“新穎、奇特”,而脫離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實際。而教學應當落實到學生主體,在實際教學中,以師生互動為核心,構建高品位現代城市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推崇素養課堂、小組合作、群激評價等近現代教育方式,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尋求師生共同成長。因而,筆者將在此文中提出對后疫情時代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的一些看法,圍繞“培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實際生活為中心”兩個方面對小學語文的課堂研究進行探討,鼓勵大家在疫情之后,能夠認真學習優秀的教學策略,構成自身崇高精神和高尚人格,加強師德建設和教師隊伍專業化建設。
對小學生來說,相比幼兒園階段對語文知識的初步學習,他們已然開始向真正接觸中華文化進發,換句話說,小學語文老師正承擔著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啟蒙者的責任,那么,就必然要從基礎出發,讓學生能夠“入門”。泰戈爾曾言:“我們熱愛世界時,便存活在世界上。”著名的美國成人社會學家卡耐基也在他的《人性的弱點》中說過,人的思維決定行為甚至人的一生走向。由此,我們看出,人的思維上對一件事物的喜愛程度可以影響此人對這件事物的處理方式、行為取向。因而,作為語文方面有著啟蒙作用的小學語文教師,也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從小從心底里對中華文化的共鳴,應當注重培育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對學生情感的引領作用——這遠遠比灌輸強硬干澀的知識更為重要。其實,當下在各種科目教學方式中流行的“尊重性教學方式”正是抓住這一點,讓學生在與教師平等相處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更加心平氣和地去看待語文知識,在拉近與教師距離的同時,拉近與語文學科的距離,促進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
然而,長期以來,教師為了應對考試成績標準的需求,往往會進行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這對于師生兩者來說,老師是主動的,學生卻是被動的,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隱性的上下級的關系,非常不利于學習研究的交融與發展。其實,不論從社會的發展還是人類進步的角度來講,傳統教育的灌輸模式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教育的發展。
情感作為人類行為最直接的推動力,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人類的心理活動,促進人類對于事物的態度和行動力。因而,教師應當引以為戒,注重與學生的平等相處,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強調一種人性化的、民主的、安全的師生平等的學習氛圍,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性教學方式,以推動語文教師與學生的情感方面的交流。
為此,筆者結合教學實際,提出了關于“奉行我校提倡的‘以愛育愛’理念,注重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情感作用”這一看法的一些具體措施。
老師應當踐行老師之愛,積極與學生交流,或者推動學生課堂之間交流對于課文或材料的具體感受,產生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師生與書本之間環環相扣的情感共鳴。布魯姆曾說:“學習最大的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教師可以積極與學生交流,討論以及真誠傾聽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內心感受,善用積極鼓舞的情感催動力量,讓學生對語文文化產生敬畏和喜愛之情。
學校可以創辦一些教師和學生一起參演的音樂劇,讓師生能夠在一次次的集體活動中感受到學生和老師是平等的團結的團體,增加互相之間的了解。
老師的引導、外部的刺激、材料的吸引等,這些外部因素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老師也要學習和了解學生當下喜歡和追崇的一些現代化“玩意兒”。例如現在的學生很喜歡一些明星啊、高科技啊之類的,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其中有意義的部分和大家閑聊,以增加課堂的活躍度、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理解語文知識,同時,促進語文課堂現代化的科學性教學方式的開拓創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嘗試自行模仿和創作詩詞、文章等。當然,這不是強制性的要求,而是讓學生能夠在自我突破下,在情感上得到一種快樂和滿足,更能夠加深對中華文化的喜愛之情。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卡耐基在他的名著《人性的弱點》中曾經說過,鼓勵更能夠催人奮進。因而,在小學階段,教師更要對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和勇氣進行鼓舞和適當的獎勵,激勵學生往后更加熱愛和敬畏中華文化,在語文的學習中水平能更加蒸蒸日上。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所源和所歸也是生活本身,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就要以生活為本、以實際為出發點,制定教育方針;同時,將學習實踐到實際的日常生活中,以生活的實踐來促成知識的更新,實現教育的再創造。為此,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
莎士比亞曾言:“盡早注意細小的變化,這將有助于你適應即將來臨的更大的變化。”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關鍵的引路人,教師必須在課程中盡力時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習狀況、行為表現,擁有將課程效用開發到最大化的能力,給學生帶來健康、快樂、有益的學習體驗,做到將課程落實到實際生活中去。
鄧小平曾經說過:“實際是測驗真諦的獨一尺度。”因而,只有真正把小學語文課程落實到實際的學生發展狀況中去,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和滿足每一個兒童基本的真切的需求,更切實地讓學生在合適自身學習狀況的教學進度中成長,杜絕“揠苗助長”的荒謬性發生。因此,筆者認為,無論如何,學校和家庭應該從學生的學習水平、接受程度的實際出發,勞逸結合。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1.教師時刻關注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狀況、成績狀況,以給予適當鼓勵措施。
2.教師應當擁有從學生的學習反饋中得出學生對于某個具體階段的學習接受程度,并對課程進度予以矯正。
3.結合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鼓勵增加或減少學生閱讀時間,讓學生的閱讀效果達到最大,而并非“事倍功半”“適得其反”。
4.進行問卷調查,咨詢學生感興趣的語文讀物或者想要了解的中華文化,適當地給學生提供材料和給予適當的講述。
陸游曾言:“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荀子·儒效》中也道:“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止矣。”可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在致用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已學知識也能得到相應的歷練,促成成長。
1.組織班內閱讀、寫作比賽,從競爭中獲得快樂和領悟
蓋亞斯曾經說過:“唯一能持久的競爭優勢是勝過競爭對手的學習能力。”我國的孫中山也說:“人類要在競爭中生存,便要奮斗。”可見競爭對于一個人的激勵作用。應適當地讓學生參加一些競爭性的比賽,激勵他們積極學習、勇于向上,發展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優秀品格。當然,也可以運用分組合作,組與組之間競爭的閱讀競賽模式,既促進了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激發學生的責任意識,又能夠讓學生為了小組榮譽而努力克服困難,主觀性地打通語文上的“任督二脈”。
2.鼓勵學生寫日記,在此過程中獲得心靈境界的提升
其實,對很多人來說,寫日記是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一次機會。它不僅能夠讓學生有最基本的善于寫作的能力,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也是學生對日常生活的總結、印象深刻的瑣事的記錄、心靈感受體會的重新整理等,讓學生于無形中既鍛煉了手筆,又提煉了精神,有助于學生語文領悟能力的提升。
3.教師定期布置讀書筆記等小作文
其實這個筆記的形式是不限的,既可以讓孩子對課本中的課文進行自己看法的簡述,又可對所做作業、所讀書目,甚至是看到一棵樹的長法而生出任何感想,以此讓學生能在無意中收集寫作資源,體悟生活,感知細膩的情感,達成語文領悟能力的提高。
隨著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以及國家社會對于學生成長成才的迫切期望,小學階段的教學可以說是人們最關注的重點之一了。疫情的暴發,也讓教育者可以冷靜下來,認真審視過去教育方法的弊端,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小學語文教學中能夠注重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將教育落實到實踐中去,把傳統的灌輸性教育轉化為互動性教育,讓師生在交流互動中共同成長,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推動小學語文教育優秀方針的提出。為此,筆者在上文中秉持著這些基本理念,關于“后疫情時代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究”這一主題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夠為后疫情時代小學語文教育的健康有序發展獻出一點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