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娟
(江蘇省蘇州市郭巷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 215000)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學習并非放任讓學生自己去學,愛學什么學什么,想怎么學就怎么學,而是更強調老師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的實效。
“先學”的最直接方式是預習。預習是學生學習新課的第一個環節,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課前預習可以讓學生在上課前了解新課的內容,思考自己明白了什么,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從而增強求知的欲望,提高聽課的針對性。但是在現實中,老師布置預習時,由于過于隨意,缺乏明確的任務,也沒有具體方法的指導,致使學生認為“預習”就等于“沒作業”,造成預習低效甚至無效,更談不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了。
高年級的語文課堂不會再一筆一畫地教寫生字,一聲一調地教讀拼音。為了讓學生牢記生字詞的拼音、寫法,扎實學好生字,我讓他們在預習中仔細觀察生字結構、書寫筆順以及拼音的特點,找出記憶的好方法或者總結在書寫時該注意的地方,準備在課堂上發言。按學號順序,輪到教生字的同學在上新課前把生字寫在黑板上,全班同學共同檢查,發現寫錯或者遺漏的地方及時指出并改正,再由該同學帶讀,并提醒學生哪些生字在書寫時容易出錯,書寫時該注意什么。對上來教生字的同學,我們稱其為“某老師”,學生也因此多了一份嚴肅與認真。平常成績不怎么樣、書寫令人頭疼的孩子,在其當小老師教生字的那天,也分外正經:大聲領讀,工整書寫。有了這明確的任務以及表現的機會,學生預習生字不再走馬觀花,應付了事。
兩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寫道“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名家大師的話語,強調的是“質疑”和“提問”對于學習的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和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表達的欲望,在課堂上允許學生提出疑點,養成與老師、同學交流探討問題的習慣。如果老師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出現在課堂中,充當“權威”的角色,沿用傳統的“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就會造成學生依賴老師,一方面缺乏思考,無法發現疑問,另一方面“心中有疑”卻不敢問。自主的課堂,是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也是學生帶著疑問思考,通過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老師要放下架子,樂于傾聽學生的聲音,鼓勵學生去“問”,在“問”中提高自我學習的熱情。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語文課堂上,老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提出疑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去學習、探索。但課堂上常會遇到這樣的尷尬:老師給時間學生提問,學生要么就沒問題可提,要么不著邊際問一通。鑒于此,我注重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使他們愛上提問,不再害怕提問。每學一篇新課文,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提問:第一,從文章題目出發提出問題。第二,緊扣文章的主要內容、表達手法等方面提問: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作者是怎么寫的,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等。第三,抓住文章的細節描寫提問等。學生掌握了提問的辦法,就會積極思考,養成主動提問、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充分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學完新課,老師布置作業,學生做好交給老師批改,發回,評講……日復一日,月復一月,難免有不少學生對作業產生抗拒之心。作業是要布置的,但布置作業的方式可以嘗試一下“不走尋常路”。讓學生自己出題,交換題目做作業,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做法。讓學生出題給同伴做,大大滿足了其表現自我的欲望,熱情自然高漲。給別人出一份習題的同時,也幫自己梳理了知識脈絡,幫助自己進一步鞏固了知識。但一個班四十多人,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出習題的能力。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同學,讓其出習題,與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相比,更是無從下筆。這時.就要落實分層布置作業。我讓班級中40名同學自己出作業題:看拼音寫詞語,形近字組詞,多音字組詞,四字詞填空等,題型可以參考《同步練習》。出好的習題要先交給老師檢查,然后再互相交換做,做完之后由出題者批改,批改后互相評講,存在疑問就來問老師。這樣旨在讓學生充分動手動腦,在交流碰撞中扎實掌握基礎知識。在這個環節里,同樣賦予出題者“小老師”的頭銜,以此激發孩子學習的熱情。實踐后發現,問題還是無處不在:有部分同學出題求快,數量少,難度低;有的批改馬虎,別人做錯了也送個大鉤;有些同學懶于督促同學更正,有的則沒耐心傾聽同伴的評講……發現問題,要及時找相關的同學當面指導,教給其方法,讓其在改進中進步,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實踐中得到了提高。剩下的不參與出題的學生,我就根據他們的能力,布置數量少、難度低的作業,比如背誦、默寫、抄寫生字等。人人都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作業,全班的學習熱情自然大大提升。
小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勝心理,渴望通過比賽收獲成功的喜悅。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評比爭先活動,采取小組合作競賽或者男女對抗賽、個人比賽等形式,讓學生匯報小組或者個人自主學習的成果,老師、同學一齊評比,建立積分制度,每次按回答正確、表達清晰等不同的標準給予相應的積分。
在語文課堂中,學生回答問題、朗誦課文、復述故事、表達想法、展開想象、表演文本情境等,有許許多多的動口動手、展現自我的機會,這時,讓學生走出座位,走到講臺上去,在全班同學面前去展示自己的風采,將能大大激發學生自學、聽課、思考的自覺性,使他們更嚴于要求自己,追求更高的學習效率。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站在課堂的中心,自動、積極地開展學習探索活動。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把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放在重要的位置,充分調動各方面因素,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發掘其自主發展的潛能,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