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冬梅 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陶樓鎮中心幼兒園
小班的孩子剛剛入園,他們的注意力、自控能力差,其繪畫發展水平也正處于“涂鴉期”。由于他們年齡小,手部小肌肉群發育不夠完善,手部力量不夠且動作不夠靈活,加上他們繪畫目的不太明確,又沒有一定的技能做基礎,所以他們只是把繪畫當成一種游戲。基于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個人覺得游戲情境式美術教學最合適。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與被動,往往取決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又常常與教育環境提供的機會和條件有關。
小朋友都喜歡打電話,并且都見過電話,因此我利用《打電話》這個主題,利用游戲作為引導,請幼兒表演打電話的情境。在情境表演后,帶領幼兒開展繪畫活動,使幼兒覺得繪畫原來就是“玩”,繪畫是件快樂的事情。
在一研中雷老師首先出示了電話機一臺,和幼兒模擬一起打電話的情境,引起了幼兒的興趣。由于是小班,小朋友喜愛模仿,而且是剛開學第二周,小朋友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過來。老師只是出示小貓手偶,并沒有進行情境的表演,所以情境在一研中不明顯。二研中再出示小貓手偶,引出小貓家裝了新電話的故事,請幼兒為小貓的好朋友家里安裝電話,并連接電話線。老師先做了示范,再請幼兒上臺做了演示。到了三研情境的創設時,因為有了在一研二研的基礎,因此更加完善了。先是教師出示小狗手偶:小朋友們你們好,我是小狗,明天是我的生日了,我想邀請我的好朋友一起慶祝生日,可是怎么通知他們呢?請小朋友為我想一個辦法。引出為小動物家安裝電話的想法。
這個意境創設了有可參與性和可操作性的美術物質環境。讓幼兒在感知觀察中積累經驗,為幼兒接下來的創作,儲備必要的感性經驗。
小班幼兒好動、好模仿,行為受情緒的支配。在《打電話》活動中首先從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賦予幼兒適當的角色,即運用游戲、故事等形式引題,以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一個良好情境的創設,能讓幼兒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這就需要教師自身也要沉浸在情境中去,運用情境語言引導幼兒進行繪畫創作。一研、二研中教師出示小貓手偶,引起幼兒興趣。教師將小貓的圖示貼在紙上,并提問:小貓家的電話裝在哪里?以簡潔明了的情景語言來向幼兒提出問題,激發幼兒作畫的興趣。三研中雷老師讓幼兒來作畫前,用了大量的情境式語言,如拿出話筒:“嘟嘟,咦?怎么打不通,原來是沒有電話線。”“現在,請小朋友們幫小狗的好朋友家都安上電話接上線,這樣小狗就可以把它的好朋友都請到了。”老師借助情境式的語言,先示范作畫然后請幼兒操作,并用情境語言把油畫棒的用法告訴幼兒。情境語言自始至終貫穿示范操作的過程,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激發幼兒對繪畫的興趣積極性。

教師作為游戲情境的設計者,在活動實施中的作用非同一般。要使孩子認同游戲情境愿意主動參與其中感受體驗并大膽表現,執教者切不可以“教師”自居,應扮演游戲角色共同融入情境之中,這些生動形象的角色能讓幼兒感受到游戲的“真實”,信其真才能投入其中。在這過程中,教師自身要沉浸在情境當中,對情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教師游離于情境之外,如在講解演示環節、分享欣賞環節,教師往往會投入技能的指導或目標的達成而忘記剛剛創設的情境,如《打電話》在二研中稱呼也在“小狗”與“老師”之間游移不定。老師拿出小狗手偶扮演小狗說:“明天小狗的生日,小狗想邀請他的好朋友一起慶祝生日,可是怎么通知它們呢?”老師過了一會兒又說,“我是小狗,是小貓嗎?我想請你來到我家做客,好嗎?”在后面指導小朋友自己操作的時候又說:“讓老師看看哪位小朋友把小動物的電話裝好,哪位小朋友沒有裝好。”使幼兒有種錯亂的感覺,教師既是情境的創設者又是情境的破壞者。到了三研的時候,通過選擇幼兒熟悉的游戲情境打電話,用情境導入,通過師幼進行情境表演,加上大量情境語言一直貫穿始終。為孩子選擇了積極健康向上的情境,讓他們自己親自加入到情境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他們的繪畫激情很高,也很樂于畫。

1、一研中教學具的準備:
教具準備:小狗手偶,小貓、小熊、老鼠等小動物圖片各一張,電話機一臺。
學具準備:幼兒人手一份小貓及各種動物的貼紙若干,水彩筆。
2、二研中教學具的準備:
小狗手偶一個,小狗、小貓、小鴨、大象圖示各一個,電話機一部。
學具準備:幼兒人手一份貼有各種小動物的操作紙及油畫棒。
3、三研中的教學具的準備:小狗手偶一個,小狗、小貓、小羊、小鴨等小動物的圖片各一張,電話機一臺,音樂《生日歌》。
學具準備:幼兒人手一份貼有各種小動物的操作紙及油畫棒、粗水彩筆。
在一研、二研活動過程中電話機是和幼兒一起模擬打電話的,電話線是連著的,沒有讓幼兒觀察,限制了幼兒觀察和想象。于是在三研的時候,雷老師只是出示了話筒,把電話線拔出,讓幼兒觀察。幼兒很快說出了電話不通是因為沒有電話線,雷老師出示電話線并把電話拉直放松,讓幼兒觀察電話線。幼兒在觀察中大膽想象,電話線是彎彎的,一圈一圈繞起來的,像綿羊的毛、像龍卷風、像彈簧等。
一研發現給幼兒用的彩色筆,太細了,不利于小朋友用手拿,且有的顏色很淡,色彩不豐富,于是二研中改成油畫棒;還有給幼兒的操作紙,一研的時候是白色的紙,后來我們感覺用白色的紙有點單調。圖示是讓幼兒自己撕貼的,在實際操作過程發現讓幼兒自己撕貼有點困難,于是在二研的時候操作紙換成粉線色,上面的圖示老師準備好,讓幼兒直接畫就可以了;到結束時我們又發現彩色紙有點干擾幼兒畫畫,還有貼的圖示少了,幼兒很快就完成了,于是在三研的時候又調整為白色的操作紙,操作紙的圖示也增加了,筆也換成了油畫棒和粗水彩筆兩種,讓幼兒有所選擇。
教學具的使用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取的一種教學手段,它包括教師運用的教學具和幼兒操作活動的具體材料。由于小班的孩子知識經驗的缺乏,年齡特點是無意注意占優勢,思維方式是具體形象思維,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學具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具運用得當可有效地幫助孩子理解、記憶。小班的幼兒由于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動手操作能力較差,因此老師只有為幼兒提供豐富有趣且能使畫面產生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兒既能對美術活動產生興趣,又能讓幼兒輕松獲得成功,而且還能使畫面產生很好的效果。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幼兒將繪畫活動當作是一種游戲,幼兒繪畫的過程就是游戲的過程,幼兒對繪畫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后,在游戲中得到繪畫的實踐,繪畫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師要注重幼兒的繪畫活動,體現其游戲與生活的關聯,從而引發幼兒內在情感的自然流露,讓幼兒在豐富多彩的游戲情境中得到發展,引導幼兒充分感受美和表現美,從中體驗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