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校第四小學附屬幼兒園
◆蘇武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城關中心
孩子是一棵小幼苗,這些小幼苗是長成參天大樹還是一棵長不直的小樹,除了先天條件外,關鍵因素是后天的培養。在后天的培養過程中,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共同努力,方有可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0-3歲前的幼兒接觸更多的是自己的父母長輩,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然孩子入學前的言行舉止基本受家長的影響。而即便孩子入學后,家長的習慣和素養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因此父母長輩的素質、家庭的環境、家庭群體受教育的情況嚴重影響著家庭中父母長輩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從而影響孩子的習慣養成、品格養成、獨立能力的發展等。社會飛速發展,人才輩出,越來越多的父母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期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鳳、人中龍。但是父母在重視教育的過程中,有沒有用對教育方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和深思的問題,本文從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影響以及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等方面展開論述,呼吁父母在重視教育的時候能夠采取健康的、科學的教育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讓每一個孩子都健健康康、開開心心地成長。
人的成才離不開科學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孩子的成長受內外界因素影響,而家庭教育起著啟蒙奠基的重要作用。教育家陶行知在《陶行知全集》中寫到“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宜,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使不夭折,也難成材?!边@說明早期教育對于幼兒教育的重要性。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但是每個家庭的文化層次和受教育水平不一致,暴露出來的教育問題也是多之又多的。比如父母面對孩子吃飯慢、做事慢的問題,有些家長采取比賽形式,激發孩子用正常的速度完成該完成的事情。還有一些父母則是一味地以催促和責罵的形式,命令孩子快速完成。兩者相比,顯然對孩子的影響和產生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兒童心理發展產生不可估量的價值,民主型家庭教育能培養出活潑開朗的孩子。而專制型家庭則更加容易培養出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心的孩子。
一個孩子是否優秀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后天的培養,即使孩子有很好的天賦,如果他們沒有得到良好的培養,也會慢慢變得普通。因此,一個孩子是否優秀與父母有著重要的關系。智慧型父母、民主型父母能給孩子更多地啟發與引導,慢慢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以及處理事情的能力?;诖朔N說法看來,在家庭中,父母有責任為孩子創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家庭環境,與孩子建立較好的親子關系,給孩子一個平等的地位,讓孩子感覺到自己雖然小,也是被尊重的。

(1)父母的教育對幼兒學習習慣的影響
3-6歲是幼兒養成各種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期,在這一階段加強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將對他們的終身學習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通過啟蒙階段的教育和指導,孩子們將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孩子才能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積極學習、主動學習。兒童學習習慣的好壞與其父母的習慣有很大的關系,倘若孩子生活的家庭環境中,父母長輩在閑暇時間會經常翻閱書本,同時引導孩子一起閱讀各類繪本故事書籍、生活百科常識書籍、《三字經》和《弟子規》等國學類型的中華傳統文化書籍,并且和孩子一起討論書籍中的有趣的內容,則更加有利于培養幼兒學習的興趣。在孩子有了學習興趣后,家長要懂得適當時候和孩子共同擬定每日學習的時間,父母與孩子互相監督學習,便于孩子從小就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2)父母的教育對幼兒良好品格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然父母的言行舉止,品格素養以及對孩子品格教育的方式都會嚴重影響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假如孩子的父母為人彬彬有禮,對待自己的父母尊重且孝順,待人處事方面寬容大度且樂于助人,遇事沉著穩重不焦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注意引導孩子懂孝道、知禮儀、懂廉恥,那么父母種種好的品格和教養方式都將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時間久了,孩子定會成為一個具有良好品格的人,從而為孩子以后的成功奠定品格基礎。
通過以上簡單闡述,我們知道父母的知識水平、品格素養以及教養方式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那么作為家庭教育者,究竟應該如何做,才能達到優化培養孩子的目標呢?筆者簡要闡述幾點建議:
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首先父母需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心理學知識、兒童教育法等,才能在與孩子親子互動時,更好地教育孩子。其次是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示范。作為孩子的榜樣,父母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盡最大努力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努力讓自己成為孩子學習的正面的、積極的榜樣。每個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同,個性特征和興趣愛好不同,父母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和年齡階段,科學地采用不同的家教方法,這樣的家教才能成功。
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愛心、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理智施愛。對子女的期望也要從實際出發,不要拔高孩子的能力,讓孩子感覺到無論自己怎么做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而是要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學習和提高,讓孩子感覺到不管學習還是生活都是快樂的,才能更加有動力和興趣向好的方向發展。
教育家愛倫·凱指出:“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環境是孩子形成正確思想和優秀人格的基礎。”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當然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作為父母,首先要為孩子創造溫暖的、民主的、和諧的家庭環境,因為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有決定自己想法的權利,不是所有的事情孩子都必須按照父母的要求照著做,因此容易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此外溫暖的環境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輕松感,更加有利于孩子活潑開朗性格的形成。
對孩子來說,尊重、信任、耐心、愛心、自信心、責任感是最重要的六種品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不要以孩子一時的表現而一錘定音地去評價孩子的能力和成長,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父親在兒童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起著重要作用,父母雙方都要參與家庭教育,行為方式互補,孩子才能從雙方身上吸取優點,才有利于孩子完善人格的形成。倘若教育過程中,父親經常缺失,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成長,那將不利于孩子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個人所做的選擇,其實背后都是本人的“三觀”在支配。孩子的“三觀”,主要都是受最親近人的影響,也就是孩子的父母。幼小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紙上留下痕跡,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孩子會去模仿大人形成自己的“三觀”,父母“三觀”正,孩子往往也“三觀”正,日后行事光明磊落,也更容易成功。
現代生活節奏快,父母不應該把較多的時間花在工作上,而忽視對孩子的陪伴和教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是加深親子感情的最有效方式,父母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做一些親子溝通,用語言交流,傾聽他們的真實需求,耐心地回答孩子的問題,適時梳理孩子內心不好的情緒,培養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和親近感,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人格的形成。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對孩子有眾多的影響,在家庭中施以正確的、健康的教育方法,可以培養出一個具有諸多優秀品格的孩子。相反粗暴的、不健康的教育方法則能毀掉一個本該優秀的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又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強烈呼吁更多的家長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更加注重自己的教育方法,更多地以科學的、民主的、健康的方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