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智杰
廣東省高州市中醫院,廣東高州 525200
肺心病屬于臨床上常見的心臟疾病,主要因為患者支氣管、肺組織或者肺動脈血管病變引起肺動脈高壓,臨床表現為慢性咳嗽、咳痰、氣急、心悸及呼吸困難等,加上病程較長、發展緩慢,明顯增加對患者的傷害,若未盡早發現并及時給予有效治療,隨著疾病進展,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3]。臨床治療方式以藥物為主,其中常規治療雖然取得過一定應用價值,但效果并不理想。隨著對疾病的深入研究,臨床提出抗凝治療效果顯著,能夠迅速改善病情,減輕相關癥狀,保障患者身心安全[4-5]。因此我院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1 ~10 月納入的78 例肺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9 例。其中研究組男21 例,女18 例,年齡45 ~76 歲,平均(63.5±1.3)歲,病程1 ~7 年,平均(4.32±1.02)年;對照組男20 例,女19 例,年齡46 ~75 歲,平均(63.8±1.2)歲,病程1 ~8 年,平均(4.08±1.0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本研究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納入標準[6]:(1)所有研究對象均符合《呼吸病學》中疾病診斷標準,并經過X 線、心電圖等檢查確診;(2)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目的,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中;(4)資料齊全,意識正常,能夠配合研究者。
排除標準[7]:(1)研究中采取藥物過敏者;(2)合并精神類疾病、文盲或者溝通障礙者;(3)妊娠或者哺乳期婦女;(4)合并肝腎疾病、器官功能異常或者嚴重心血管疾病者。
研究組采取抗凝治療,選擇低分子肝素(深圳賽保爾生物藥業有限公司,H20060190,1mL: 5000Axa單位),5000IU/次,2 次/d,皮下注射。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全面掌握患者具體病情,給予針對性抗感染、強心、平喘、利尿及氧氣支持等治療。兩組均連續用藥兩周。
密切關注治療后病情變化,評估療效,記錄咳嗽、咳痰、氣急、心悸、呼吸困難消退時間及治療時間,治療結束后檢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血小板膜蛋白-140、氧分壓及二氧化碳分壓水平。
治療后相關癥狀消退,心功能改善兩級以上為顯效;治療后相關癥狀減輕,心功能改善1 ~ 2 級為有效;治療后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39×100.00%[8]。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總有效率92.31%,明顯高于對照組79.49%(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研究組咳嗽、咳痰、氣急、心悸、呼吸困難消退時間及治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相關癥狀消失時間及治療時間比較

表2 兩組相關癥狀消失時間及治療時間比較
?
治療后研究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紅細胞比容及紅細胞聚集指數均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表3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
治療后研究組的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血小板膜蛋白-140、氧分壓及二氧化碳分壓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 <0.05)。見表4。
近幾年,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肺心病發生率逐年升高,其發生機制可能與支氣管并肺疾病、肺血管疾病或者胸廓運動障礙性疾病等密切相關,若未盡早發現并及時給予有效治療,隨著疾病進展,患者可能出現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現象,給患者帶來嚴重危害[9-11]。臨床治療方式較多,不同方式可能產生不同效果,因此選擇安全有效治療方案成為關鍵,在保障患者身心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12-13]。
表4 兩組凝血及血氣指標水平比較

表4 兩組凝血及血氣指標水平比較
?
臨床既往多采取常規治療方式,其中包括針對性抗感染、強心、平喘、利尿及氧氣支持等,雖然能夠緩解病情,但效果并不理想,延長治療時間,不利于病情快速康復。隨著醫療水平的完善發展,臨床提出抗凝治療效果更好,促進病情快速穩定,減輕相關癥狀,改善血液流變學及凝血指標[14-16]。我院對此展開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92.31%,明顯高于對照組79.49%(P <0.05);研究組咳嗽、咳痰、氣急、心悸、呼吸困難消退時間及治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 <0.05);治療后研究組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比容及紅細胞聚集指數均優于對照組(P <0.05);治療后研究組的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血小板膜蛋白-140、氧分壓及二氧化碳分壓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 <0.05),提示研究組總有效率更高,縮短相關癥狀消退及治療時間,促進相關指標恢復,快速穩定病情。低分子肝素屬于新型抗凝血酶Ⅲ依賴性抗血栓藥物,能夠將血栓活性與血凝活性分開,通過皮下注射后,可提升藥物吸收程度,并延長抗凝效果的持續時間,給藥后3 ~ 4h 左右即可達到藥物濃度高峰[17-18]。另外低分子肝素可對患者內皮細胞產生刺激,從而使其產生組織因子凝血途徑抑制物、纖溶酶原活化物,治療過程中并不會產生出血等嚴重并發癥,安全性較高,同時也無需實驗室監測[19-20]。但本次研究中仍存在一定研究不足與局限性,如樣本選取存在一定局限性,雖然按相應的標準進行了篩選,但所選取的標本是否合理有待商榷。另外樣本選取例數較少,研究時間較短,臨床可進一步擴大研究對象例數,延長研究時間,從而提升研究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抗凝治療運用于肺心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縮短治療時間,快速減輕相關癥狀,改善血液流變學、凝血及血氣指標,具有臨床推廣使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