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忠新 秦軼靈 嚴文瓊 郭月平
廣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康復科教部,廣東廣州 510430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常見重癥精神病,多發于青壯年,表現為感知、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障礙,多數患者均缺乏自知力,容易出現擅自停藥和不堅持服藥的現象[1-2]。目前臨床上通常采用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提高患者自知力,進而恢復患者的正常情緒、行為[3-4]。本文通過對88 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認知行為治療聯合阿立哌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6 月~2017 年6 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8 例。男60 例,女28 例,年齡18 ~60 歲,平均(32.2±l.4)歲;病程3 ~19 年,平均(12.2±1.4)年。入組標準:(1)符合ICD-10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文化程度初中以上;(3)排除嚴重軀體疾病,器質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礙和精神活性物質及酒精濫用者;(4)獲得患者家屬或法定監護人知情同意。隨機將患者分為認知行為治療聯合阿立哌唑的研究組與單用阿立哌唑的對照組,每組44 例,其中研究組男30 例,女14 例,年齡18 ~54 歲,平均(33.0±10.8)歲,病程3 ~18年,平均(13.80±0.91)年,文化程度:小學7 例,中學28 例,大學9 例。對照組男31 例,女13 例,年齡20 ~60 歲,平均(32.5±12.3)歲,病程3 ~19 年,平均(12.03±1.15)年,文化程度:小學6 例,中學29 例,大學9 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予阿立哌唑口腔崩解片(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H20060521,規格:5mg),1天1 次。起始劑量為10mg,用藥2 周后,可根據個體的療效和耐受性情況逐漸增加劑量,最大可增至30mg,平均(20.15±4.75)mg,療程8 周。研究組患者依照《重型精神病的認知行為治療圖解指南》要求,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認知行為治療,每周2次,1 次40 ~60min,共計16 次。
治療理論及干預措施:(1)評估病情,建立治療聯盟:全面收集患者資料,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通過治療師與患者的良性互動,建立平等、真誠、互信、尊重和合作的治療聯盟,針對患者的癥狀,運用適當的共情,充分理解、接納,消除患者敏感、多疑、敵對、恐懼,同時讓患者明白他們的問題會被認真對待和重視,并解釋治療的意義及患者未來的受益。治療師應嘗試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包括患者重要的生活事件及對他們的評價,通過探詢患者的幻想和白日夢確定前妄想信念及先占觀念,為理解癥狀提供線索,從而將患者社會化到認知模式中。(2)認知重建:針對患者的精神癥狀,探究患者對這些癥狀的體驗和非理性想法,通過行為實驗等檢驗方法,逐步讓患者認識到他原先的信念是與客觀現實不符,是非理性的,識別自動思維,進而用其可接受的信念來代替病態思維,幫助患者進行認識上的重建。(3)行為糾正:通過勸解、系統脫敏、放松訓練合暴露練習等幫助患者控制沖動激惹、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同時對產生負性情感時自動思維和內心體驗記錄,結合不良認知模式進行分析引導患者戰勝非理性信念,在治療時反復練習并布置作業。
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問卷(ITAQ),該量表共11個項目,采用0 ~2 三級評分,0 分=沒有認識、1分=部分認識、2 分=完全認識,總分22 分。得分高表示自知力恢復好[4]。
陰性癥狀量表(SANS),該量表共24 個項目,采用0 ~5 六級評分,0=無,1=可疑,2=輕度,3=中度,4=顯著,5=嚴重,得分高表示患者精神癥狀嚴重[5]。
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該量表共36 個項目,采用0 ~4 五級評分,0=正常,1=輕度,2=中度,3=較重,4=重度,得分低表示康復療效好[5]。
分別在治療前、第4 周和第8 周末對兩組患者采用自知力與治療態度問卷(ITAQ)、簡明精神病量表(BPRS)、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PROS)評定。
治療前兩組ITAQ 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4 周末、8 周末月研究組ITAQ 分值均明顯升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治療1 個月、2 個月與治療前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ITAQ分值比較(,分)

表1 兩組ITAQ分值比較(,分)
?
干預前兩組IPROS 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4 周末、8 周末月研究組分值均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治療1 個月、2 個月與治療前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IPROS分值比較(,分)

表2 兩組IPROS分值比較(,分)
?
干預前兩組SANS 分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4 周末兩組分值均有下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8 周末研究組分值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兩組治療1 個月、2 個月與治療前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SANS分值比較(,分)

表3 兩組SANS分值比較(,分)
?
自知力是指患者對自己所患精神疾病的認識能力,精神分裂癥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損。完整的自知力不僅能覺察或辨識自己是否有精神方面的異常,也能正確分析和判斷自己既往和現在的表現和體驗中哪些屬于病態。自知力障礙是判斷精神障礙嚴重程度的重要標準。認知行為治療是A.T.Beck 在20 世紀60 年代發展出的一種有結構、短程、認知取向的心理治療方法,A.T.Beck 認為治療的目標不僅僅是針對行為、情緒這些外在表現,而且分析患者的思維活動和應付現實的策略,找出錯誤的認知加以糾正。大量研究證實認知行為治療聯合藥物治療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癥狀,較快恢復自知力[6-7]。
本研究結果顯示,阿立哌唑合并認知行為干預治療有助于患者自知力恢復,改善精神癥狀,進而提高治療效果。該結果與國內既往研究結果一致[8-11]。依從性是指患者按醫生規定進行治療、與醫囑一致的行為,通常自知力障礙越嚴重的患者,其依從性也越差[12]。盡管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對于治療精神分裂癥療效確切,但患者依從性差直接影響疾病的治療及預后。精神分裂癥患者因藥物副作用或對疾病的認識不足,常出現漏服、自行減藥或停藥,很難堅持藥物治療,也不能配合相關康復計劃的實施,導致復發和再住院率的增加[13-15]。由此可見,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和自知力恢復對于其藥物治療及預后都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阿立哌唑聯合認知行為治療能有效促進患者自知力的恢復,提高臨床療效,該治療方案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