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江江
(江蘇省常熟市梅李中學,江蘇 常熟 215511)
從本質上來說,文化自信是人對文化的心理認同,能夠對本國文化具有堅定的信念以及積極的心態,其具體體現在文化主體對本民族文化由衷地感到自豪,能夠自覺地承擔文化建設、文化發展的責任,是一種動態的心理活動。文化主體的文化自信生成經由了認知、理解、認同、創新等一系列活動,在文化實踐活動中堅定文化心理,并且能夠在文化自信的支撐下主動傳承文化、發展文化,并具備兼容他國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其一,連續性。對于初中生而言,具有文化自信的學生始終保持著積極的、穩定的心理狀態,并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吸收文化充實自我。從文化自信產生的過程角度分析,文化自信的形成過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持續的過程的,隨著學生的不斷成長而不斷充實文化內容,從而不斷增強文化理解,以文化自信的形成促進學生的持久、長遠發展。其二,開放性。文化自信不僅需要認同本土文化,更加需要具備開闊的文化情懷,以開放的文化情懷歡迎他國文化的進入,能夠以開放的文化情懷適應多元文化發展時代,并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主動傳播本土文化,在優秀文化的分享與傳遞中吸收更多的優秀文化因子,更好地展現出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其三,包容性。文化自信的包容性是指文化主體在文化交流、融合中所體現出的包容品質。中華文化之所有歷經五千年經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華民族文化在不斷地吸收新文化、接納新文明,在民族特色文化傳承與優秀文化的吸收中適應歷史發展潮流,并成為文化的引領者。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的正確文化觀培養,能夠理性地辨析文化優劣,具備選擇優質文化的能力,以正確文化觀的樹立為基礎,促進初中生文化認知能力的增強,為初中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做好鋪墊。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石拱橋》的教學為例,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圍繞石拱橋的特點以及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文本的解讀。如教師在教學中提出問題:(1)文中提到了哪些石拱橋?(2)中國石拱橋有哪些特點?(3)作者為什么在這篇文章中選擇趙州橋與盧溝橋作為例子?它們各自有什么特征?(4)通過文章的閱讀,學生已經了解了課文的內容,若是給中國石拱橋加一個形容詞,你會怎樣描述中國的石拱橋?這些問題的提出均圍繞石拱橋的知識與說明文的寫作手法,缺失文化的傳遞,無法引領初中生在課文學習中認識中國的建筑文化。對此,教師應在課堂導入中介紹中國的建筑文化。中國自古便有“橋梁國度”的美稱,可以說中國是橋梁的故鄉。盧溝橋與趙州橋是中國古代橋梁的經典之作,在中國石拱橋的設計上顯示出了古人的智慧、情感。橋梁文化的歷史變遷不僅是建筑文化的沉淀,更加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宗教文化、科學理念、風土人情等,將這些文化因子融入到中國石拱橋的特征分析以及說明文的事物特征說明之中,可以引領初中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讓初中生在輝煌的建筑文化成就了解中,感受到富有人情味的中國文化,拓展了學生的文化認知范疇,讓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走出了片面的知識記憶狀態,為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尋找到了適合的切入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借助語言文字的解讀,培養初中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從文本的分析、解讀中理解文化精神、文化情感,能夠透過課本中的語言內容挖掘出文化深意,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的自我體驗與文本對話中強化文化理解能力,為文化自信的自主建構奠定基礎。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背影》為例,《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優秀作品之一,同時也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經典之作,在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會將教學重點放在父親給兒子買橘子的艱難上,讓學生通過對父親的體態、衣著以及買橘子過程中的動作分析,理解父親對兒子的愛。當然,這樣的文本解讀方式可以讓學生從表象上理解父子之情,但是卻缺少了文化意象的深入分析,難以提升初中生的文化理解能力。那么,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父親送別兒子的時候,翻越層層障礙執意要買橘子?”通過問題的提出,引領學生從文化意象的方向思考,“橘子”中的“橘”在民間寫作“桔”,而“桔”字與吉利的“吉”相近,因此人們賦予了“橘子”以“大吉大利”的寓意。父親在火車站送別兒子執意要買橘子,是希望兒子可以大吉大利,再聯系作者家境貧寒,父親將希望寄托于兒子身上,進一步體會父親的良苦用心以及對兒子深沉的愛,讓學生可以透過語言文字的本身,理解出文本中包含的文化意蘊,在文本文化的深度解讀中拓展文化情懷,感染學生的文化情感,以此喚醒學生的文化自信,這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在價值認同中增強文化認同,讓學生的文化認同形成走出機械灌輸,在經歷了文化批判、文化思考與文化實踐中生成強烈的文化認同感。
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安塞腰鼓》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感受到陜北民間藝術風情,引發學生的文化共鳴,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伊始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段;同時投影黃土高原,教師提出問題,引領學生文化辨析,如“你從這段視頻中感受到了什么”,以活靈活現的腰鼓表演吸引學生為陜北民間腰鼓表演藝術的注意力。這時有學生表示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生命節奏與黃土高原的雄厚之魂,感嘆生命的活躍;也有的學生表示從黃土高原中展現的安塞腰鼓中感受到腰鼓的壯闊、豪放,品味出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淳樸民風:以不同的文化辨析豐富文化認知。接下來,引領學生走出文章,讓學生在欣賞課文美點的過程中,感受到安塞腰鼓所呈現出的華美的生命力。這篇文章中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在強烈的對比中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點。為了引領學生文化思考,教師可以找出文章中富有深意的語句,如“好一個安塞腰鼓”,你認為“安塞腰鼓的‘好’體現在哪里”,增加學生對安塞腰鼓文化的理解與認同。當然,這種程度的文化認同過于淺薄,不足以支撐學生的文化自信形成。因此教師應在學生文化理解與淺顯的文化認同基礎上,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一步強化文化認同感。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課后演繹的任務,鼓勵學生以小組競賽的形式完成這一特殊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主動搜集安塞腰鼓表演形式、表演內容、表演技巧以及特殊要求中,生成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切身地感受到安塞腰鼓之美。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們接受外來文化的途徑增加,特別是青少年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極強,但是文化甄別能力偏弱。在商業運作與追求“時尚”“潮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缺乏文化自信的學生就會陷入到文化選擇的迷茫或盲目跟從的誤區中,文化創新便更加無從談及。文化創新可以說是語文課程教學的最高使命,是文化認知、文化理解與文化認同的升華,以文化創新提升文化行為的創造性。
為了增強學生的文化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幾點:其一,營造具備創新性氛圍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文化創造行為,以民主、和諧、歡快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的文化創造提供力量。其二,巧妙設置懸念,鼓勵學生質疑,活化教學方法。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很多學生都面臨著應試的壓力,創新熱情逐漸被消耗殆盡,針對這種問題需要教師借助問題的層層深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品質。其三,喚醒文化創新的意識,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創新空間,讓學生在自覺的文化創新中激發潛能,滿足學生的自我文化審美;同時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讓學生在文化創新中超越自我,獲得滿足感,助力學生文化自信的生成。
綜上所述可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師從文化認知、文化理解、文化認同與文化創新四個角度入手,從語文教學的制高點看待文化自信的培養,引領初中生對我國文化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并主動傳承與發揚中華文化,提升初中生的自我文化素養,助力初中生的全面發展以及語文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