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斐
(江南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江蘇 無錫 214000)
近幾年,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編入了不少現代文自讀篇目。這些自讀文章有長有短,而語文教學課時相對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較長篇目的教學成為一大難題,“長文短教”也由此應運而生。作為一種教學模式,“長文短教”方興未艾。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這一教學模式,既是一個理論課題,更是一個實踐課題。下面,本文從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角度談談自己的個人體會,不足之處還請各位高手不吝賜教,以期共同進步。
初中語文科目是一個基礎課目,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需要日積月累,穩步推進。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語文教學方法單一陳舊落后,效果較差,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都知道語文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傳統的教學方法都是灌輸式教學,偏重基礎知識,而舍棄了文學、歷史、語言、生活等方面的精彩內容,顯得枯燥無味,致使學生們漸漸產生誤解,認為語文科目難,成績難以提高。同時,又苦于沒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大家普遍覺得,只要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堅持學習就可以應付過關,至于能否提高成績那要靠運氣。相反,如果節省時間多學其他科目,就能在中考中贏得總體分數的提高。二是語文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制約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課堂都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的參與很少,課堂氣氛顯得死氣沉沉。當下,自主探究式學習的廣泛興起就從側面印證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三是課文講解不夠深入,脫離現實生活,影響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掌握。課時縮短,課文變長,很多課堂內容的講解顯得來去匆匆,讓學生來不及理解、消化和吸收。加之,教師沒有把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就會感覺語文教學脫離生活,難以產生情感共鳴。
長文短教,是一種化解講授的課文內容較長、授課時間有限教學矛盾的一種嶄新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該方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在較短的時間內精心講授篇幅較長課文的內容,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二是短教的重點在于,要緊密結合語文基礎理論知識,通過提取凈化加強整合,突出長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三是強調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通過雙方的研究、討論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有效地掌握課文內容的重點知識,并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興趣。
長文短教模式自誕生以來就逐漸對初中語文教學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其一,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教師主體地位的深入發展。要實現長文短教,教師就必須變長教為短教,一方面要把較長的教學內容壓縮在較短的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另一方面還要保證讓學生理解、掌握課文的重點知識,不能因此降低教學質量。要實現這個良好的基本目標,很顯然,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課前精心制作教學方案,不但要用心吃透課文內容,提取其精華,還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選擇合適的講授方法,確保學生在消化課堂內容的同時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二,能夠有效化解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矛盾,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如前所述,現在初中語文教學的形勢是課本越來越厚,而教學課時越來越少,單位教學時間的負荷越來越重。教師在課堂上采取長文短教的方式進行授課,毫無疑問有助于化解兩者之間的矛盾。同時,由于課前教師下足了功夫,在把“長文”變成“短教”時提取了課文內容的精華,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效果會得到進一步提升,從而也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其三,能夠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嶄新的活力,有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長文短教避免了傳統教學的功利化傾向,能夠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朦朧的美感。這種朦朧的美感能夠激起學生對未知情感的好奇心,喚醒他們學習探究的欲望。這種好奇心和欲望一旦產生就會爆發出巨大的學習動力,驅使學生自發、自主地與作品、作者的思想情感產生共鳴。初中語文選取的都是經典文章,學生們從內心愿意學習并接受長文,那么就會不知不覺間培養了良好的興趣和習慣,對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大有裨益。
備課是教學的前提,是“長文短教”成敗的關鍵。課前,語文教師要認真閱讀課文,深入解構長文的重點內容和精華,不但要準確把握長文的內容線索和切入點,還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從不同的線索切入備課,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對象的有機結合。一是要客觀地尋找和把握長文的線索。解讀解構長文,切忌隨心所欲,要在尊重原文內容的基礎上提取其精華。比如《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作者按照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化和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寫作,突出了長文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沿著這個線索提煉愛國主義的精華,深化長文主題,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深刻感悟長文所表達的豐富的思想感情。二是要體現課堂教學的集中性,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明確教學目標,把兩者有機地統一到教案中。教師備課時,要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選擇教案的切入點,以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消化長文的精華。
課堂教學是長文短教的實施階段,光有良好的教案還不能保證長文短教的成功。要想使教學活動取得預期的良好效果,教師必須心系學生的內心需求,選擇合適的切入點穩步推進,一是要尊重長文的語境和環境,切忌隨意割裂文本語境和打亂語境順序,造成教學節奏混亂,教學內容偏離既定的教案;二是課堂上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及時調整長文的教學重點;三是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分組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激活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
選擇了良好的切入點之后,如何通過預設問題點爆長文短教的主題就成為非常關鍵的環節。實際教學工作證實,如果教師不能正確地預設問題,長文短教的課堂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巧妙設計提問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預設問題要緊扣課文內容,并根據課文內在結構的變化凸顯層次感,讓提出的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覆蓋全篇,從邏輯上形成環環相扣、完整嚴密的閉環。二是預設的問題要難易適度,有利于促進學生思考能力的提高。問題的難易程度很關鍵,預設問題的難度大,就會傷害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如果問題過于簡單,就會失去提問的意義,不利于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思考。三是預設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挑戰性和啟發性,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進而促進對課文內容的深度理解和感悟。
長文短教離不開語言文字訓練,要想提高“長文短教”的教學效果,就必須結合長文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語言文字訓練。一是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對重點語段、語句和詞語做深度剖析,引導學生品味語言使用的奧妙;二是要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讀懂、掌握課文的語言特點,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意圖,進而實現相關語言的巧妙運用。
長文短教是一個不斷總結、完善、提高的過程,很難一步到位。因此,課后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收集各類反饋信息,不斷發現問題彌補不足,使長文短教日臻完善。一是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全面了解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掌握情況,認真反思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二是針對存在的問題或不足充分征求學生的意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切實解決存在的問題,彌補出現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