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鵬亮 胡 平 張 鵬 劉博濤
( 1、銅仁市生態環境局,貴州 銅仁554300 2、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陜西總隊,陜西 西安710003)
2016 年4 月28 日,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0 次會議批準《 關于汞的水俁公約》,同年8 月3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向聯合國交存《 關于汞的水俁公約》 批準文書,成為公約第30 個批準國,該公約已于2017 年8 月26 日對我國正式生效,這為我國汞治理指明了方向,也對國內汞的使用和排放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汞治理的機遇和壓力情形嚴峻[1]。
貴州銅仁曾經被譽為“ 中國汞都”,擁有豐富汞礦資源,可追溯到秦朝,占全國汞資源的78%。 當前正面臨著防治新污染壓力大、 償還歷史舊賬難的雙重壓力。 銅仁汞污染主要來源于現有汞礦開采、汞化工、含汞廢物和廢汞觸媒回收處理企業,以及歷史遺留汞尾渣,其主要特點為現有汞污染源污染防治壓力持續增大和歷史遺留汞污染問題突出。 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 加快推動轉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批示及到貴州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嚴格履行《 關于汞的水俁公約》,實現現有汞排放源污染可防可控、歷史遺留汞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控制,切實保護人民群眾切身利益, 促進銅仁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本文將對銅仁汞污染的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污染防治方法建議供參考。
1.1 涉汞企業污染防治水平整體偏低,履約壓力大。 銅仁汞礦開采企業和添汞產品生產企業( 用汞企業)眾多,污染防治水平整體偏低。 自中央生態環境督察以來, 銅仁市委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方針,汞冶煉企業雖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難以實現廢氣在線監測、穩定達標排放的難題,從《 關于汞的水俁公約》要求,要逐漸關停現有的汞礦、限制添汞產品生產、控制汞及其化學物使用、 減少汞排放和釋放面臨巨大壓力。 同時,《 關于汞的水俁公約》還要求評估和識別汞及其化合物污染場地并降低其風險。
1.2 環境汞超標嚴重,危及群眾身體健康。 汞尾渣庫周邊大氣、河流( 水庫)底泥、土壤汞含量超標嚴重。監測結果顯示,部分河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汞污染。 部分汞污染土壤處于農產品產地,土壤汞超標直接導致所種植農作物的經濟產出部分和可食部分汞含量超標, 危及農產品安全和群眾身體健康。 調查結果表明,調查區所種植的大米、玉米、辣椒和紅薯等農作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汞含量超標現象[2]。
1.3 環境監管、監測能力弱,難以滿足實際需要。 銅仁重點區域在環境監管、監測業務能力相對較弱,監測人員業務水平及數量有待提高,特別是監測儀器設備和技術手段、監測監管能力培訓經費等方面缺口大,相關汞污染防治制度和管理體系建設也相對滯后,難以滿足實際工作需求。
2.1 未合理規劃布局且缺乏行業準入條件。因長期缺乏相應的行業準入標準,使得現有涉汞企業大部分規模偏小、運營管理技術水平相對落后、 生產裝備和工藝與現代化有一定差距等問題。 大部分企業生產的產品涉及氯化汞觸、單質汞等。 隨著《 錫、銻、汞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 GB30770-2014)等標準的發布實施,對汞冶煉企業汞及其化合物排放有了更高要求,但國內目前缺乏成熟的工藝和尾氣在線監測方法, 使得汞企業外排尾氣很難做到長久持續穩定達標排放。
2.2 先期汞礦開采冶煉生態環境意識不強。銅仁曾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汞工業基地,先期汞礦開采冶煉產生的含汞廢氣、含汞廢水、汞尾渣( 包括:汞礦廢石、汞冶煉渣等)幾乎全部直排周邊環境。 長期在地表徑流、 風力傳輸與雨水淋刷等自然作用下造成大量含汞物質向周圍土壤、水體擴散,排放到環境中的汞經自然沉降、雨淋沉降進入土壤,富集于土壤表層,造成土壤汞濃度升高,同時高汞濃度土壤和裸露汞尾渣又是重要的大氣汞排放源, 調查數據顯示銅仁部分汞礦地土壤含汞量為6-9000mg/kg[3]。
2.3 監測技術能力和監測信息不充分。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中央環保督察以來,雖然技術層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然而技術研發層面的基礎工作仍然有待提高,亟需發展經濟有效的汞替代技術以及汞污染控制技術的引進、 開發和應用。 研究基礎仍很薄弱, 缺乏技術經濟可行的替代和減排技術,技術支持能力不足,同時基本底數不清,決策依據不足[4]。
3.1 植物修復技術。 按照修技術原理來區別,植物修復土壤汞污染包括:植物固化修復、植物揮發修復和植物提取修復。 基因工程與化學調控技術可以有效提高植物生物量、 加大土壤中汞的活性,在植物修復領域得到廣泛使用。 其中:植物固化技術對植物根系發達提出要求,生物較大,還要求固化植物不得用于動物飼料使用[5]。
3.2 微生物修復技術。 此方法技術有著前景廣闊,但是此技術也有明顯的短板:不能完全去除土壤中的汞;環境變化對微生物也有一定的影響, 并且微生物對汞沉淀和吸附機理的研究難以匹配工程上的要求。 經查閱有關資料, 并未發現此方法用于土壤汞污染田間中試的案例[5]。
3.3 動物修復技術。 此方法技術也有不足之處如:( 1)修復效率不高,難以近期有效;( 2)外界環境變化對蚯蚓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弱化了其對汞的富集能力;( 3)蚯蚓被當做外來物種,一定程度上損壞了本地的生態系統。 除蚯蚓外,當前并沒有發現有關其他動物被用于汞污染的相關報道[5]。
3.4 化學穩定化修復。 農田土壤汞污染利用化學穩定化方法治理可行性比較大。 修復過程中往往要考慮穩定劑用量和穩定劑種類的確定都要受到土壤氧化還原電位、有機質含量和pH值等因素的干擾,還要考慮到穩定劑相關工程成本、社會效益和可能對環境造成的次生和二次污染等因素[6]。
4.1 建立銅仁汞污染修復和治理的遠景規劃。 在當前的嚴格管控之上,采取更加嚴格的管控措施降低、同時要減小汞對生態環境和生命體健康產生的影響程度; 強制性建立銅仁動態汞污染相關的固體廢物轉運清單和排放有關情況,為科學管理環境決策提供相應的參考體系; 加強汞污染治理的法制建設和標準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責任分級管理體系;加強學術、技術和工程交流,提出科學治理的目標任務和技術要求,繼續支持科學技術研究。
4.2 充分運用銅仁汞污染治理動態信息平臺。 要精準判斷汞在分布、生產、排放、回收以及處置方面的閉環信息流。 特別是對主要污染源排放的汞進行監測和報告要求采取強制性措施,從而真實反映出涉汞重點區域、流域、行業和重點污染源的基本信息,同時建立汞環境風險管控、預警體系,進而為環境管理人員和科學技術人員準確判斷汞污染的成因分析,采取管控措施和進行社會經濟層面影響評估奠定堅實的基礎。
4.3 進行汞污染治理宣傳教育。 充分利用“ 6.5”宣傳日,制定銅仁汞污染防治專項宣傳計劃。 完善并公布汞污染的科學機制、應急處理情況,添加相關汞污染防治的防治方法和相關內容, 同時鼓勵群眾進行監督。 加大信息公開加強群眾暴露風險預防的能力建設,讓大家監督對汞的排放源形成合力,進而對汞的排放施加減排壓力,從而達到減少污染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