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_李建國
從觸摸“十一五”開局的門檻,到同“十三五”收官之期的即將握別,不經意間我從事新聞宣傳工作已15個年頭了。季節更替,時光流逝,改變的是歲月的印痕,不變的是對崗位價值的那份追求,對當好電力新聞記者的那份堅持,對講好國網故事的那份探索和付出。
緊隨時代脈搏,講好國網故事。這些年來,我踏著時代的節拍,緊隨發展的步伐,盡心履行本職,盡力干好工作,力爭當一名好記者,講一些好故事。回望走過的路,平凡中含著充實,艱辛中帶著收獲,也積淀了些許的感悟。
“干咱們這一行,要有責任心。”這是剛入門時師傅給我說的一句話。他是一名老記者,干了半輩子的新聞宣傳工作。當時盡管已年過半百,卻始終不肯閑下來,白天到班組、下現場、進工地,晚上敲鍵盤、趕稿子、整理圖片資料。從他身上,我看到了記者的艱辛,也逐漸明白了“責任”的含義和分量。搞新聞宣傳需要風里來、雨里去,需要對素材的挖掘和整理,需要對文字的推敲和提煉,沒有責任心就會缺少前行的動力。這些年來,我一直記住屬于自己的責任,用堅持不懈的付出,力求取得點點滴滴的進步。
寫文章重在積累,做好新聞宣傳工作同樣離不開積累。2006年冬季,“戶戶通電”工程全面鋪開。12月份的一個周末,我在王屋山深處的玉皇廟施工現場蹲點兩天,拍攝圖片資料,記錄施工場景。回來后已是晚上,我到辦公室加班整理圖片,還寫了篇報道。不料拿到周一的宣傳工作例會上點評時卻未能“過關”,原因是照片拍攝角度不對、構圖效果差,新聞標題平淡、語言冗長、敘事煩瑣、缺乏細節描述,以及對國家惠民政策的表現力不夠等。看我失望的樣子,師傅告訴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寫出好的作品既要有熱情,更要有盡可能多的知識儲備。只有把功課做在平時,多學習、多積累,才能拓展思維、開闊眼界、提高技巧。
從此,我把積累作為工作之余的側重點,通過學習弄懂吃準國家惠民利民和能源發展等政策法規,明確宣傳導向和寫作站位;通過借鑒優秀圖片作品,積累構圖技巧和拍攝方法;通過積累文字語言,加強融會貫通,做到學為我用,提高宣傳表達的鮮活性和凝練度;通過積累謀篇、立意、布局和寫作理念等方面的知識,增強新聞事件的故事性和感染力。幾年下來,竟積累了厚厚的幾本筆記,感覺干起工作也越來越有信心了,寫宣傳報道也沒有那么難了。同時,也培養了自己學習、善借、積累的習慣。可以說,作為一名記者,想讓自己變得“厚重”、讓作品變得“厚實”、讓讀者感覺“好看”,長期不懈的學習和積累不失為一種好途徑。
我的另一個體會就是從事宣傳工作要做好鋪排,篩選重點,盡量減少隨意性和盲目性,從而有條不紊、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記得開始從事新聞宣傳的頭兩年,哪里有現場我就往哪跑,哪里有活動就向哪里奔,雖然很忙碌,但工作卻很被動,成績也乏善可陳。后來認識到,自己缺少主動意識和敏銳感,沒有對工作進行統籌和梳理。從那時起,每年的年初我都根據宣傳要點,提前做好宣傳設想,規劃全年的工作,編制屬于自己的“節氣表”和“施工圖”。然后,圍繞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和地方宣傳部門相關要求,結合安全生產、電網發展、營銷服務、脫貧攻堅和提質增效等重點任務,主動同專業部門溝通,了解各項工作實施計劃,做好宣傳策劃,篩選重點、制定選題,有針對性地進行采訪。通過這種習慣的培養,既能科學安排采訪任務,抓住新聞宣傳的重點,把握報道的主線主題,也能提煉出好的題材,提高工作質量和效率。如今年我根據宣傳規劃和溝通對接,在省級及以上媒體發表重點通訊稿件20余篇,展示了公司的亮點工作和發展特色,也體現了電網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鮮活的素材在一線,創作的靈感在一線,溫情的故事在一線。因此,記者的陣地也在一線。今年春天,我22次走進疫情防控電力保障和電力助力復工復產現場,先后寫出《抗疫一線黨旗紅》《優質電助推復工潮》等20多篇報道,用典型事例詮釋電網企業的責任擔當;盛夏時節,我走進供電服務一線和電網搶修現場,以“‘汗’衛光明”“清涼的背后”等為主題發表稿件近30篇,用感人的故事講述電網員工的勤勉付出……讓素材更豐富,讓資料更豐滿,讓宣傳成果更豐碩,為了這個目標,我趕往一個又一個現場。
只有流逝的年輪,沒有謝幕的激情。緊隨時代脈搏,講好國網故事,我一直在路上。編輯老師的支持與幫助,同仁朋友的鼓勵與掛懷,對新聞宣傳的熱愛與眷戀,是我繼續前行的動力。今后,我將一如既往地堅守宣傳陣地,履行崗位職責,采擷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