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 靜
秋天的清晨,涼意陣陣。我和往常一樣,開啟了美好的清早之旅。路邊,香樟樹的葉子依然青翠著,也許是站得高望得遠吧,頂端的葉子們小幅度地來回搖擺,努力想保持住優雅形象,卻又抑制不住清早的好心情,有些興奮地竊竊私語,討論著所見所聞;欒樹許是見多識廣了,波瀾不驚地站立著,用心感知著季節的變化,悄然褪去綠色的外衫,讓橙黃色以緩慢的速度蠶食蔓延;紫薇樹的枝頭還有幾朵花不肯凋零,倔強地挺立著,將生命的長度拉長再拉長……
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我順著一條不常走的路,信馬由韁地朝前走著。一片明麗忽然間就闖入我的眼簾。不大的花圃里,深紅色的雞冠花、粉紫色的長春花、紅艷艷的指甲花和諧相處著,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有些花兒似乎有些年輕氣盛,總想走出花圃看看,拼命地旁逸斜出,那種孩子氣讓我禁不住笑了起來。我蹲下身子,用手輕輕地托住它們,認真地端詳著,就像看著一個嬌嫩的嬰兒。花,實在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它們帶著上天的祝福來到人間,不動聲色地呈現給我們多姿多彩的美麗。我繞著花圃走了一圈,一遍遍地贊嘆著。花圃旁邊是一小塊菜地,種著各種各樣的蔬菜。
這是一戶農家,兩層小樓,院前打掃得干凈整潔,菜園和花圃給這里平添了幾分生機。一位老人安靜地坐在家門前,不緊不慢地剝著玉米,在她雙手的作用下,玉米衣和玉米穗乖巧聽話地分列兩側,等待著更多的兄弟姐妹們加入。“茅檐常掃凈屋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這樣的人家雖然平淡尋常,卻一定是幸福溫馨的。老人也許說不出“左手生活、右手詩意”這樣的話,卻將自己的生活態度清晰明了地種植在家門口,既滿足了生活需求,又愉悅了精神享受。
順著這條路向前,路兩旁高大的楊樹列兵似的排得整整齊齊,樹身上已經被刷上了新鮮的白灰。路的左邊是一條溝渠,溝渠里幾乎被青草和浮萍覆蓋了,走了一段路,才看到有淺淺的水靜靜地蜿蜒向遠方;右邊的溝壑里,青草依舊長得蓬蓬勃勃,紫色的牽牛花見縫插針地鉆出來,開得肆意狂野,開得熱烈奔放。不知名的黃色小花也不甘示弱,綻放出自己的生命,為秋天著色。不遠處的玉米地里,玉米基本上已經收割完畢,只有大片的玉米稈還在守望著,也許是追憶著自己的似水年華,也許是做生命最后的絕唱。
幾棵碩果累累的樹引起了我的注意。小小的果子有的是黃色的,有的黃中帶紅,好像一枚枚大櫻桃又像一個個小蘋果,它們或隱藏在枝枝葉葉間,或俏立枝頭,迎接清晨陽光的照射。這是誰無意間種下的?可以吃嗎……一連串的問題在我的腦海里盤旋。終于想起來了,海棠果,這是海棠果。近年來,這座城市種植了大量的海棠樹,雖然大部分集中在公園、河邊、海棠園里,但是也沒擋得住普通人家種海棠的熱情。春天,白色、粉色、紅色的海棠花競相開放,美不勝收,整座城市開成了花的海洋,如童話一般夢幻。春華秋實,花開的芬芳,凝結為秋的果實,在開花和結果的成長里,吮吸著陽光,經歷著喜悅,遭遇著風雨,才鍛造出不一般的品性,孕育出香甜。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其實是一個道理。
腳步繼續向前,不是被一只不知從哪里飛來的鳥驚艷了,就是被一群覓食的大白鵝吸引了,一輛車飛馳而過,白鵝有些驚慌失措地躲避著,乍起的翅膀里,柔軟的小絨毛隨風飛舞。
我在一戶農家院落的墻壁前駐足,和普通人家雪白的墻壁不同的是,這家墻壁的底部是天青色的,一側墻壁的中央有兩幅栩栩如生的國畫,一株紅梅蒼勁有力,一棵結著紫色葡萄的葡萄藤攀援而上,一紅一綠,頗有情趣,賞心悅目,讓人嘖嘖稱贊。融入生活的藝術才是真正的藝術,這樣的鄉村藝術儼然與周遭的綠樹、小草、房屋、村舍渾然一體,成為鄉村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才能留得住鄉愁。”中國人的鄉愁,大多在鄉村,那里有“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有“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也有“日暮炊煙孤起,不知魚網誰家”……在今天的鄉愁里,鄉村藝術是否會成為我們最深情的回望?
迎著颯颯的秋風,和著初升的秋陽,我把身心流放在舉目而望的秋意里,呼吸著清新空氣,和秋來一個擁抱,讓她的美一點一滴沁入心間。走入人生的秋季,應該如秋一樣成熟穩重、包容沉靜,更應該如秋色一樣絢爛繽紛,如秋陽一樣閃耀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