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志華
(無錫汽車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無錫 214153)
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引領著全球制造業轉型升級,我國制造業沿著制造業高端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發展方向不斷探索創新新產品和新模式,推動著經濟高質量發展。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亟需迎合智能制造背景,加強行業產業調研,從現實需求、應對策略和行動路徑等方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符合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相配套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院校培養大量的操作工、流水工在生產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如何促進他們可持續發展,何去何從?值得政府、企業、學校和職業教育研究者共同研究和深思。職業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的一個類型,可分為高等、中等和初等職業教育。學生發展了,教師和學校才能發展,所以職業教育不全是就業教育,更是成人成才的教育;不只是斷頭教育,還是終身發展的教育;不僅是技能教育,更是素質提升的教育。
不論是就業市場需要的職業技能,還是面對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不論是勞動技術型工種,還是技術密集型崗位,均需職業教育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提高現有課程體系的產業吻合度。
職業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開設哪些具體課程,人培模式和教學實訓方式如何設計,亟需頂層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杜絕過分強調技能教育,忽視學生人文和人格教育,真正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職業教育的辦學能力和辦學水平評價,應以畢業學生就業率和就業競爭力來衡量,跟蹤畢業生就業情況和發展趨勢,從他們的社會地位、工作收入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考量學校以及專業的辦學實力和影響力。
職校生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 ,“成績不好才去讀職校”的錯誤思想要改,職業學校本應以立德樹人,培養面向基層、生產和服務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他們的素質、學習交往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尤為重要,更需得到社會的肯定和認可。
“中國制造2025”是國家在快速發展和開放互融的世界經濟大潮中,立足于全面增強國家制造業整體競爭實力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它以智能化、網絡化、高端化、綠色化的先進制造業為主干,以推行裝備、技術、工藝智能化制造為手段,構建智能制造體系,提升產品研發、生產能力和裝備質量,培育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為重點,因此,中國制造2025特別強調“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打造門類齊全、品德高尚、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培養創新驅動高層次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
依托企業,通過專業建設、實習實訓、科技開發共建共管校內外實訓基地,攜手企業共同制定人培、課標和典型生產任務,使所在的專業在人培目標、課程標準、基地建設、教師團隊、質量評價和專業文化等六個方面建設實現與企業的無縫對接,構建與合作共贏共生的實訓基地平臺。
依據江蘇規劃,把握支撐產業鏈快速發展的專業人才需求量的變化趨勢,并根據產業鏈發展狀況和專業群涉及的崗位要求,分析各崗位對所需人才知識素質、技能素質和能力素質的具體需求。根據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針對目前省內外職業院校開設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不足之處,緊緊圍繞產業鏈和企業發展需求,構建符合行業標準的,以職業任職資格素能要求為導向的“產教融合”專業課程體系。
積極開展專業教學評價機制的改革,在加強日常教學管理的基礎上,引入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建立教學績效評價指標,充分發揮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作用,促使專業群內主干專業與支撐專業之間協同聯動,提高專業教學水平,努力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圍繞創新創業教育,大力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增強學生的創新本領和創業潛能。
“中國制造2025”對目前職業教育培養國家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挑戰。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主渠道”的職業院校,應深入把握“中國制造2025”戰略核心要義,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提供支撐。
深化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推進多元辦學人才招錄和培養模式改革,職業教育質量保障和評價機制不斷應用創新,建立科學有效的人才素質評價體系,為人才培養過程的不斷完善提供參考。通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專業和課程建設、雙師型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質量監控平臺研究,運用“互聯網+”的智慧校園管理模式,構建基于“政產學研”共融和行業、企業、院校共同參與管理、監督的質量保障體系和創新應用思路,積極推動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的“工匠精神”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是促進智能制造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應然要求,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引領學生實現自身價值的必然選擇。因此我們要以整合素質教育資源為抓手,培育學生綜合素養;以提高專業教學核心競爭力為核心,強化其學生基本能力;以深化產教融合發展為主線,提高學生技能水平。
總之,“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職業教育和職業院校要進一步加強產教深度融合,工學密切結合、行知有機銜接、不斷提升專業品質和發展能力,努力培養具有“大國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使其積極投身到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為更好地推動中國品牌走向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