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 劉新榮 鐘祖良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重慶 400045)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后稱“疫情”)致使全國各高校寒假后的新學期全部延期開學,給高校本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保證疫情期間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在線教育成為唯一且必須的選擇。為此,教育部先后下發相關通知和指導意見,[1,2]指出各高校“要充分認識學校在疫情防控期間大規模、成建制開展在線教育教學,是對教育系統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一次檢驗,對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大意義”;要求各高校要依托各級各類在線課程平臺、校內網絡學習空間等,積極開展線上授課和線上學習等在線教學活動,結合本校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課程類型特點,制定一校一策、一校多策的在線教學方案,保證疫情防控期間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
各高校積極響應號召,紛紛制定或修改了新學期教學計劃,要求除在線教育無法滿足需求的課程和環節(體育、現場實驗、實踐類課程等)之外的其他課程任課教師遵照教學計劃,充分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認真開展責任課程的在線教學工作。
雖然目前各大在線教育平臺、在線課程資源等對“疫情”期間基本維持高校的正常教學秩序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各高校在開展在線教育實踐活動過程中,由于前期的重視程度和準備不足,技術力量教師信息化技術水平、在線教學能力等的不足,暴露出較多的問題,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討。
在當今“互聯網+”浪潮沖擊的時代背景下,在線教育的孕育及成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傳統教育的轉型升級。相較于傳統的課堂教育而言,網路在線教育具有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學效率、實現學習的個性化與自主化等優勢。[3-5]但是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尤其是從“疫情”時期高校在線教育的情況來看,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疫情”突發,應對倉促。由于“疫情”突發,波及范圍廣,高校各專業任課教師在開展相關課程的在線教學時大都倉促上陣。大多數教師之前并沒有接受過系統正規的網絡在線教學技能的專門培訓;關于網絡授課與傳統課堂教學的差異、注意事項等不了解、不熟悉,相關準備工作不到位(不適應網絡在線教學,沒有與之很好對應的教學課件、教學方法與技巧);關于在線直播教學過程中重點內容的展示形式、講解速度的把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在教學開展的前期,這些問題的表現尤為突出。
(2)教學平臺與教學方式配合效果不佳。目前在線網絡教育平臺較多,但具體功能、服務器容量、網絡穩定性等方面良莠不齊,大多數高校教師在“疫情”之前沒有或很少接觸和運用,導致大多數教師不熟悉目前的網絡教學平臺各自的優劣,甚至對學校自建的SPOC 平臺(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縮寫)也不甚了解,無法在短時間內確定與自己負責課程和自身教學方法相適應的教學平臺,只能隨機選用一、兩種教學平臺開展教學工作,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3)無法實現在線教育的“自主性”。由于應對倉促,大多數課程沒有事先錄制相關的配套教學視頻,對網絡上已有的教學視頻質量以及內容與本課程教學大綱要求的符合度等沒有全面掌握,加之學生課程門數較多,教學進度安排有要求等原因。“疫情”期間高校大多數課程的在線教學形式基本上是按照學校教學大綱的時段安排,教師按時在線直播教學,學生按時學習聽課、提交作業。沒有真正體現在線教育為教、學雙方提供的自主性和自由性。[6-8]
(4)教學方法與在線教育不相適應。由于之前缺乏必要的在線教學方法的系統培訓和學習,并且沒有準備與之配套的課件材料,多數課程的教學基本只是照搬原有的課堂教學課件、教學進度、教學方法開展在線教學工作。大多數學生之前也很少接觸并適應在線教學這一模式,學生普遍反映老師在講解速度、重點難點展示與講授方式、講授的詳細程度、互動交流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改進。尤其是互動問題,學生反映較為集中。由于目前在線教學平臺自身的限制以及教師對在線教育的不適應,教學過程中的課堂即時互動、課后答疑等環節在便利性和時效性等方面不及傳統課堂教學,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5)特殊課程在線教學受限。目前的在線教育平臺主要針對傳統理論教學,提供網絡教學的便利。但是對于高校理工科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如專業實驗課程、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實習等)無法提供很好的支持。導致這些課程在“疫情”期間大多數處于停擺狀態,即使有些課程利用當前的網絡資源勉強可以開展,但相比傳統面對面教學而言其具體實施效果不佳。
(1)充分認識網絡在線教育在高校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應認真全面總結“疫情”時期本單位在線教學開展情況的經驗教訓,回顧前期在線教育相關準備工作的得失,自上而下重新認識在線教育的重要性與優越性,革新教學理念,為后續相關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奠定思想基礎。
(2)建立長效機制,積極開展全校教師的網絡在線教育的相關技能培訓(包括信息技術、常用教學平臺、教學內容編排、課件制作、教學方法與技巧等),組織相關教學競賽;支持鼓勵在線教育教學改革類的相關教改項目和教學實踐活動;推進在線教學試點工作,限定試點課程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的課時比例,甚至某些課程完全在線教學、學生在規定時限內自主完成相應教學內容的學習并通過考核。結合試點情況不斷改進教學課件與教學方法、完善相關政策和制度,適時全校推行。逐步培養教師、學生對網絡在線教育的熟悉、適應能力;對于在線課程建設的責任教師,高校應在年度考核、職稱評審、資源配置與技術設備支持等方面給予適度傾斜。
(3)推進傳統課堂教學課程的網絡在線課程資源建設工作。公共課程(基礎課和受眾較廣的專業課程)可以實行高校聯盟在同一平臺上共同制作,共同分享,以優化資源配置,避免網絡上同類教學資源眾多、良莠不齊、甄別困難的現象;小眾課程可以利用自建的SPOC 平臺進行建設和發布。對于已建在線課程應通過組織專家評估、教學效果分析、學生反饋等多方面進行長期跟蹤,并堅持定期修訂完善。
(4)高校應加強自主實踐類教學平臺的建設,針對相關專業實踐類課程的虛擬仿真實驗平臺,借助常規計算機和普通網絡能夠完成的虛擬實驗、制圖、設計、數值建模等。加大對相關責任教師的培訓和支持力度、鼓勵自主構建和創新、完善平臺教學、及時交流與課后答疑互動功能。
(5)關于在前期調研過程中學生反饋較為集中的教學互動不能很好滿足需求的問題,可以通過與主流在線教育平臺聯合打造更加適合高校教學特點的專業平臺,充分考慮教學活動過程中互動交流的便利性和時效性,平臺功能應包含文件資料、圖片(可手繪編輯)、文字、語音等的實時傳遞和長期保存。
目前全國各高校已逐步開始分階段分批次組織學生返校復學工作,但是從全球范圍來看“疫情”仍處于高速增長階段,并且在較長時期內難以得到有效控制。各高校應結合前期在線教育的開展情況,提高認識,總結經驗,改善不足,踏實做好在線教育的教學改革工作,充分發揮在線教育的優勢,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保障復學后的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工作的有序推進,確保今后類似“疫情”等突發狀況時各類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