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偉峰
(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杭州 311231)
2019 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方案》提出了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系列新目標、新論斷、新要求,是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和施工藍圖。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國家建設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任務。對于高等職業院校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高等職業院校辦學質量的重要體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對于浙江而言,“浙學”、浙江精神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有助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也有助于促進高等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起草基于“一個判斷”:職業教育已經具備了有利的條件和一定的基礎,到了下大力氣抓的時候。提出了“三個轉變”,其中發展模式的轉變,指的是要從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的方向轉變。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人文精神淡薄,內容、方法、途徑等都比較單一。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高水平實現職業教育的現代化,離不開理念的更新,特別是對人文教育的重視。事實上,人文教育在技術型人才培養中具有基礎和優先地位。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是貫徹“鑄魂育人、立德樹人”這一宗旨的關鍵,某種程度上制約著人才培養的質量。
從現實情況來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鑄魂育人作用的發揮還不夠充分。比如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文、史、哲等人文學科知識,對培養大學生的價值觀、職業道德、創新能力、誠信意識等方面的作用,沒有找到比較理想的契合之處。如果要突破瓶頸,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就要加強其人文教育功能,尤其是增加與思政理論課相關的內容,不失為打破原有困境的一種新探索和新嘗試。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才能真正豐富以技能為主的職業教育的內涵。這就要求充分認識和運用好哲學社會科學的各種資源,同時也是對思政理論課教師的必然要求。
地域文化可以豐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助于提升課程育人功能,突破思想政治教育鑄魂育人作用發揮的瓶頸。首先,地域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二者可以結合起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很強的關聯度,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人格,還有利于凝練高校的辦學特色。其次,地域文化資源可以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依托地域文化資源,可以建立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大大豐富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形式,創造具有濃厚地域文化氛圍的校園環境,使優秀的地方人文精神成為大學生的精神支柱,同時也是對地域文化的現代轉化與創新。再次,地域文化資源能夠凝練、培育應用為主的高等職業院校的辦學特色,增強當代青年學生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然而,當前地域文化資源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況存在開發力度不夠、人才缺乏、運用率低等問題。
浙江歷史上的思想學派及其學術一直以來十分發達,特別是宋代以來,逐漸成為全國的文化中心,在思想文化領域最終形成“浙學”,并成為當代浙江精神的重要思想來源。從歷史上的“浙學”精神,到當代的“浙江精神”,都是浙江發展的動力,也是浙江地域文化個性和特色的表達,體現著浙江的文化自信。
(1)“浙學”精神有助于豐富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當前,“浙學”精神來源于浙江的人文傳統,又演化為新時代的“浙江精神”。有學者將“浙學”的基本精神概括為“求實精神、批判精神、兼容精神、創新精神”,并從五個方面概述了浙學人文精神的主要內容,即:“一、‘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整體和諧精神;二、‘實事求是,破除迷信’的批判求實精神;三、‘經世致用’的實學精神;四、‘工商為本’的人文精神;五、‘教育優先、人才第一’的文化精神”。①當代浙江精神是浙江地域文化個性和特色的表達,更是浙江發展的動力。2006 年,浙江提出與時俱進地培育和弘揚“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浙江精神。這十二個字,淬煉了浙江優秀傳統文化,放大了浙江精神的視野和格局,是浙江人高度文化自省、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集中體現。特別是“求實”“創新”“兼容”“和諧”“圖強”等內容,符合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特點,可以融入到思想政治課具體實踐中,從而提升其內涵。
(2)“浙學”精神有助于促進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性”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的轉變,提出要從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的方向轉變,這就要求不斷深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要按照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的要求,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②高質量發展,需要融入符合新時代需要的,具有指導意義的“精神”和“價值”,無疑“浙學”精神和“浙江”精神,既有助于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也有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性”實現。
(3)“浙學”精神有助于推動高職院校培育新時代的“大國工匠”。《說文》記載:“匠,木工也。”時至今天,“匠”已變為心思巧妙、技術精湛、造詣高深的代名詞。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級技能人才,展現追求卓越的時代精神,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以創新提升制造品質,必須依靠人才的轉型升級。缺失工匠精神,就缺少主心骨。培匠心、鑄匠魂,可以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而運用好域精神文化資源,把其融入到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既是高職院校發展理念更新的需要,也對培育“大國工匠”有著深遠意義,更是推動產業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根植于浙江歷史人文傳統里的“浙學”精神,展現在當代浙江發展實踐中的“浙江精神”,作為豐富的思想資源,對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浙學作為一種內涵深刻、充滿活力的地域的學術文化,凝聚了浙江地域的思想和人文關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但在歷史上出現了浙江與中國的文明進步,而且至今都是推動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的思想之源。”③浙學是具有當代價值的一種文化精神,其蘊含的人文精神,指導著當代浙江繼續“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永立潮頭”的發展實踐。高職院校大學生,對于當地精神文化傳統的了解,尤其薄弱。在高職教育中,職業性與人文性是兩大基本屬性,職業性的作用,應該說都比較重視,而人文性則比較欠缺。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提出了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政理論課改革創新的六條基本原則,其中有兩條是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并指出要注重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全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意見》明確思政理論課課程內容建設要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法治意識、文化素養為重點。推動高職院校的內涵式發展,實現大學生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培養家國情懷,需要教育者達成一致的理念,即尊重和了解當地的歷史人文傳統,并在思想理論層面上理解和認識當地的精神文化,促進當代大學生建立起牢固的文化自信,傳承好人文精神。
“浙學”是淵源于古越、興盛于宋元明清而綿延于當代的浙江學術思想傳統與人文精神傳統,同時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浙江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我們浙江人的基本價值觀,它既是浙江社會歷史文化經驗的總結,又是浙江當代實踐精神的集中呈現,體現了歷史維度與現實維度的結合。”④“浙學”精神是浙江精神的學術層面的表達,是當代浙江精神的精神動力,“當代浙江精神則是從浙學傳統的人文精神受到啟迪并從當代浙江創業者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⑤某種程度上講,浙江精神是新時代的浙江人文精神,浙江經濟發展的動力是浙學傳統的人文精神。“浙江社會經濟發展及其浙江精神中所具有的這種突出的獨立自主精神、平民化精神,不僅根植于浙江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而且集中體現了當代浙江的實踐精神,具有可以導向現代價值理性和現代社會構建的可貴的民族性基礎和豐富的傳統資源。”⑥對于當代浙江的發展來說,可以說,“浙學”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通過如上的分析,不難發現,新時代高職院校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上,可以充分挖掘“浙學”的資源。
2019 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將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支持一批優質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率先發展,引領職業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雙高計劃”是關系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制度性設計,職教戰線應充分認識其政策內涵和要求,強化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成為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先行者、引領者。專家指出:“對于高職學校而言,也有三件事值得考慮:一是聚集有限資源,打造辦學特色。二是隨著《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發布,在建設產教融合型城市、產教融合型行業、產教融合型企業過程中,高職學校要主動作為。三是建立健全現代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高職學校還大有可為。”⑦
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凝練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一方面要主動作為,融入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從建立健全教育體系上有所作為。那么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職業教育在辦學傳統、辦學理念、辦學模式、辦學目標上要形成高等職業院校特有的面貌,而作為其集中體現即是在自身發展中形成的獨特的大學精神,并結合自身優勢構建氣質獨特、情懷至深的職業院校大學文化,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式發展。當前,在浙江,大力弘揚的“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浙江精神,如何更好地融入高等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嘗試與探索,也可以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的提升。
注釋
① 吳光.論浙江的人文精神傳統及其在現代化中的作用[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02):17-22.
② 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46 號.2020-01-16.
③ 吳光.從浙學角度看中國地域文化[J].地域文化研究,2019(01):07.
④ 朱曉鵬.浙江精神的價值意蘊[J].觀察與思考,2012(04):25-26.
⑤ 吳光. 關于“浙學”研究若干問題的再思考 [J]. 浙江社會科學, 2014 (01):125-132.
⑥ 朱曉鵬.浙江精神的價值意蘊[J].觀察與思考,2012(04):25-26.
⑦ 黃達人.“雙高計劃”的現在與未來[N].光明日報,201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