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寧
(南寧師范大學師園學院 廣西·南寧 530226)
隨著我國與各國的頻繁互動,我國對中英雙語播音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中國傳媒大學、四川音樂學院等高校紛紛增設雙語播音專業,甚至國內部分著名教育機構也設置了雙語播音課程,為社會輸送了大量雙語播音人才,但由于雙語播音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高校及機構的雙語播音課程設置仍處于初級階段,部分專業課程如英語課程的設置及教材的選擇等仍不成熟。為滿足社會對雙語播音學生的要求,當前我國教育工作者仍在不斷研究雙語播音英語課程的設置方案。
(1)雙語播音專業英語課程設置理論基礎。雙語播音專業英語課程作為特殊用途英語,其強調教師與學習者對英語的需求意識,因此雙語播音英語課程設置需從需求分析角度出發,以學習為中心,依據理論與實證性信息,結合教學大綱要求,合理選擇、編寫教學材料,在此基礎上形成科學的教學模式,并借助健全的評估體系,科學評價學習者在實現學習目標過程中的進步。
(2)雙語播音專業英語課程設置分析。雙語播音專業在設置英語課程時需充分考慮學習者英語基礎、目標英語能力,在此基礎上規劃課程設置框架。
雙語播音要求學習者具備純正的英語發音,熟悉各類文體的英語播音技巧,且能在采訪、報道中運用英語準確表達思想,并精準、及時進行漢英互譯,即具備采、編、譯、播一體化的綜合能力。[1]但筆者在多年雙語播音英語教學中發現,多數雙語播音學習者的英語發音標準、音質和語感較好,甚至部分學生可自主運用英語表達想法,但多數學習者的英語基礎薄弱,如不熟悉語法概念,詞語理解不精準,詞匯量不足,自主學習能力弱等。
當前雙語播音英語課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強調對學習者創新、實踐等能力的培養,以此為基礎設置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選修課,在注重學習者語言基本功訓練的同時重點培育其英語應用能力。
為高效實現中英雙語播音教育目標,英語課程設置中,高校還需制定教學規劃,將英語教學分為專業基礎階段、理論學習階段、專業實踐階段,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習者雙語播音專業能力。
(1)加強學生基礎建設。基礎建設包括專業基礎和理論知識學習,其主要涵蓋基礎課、專業基礎課等課程。基礎建設階段,教育者要強調學習者的英語能力,同時融入理論知識,如講解播音中常見的句法句型以及傳媒專業詞匯等,幫助學習者樹立理論意識,并在課堂中打造良好的雙語環境,通過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加強學習者中英文轉換能力。
(2)科學開展素質實踐。中英雙語播音對中英互譯具有極強的要求,傳統英語教學中的教學方法無法滿足雙語播音學習要求,日常教學中教育者要注重英語播音素質訓練活動的實施,以提升學習者在不同場合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和專業素質。基礎課及專業基礎課教學中,教育者不僅要強調語法概念等基礎知識的學習,還需整合口語和聽力課程,在學習者具備一定語言基礎后開展英語新聞試聽、新聞口譯等活動,并設置實習基地,或與播音單位合作為學習者創造播報、采訪等機遇,通過新聞、播音與語言的融合,提高學習者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1)科學選擇教學材料。教學材料是學習者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更是教學大綱的實際體現,英語教學中其需具備一定的實踐性與系統性。現階段我國的雙語播音英語課程教學缺乏與課程設置、教學目標等相匹配的教材,部分高校的英語教材仍選用針對英語專業學生的教材,其教學時間分配、知識難易度、專業知識內容等存在較大偏差,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并降低了雙語播音英語教學效率。對此,筆者認為相關教育者需基于雙語播音學習者英語基礎現狀、學習情況和目標需求等,選擇、編寫適合雙語播音專業的英語教材,包括新聞宣讀、新聞采編譯等教材。
以英語文學稿件播讀為例,現有的英語文學教材都以英語專業學生閱讀需求為出發點編寫的,對此,相關教育者要以雙語播音學習者需求為出發點,編寫配套的專業教材。如以中文播音播讀技巧為出發點,分析英語播音的節奏、停連、重音、語氣等知識點,對比中英播音的播讀技巧,在此基礎上編寫適用于雙語播音的“技巧指導型”教材。[2]
(2)創新英語教學方法。隨著雙語播音英語課程專業教材的選編,教育者還需結合教材、學習者英語基礎等創新英語教學方法,合理借助現有教學資源打造與教材配套的教學模式。例如,雙語播音專業學習者普遍存在英語基礎薄弱且自主學習能力差等現象,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學者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英語詩歌、散文等的音頻和視頻材料,之后引導學習者進行分析、討論與模仿,在材料分析中融入詞匯、語法及中英互譯等知識點教學,并通過模仿進行語言基礎訓練。
專業課教學中,教育者可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以任務為出發點,通過完成任務使學習者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等過程。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可有效解決后期學習中學習者存在的注重語言運用表層而忽視有深度價值資料挖掘的問題。實際教學中,教學者要結合教學目標、學生語言技巧培養、實施難度等合理設計任務,引導學習者在課堂外通過準備、實施與整理報告等流程完成學習任務,并在小組討論基礎上提出問題,之后在課堂外以及課堂內的師生、生生互動中分析雙語表達轉換過程中的意義、形式、作用,最終找出失誤,分析原意,加強練習與記憶。[3]
(3)強化雙語能力培養。雙語能力指中英雙語播音、節目采編、影視配音等專業核心能力與相關理論基礎,即學習者的聽、說、讀、寫均需達標,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語言的再創作,實際教學中學習者需具備雙語聽、說、讀、寫能力,并能熟練轉換雙語,之后進行跨文化的傳播。“互聯網+教育”環境下,雙語播音英語教育者要積極借助互聯網開展英語聽說讀寫教學,如利用互聯網播放外國電視節目、新聞、影視劇等,訓練學習者的聽力和語感;借助互聯網開設時政新聞課堂,并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雙語轉換,如在馬航事件中,由于我們無法第一時間獲取現場新聞資料,此時可引導學習者搜集國外相關信息,在規定時間內梳理事件信息,并以雙語形式進行播報;跨文化傳播能力培養中,教育者可通過課堂分享引導學習者關注全球時事,以小組形式模擬并參與國際活動,以縮小文化差異。[4]
(4)優化能力評估體系。能力評估是階段性學習結束后對學習者學習能力和成果的測評,能力評估應體現客觀公正性與全面多元性。學習能力評估應包含日常評估與測評評估,包括日常出勤情況、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學習態度及階段性自我評估等。同時雙語播音能力評估中,高校及教育者還需注重學生能力的多元化評估,包括學習者特長、興趣涉獵面、人際溝通能力、專業比賽獎項成果等。
(5)打造專業教師團隊。雙語播音專業對教師的專業能力、理論素養等綜合素質具有較高要求,雙語播音英語教學者不僅要精通英語,同時還需具備扎實的中文播音實踐能力與理論基礎。基于此,雙語播音教學中,學校可聘請雙語播音單位專業人員擔任兼職教師,開展理論知識實踐教學,同時定期組織在校教師參與合作單位的采編、新聞播報等活動,以增強教師自身的實踐能力,打造專業的教師團隊。
媒介傳播全球化環境下,我國雙語播音專業英語課程設置仍不成熟。對此,高校需全面了解雙語播音英語課程,并基于學習者學習情況科學選擇教材,創新教學方法,加強雙語能力培養,優化能力評估體系,打造專業教師團隊,以為社會輸送專業的雙語播音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