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微 劉海梅 閆福曼 關 莉 周樂全
(廣州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思想政治教育,簡稱思政教育,是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或道德規范,對相關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通過隱形滲透和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1]教師努力運用既通俗又專業的語言,在和諧和寬松的課堂環境中,不知不覺地將思政融入教學,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生理學是醫學專業基礎課的開始,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思維訓練也由此徹底拉開序幕。很多探討生理學教學的文章已經充分挖掘生理學內容,并對其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進行梳理,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包括結合生理學發展史和科學故事,聯系日常生活,提高醫學人文素養等。[2,3]同時也有文章對生理學具體章節中融入思政元素進行了具體的示例,如血型、心電圖和甲狀腺激素等。[4,5]生理學第一節課是緒論,內容看似簡單,但它是整本書的開端。俗話說“第一印象特別重要”,在生理學第一堂課就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充分認識生理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后續學習過程中學習方法的把握。另外,在人文素養和價值觀方面幫助學生主動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并進行合理規劃。應該說,上好這第一節課,會為后續生理學內容的具體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努力達到事半功倍,一通百通的好效果。
生理學是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體為研究對象,在緒論中以通俗的語言簡要概括生理學要學的主要內容(心臟是如何自己收縮射血,血液有什么作用,呼吸如何進行,尿液有哪些作用),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引發學生興趣。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憧憬學習生理學內容的好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同學發熱時可以幫助其科學地進行物理降溫;給家人和鄰里普及醫學知識,如介紹高血壓的害處,貧血是怎么回事;參加社團義診,幫助測量心率和血壓等。另一方面,從更高的層面指出生理學這門課的重要性:諾貝爾醫學獎或生理學獎,眾多的醫學專業基礎課中只有生理學享此殊榮,足見生理學在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時指出中醫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對于中醫院校的學生來說除了治病救人外,還肩負另一個重任:將中醫藥進一步發展創新,向中國首位諾獎(自然科學)得主屠呦呦學習,增強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和使命感。
眾所周知,有效的學習方法對學好一門課是非常關鍵的。在生理學第一堂課將學習方法的提點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對生理學概念的理解要把握關鍵字眼:(人體)生理學是研究正常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這個概念中的關鍵字眼包括:“正常”(非異常),“人體”(非其他動物或植物),“生命活動”(呼吸、心跳、血液循環、消化(吃喝)、生成尿),“規律”(普遍性,適用于絕大多數人),“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通過對關鍵字眼的講解,一方面能促進學生很好地掌握這個概念,另一方面教會學生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對關鍵字眼的理解來充分掌握重要概念。另外,各個系統活動的神經調節主要是通過反射來實現的,生理學的后續具體內容包括了很多重要的反射,如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的壓力感受性反射,呼吸的化學感受性反射,肺牽張反射,胃液分泌中的神經調節,體溫的神經調節,以及肌肉的牽張反射等等。如此多的反射都是學習的重點內容,教會學生學習反射時首先要掌握反射弧各部分的具體組成(感受器在什么部位,感知什么性質的刺激;傳入/出神經具體是什么神經;中樞在哪里;效應器是什么器官),然后思考這個反射屬于正反饋還是負反饋(以推斷效應器的活動如何改變),在此基礎上理解整個反射過程。
創新是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沒有創新發展就無從談及。生理學第一堂課中首先肯定大學生易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以及提出自己見解地特點,增強其自信心。講到實驗是生理學的研究方法時指出,目前的生理知識都是前人通過實驗得出來的,后續生理學的發展也要靠實驗。課堂上提醒學生及早有意識地培養實驗思維,不僅可以充實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為日后不論是攻讀研究生還是直接就業都打下堅實的基礎。一方面,在講解實驗分類時可適當地介紹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技術,拓寬學生視野和思維。[6]另一方面,適當結合學校相關政策和措施,具體地引導學生如何有意識地培養:比如及早關注學校的“本科生進實驗室”,提早閱讀科研論文(先中文文獻再英文文獻),參與甚至主持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
用學生們知道的東西做基礎和引子來講解新的知識點,并逐步向高深復雜展開。例如講解”穩態“時,首先從同學們熟悉的細胞和細胞外液的關系開始:細胞和細胞外液處在不斷溝通中,細胞代謝所需的營養物質和氧氣需要不斷地從細胞外液攝取,同時細胞代謝產物也要不斷排入細胞外液,所以細胞外液處在不斷變化中。但是變化范圍又不能太大,否則細胞代謝不能得到正常滿足,將出現異常。因此細胞外液在一定范圍內波動,這就是穩態的內涵(為什么是相對穩定的)。細胞外液(內環境)穩態是機體生命活動正常的前提和必要條件,接著將細胞外液的穩態擴展到各個器官系統乃至整個機體的穩態,如心率、血壓、血糖、體溫、以及各種激素的量等都要維持穩態,進而體現穩態的重要性。然后聯系臨床上,很多疾病是機體的某些指標或活動不處在穩態(心率過速/過緩,高/低血壓,高/低血糖,發熱,甲狀腺功能亢進/低下)。據此,對疾病的治療原則是恢復穩態。另外指出相關細胞外液的檢測(如血液常規檢測和生化檢測,腦脊液檢測,胸水和腹水檢測等)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指導意義。最后總結,對于穩態這個重要概念要掌握其內涵(為什么只能是相對穩定),理解其意義(正常和疾病的區別),教會學生在分析歸納的過程中既能有機結合已學知識(細胞和細胞外液的關系),又能同日常和疾病發生聯系,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知識進行容納貫通的能力,為日后診治疾病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處在塑造的關鍵時期,因此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幫助同學們塑造良好的價值觀,從而實現醫學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并進,實現多維度的全方位育人目標。生理學第一堂課中提到適應性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征:不僅要適應自然環境,更重要的是適應社會環境。大學的學習任務量并不比高中輕松,內容可能還更多;但沒有了升學的壓力,沒有了老師的督促,沒有了父母的監督,在這些情況下,如何適應大學的學習,如何找到實用的學習方法;另外,大學生活多了自由,少了約束;多了社團生活,少了自習時間。如何能在高效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多參加社團活動,培養溝通、合作、宣傳和領導等各種社會能力。這些都是值得同學們注意和思考的問題。然而這些問題的答案中都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即主動去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得能力,比如在生活中和學習中碰到困難時首先要有良好得心態,然后試著思考解決的方法并實施,同時懂得向同學、老師和家長尋求幫助,增強抗挫能力。另外,在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的情況下,減少外出,講究衛生,佩戴口罩,避免感染的同時,還要適應線上學習專業知識,這些都屬于適應的范疇。主動適應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自然環境,審時度勢,選擇有利的環境條件,同時能積極調整自我,學習相關技能,產生愉快和充實的正面情緒,身心才能健康。當今社會發展迅速、日新月異,正確認識自我,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學習、工作和生活,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努力為人民服務。
綜上所述,在生理學第一堂課通過有機結合思政教育,向同學們展現豐富的生理學內容,憧憬學好生理學后的“前景”,教會學習生理學的方法,增強自信心和使命感,主動適應社會發展,有助于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