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環
(唐山師范學院 河北·唐山 063000)
中華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的演變,許多優秀的元素得以保留,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提供豐富的資源,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需要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做指導,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專業素養的需要。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達的時代,網絡文化傳播具有迅速、廣泛、互動性強等特點,學生更易接受和使用網絡文化產品,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 年3 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64.5%,網民規模達到9.04 億,其中學生群體規模最大,占比為26.9%。網絡文化空間的多元性、開放性,對傳統文化的傳播造成沖擊,但是網絡文化傳遞的方式更多的是快捷的、碎片化的,深度和內涵不足。學校教育有傳承文化的使命,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需要,可以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和觀念在傳播過程中不斷優化,歷史和現實意義顯而易見。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文化產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9 年我國的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有5.8 萬家,營業收入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比上年增長7.0%,文化及相關產業九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均實現增長。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產業不可分割,相互作用,一方面文化產業鏈的完整鏈條要經歷創意、生產、流通、消費等多個環節,在每一個環節上都有傳統文化的滲入,如消費環節,賦予文化附加值的產品能獲得增值,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文化產業是具有物質性和精神性雙重屬性的產業,實踐證明,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只追求經濟效益,更要注重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特別是在圖書出版、新聞傳媒、影視動漫等領域。文化產業的發展特點必然要求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產業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更需要高素質的、復合型的人才,培養適合文化產業發展的管理人才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責任。據教育部統計,截止2017 年,我國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高校已經有192 所,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規模顯著提升。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高校教育的使命,2014 年,教育部的《完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在課程建設和課程標準修訂中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新時代教育的發展趨勢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任務,給文化產業管理的專業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需要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中。
第一,科學的課程體系的編排可以更好的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在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有的課程是直接進行傳統文化學習的,如“中國文化概論”;有些是帶有傳統文化元素的課程,如文化資源學、文化旅游學、文化遺產學等,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課程的掌握大多以傳統文化的學習為基礎。第二,目前大多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是依托傳統專業發展而來的,有的設在藝術系、有的設在歷史系、有的設在中文系等,從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的教師在學緣上形成多樣性的特點。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專業課教師要注意傳統文化素養及教學技能的提升,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在創意、營銷和管理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不能忽視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融入。
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提供豐富的課程素材,從傳統文化本身來看,有形的物質文化資源,如陶器、玉器、青銅器等歷史遺跡遺物;無形的精神文化資源,如文字、觀念、精神等,都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提供題材和參考資料,豐富了教學內容。從案例方面來看,傳統文化資源豐富,依托文化資源的開發,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創新和再創造,在資源向資本轉化的過程中實現產業化,并創造出了多種多樣的文化產品,而這些恰恰也是豐富的案例,如八大菜系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四大名繡為代表的刺繡文化,以諸多自然歷史遺跡遺物為代表的旅游文化。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參與。
優秀傳統文化能拓展專業教學內若,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本身需要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的融入。傳統文化中寶貴的觀念,如“仁者愛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人本思想;“言不信者,行不果”的誠信理念;“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義重于利的觀念等,對文化產業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都具有指導作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吸收傳統文化的優秀理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將來從事文化產業領域的工作,引導職業發展方向都有幫助。
培養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教學目標,目的是使他們在文化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上發揮作用,讓他們在將來工作的各個行業領域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本質,引導和推動文化產業健康良性的發展。對以文化傳承與創新為己任的文化產業領域人才來說,復合型人才除了需要具備專業領域內的知識和技能,還應具備相關領域的知識,尤其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從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出發,在教學中需要傳統文化的滲透和滋養。
新時代給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 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發布,提出要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文化素養和專業素養都是核心素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素養以文化素養為基礎。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和掌握是學生專業素養的一部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需要的是文史哲類扎實的基礎知識;創意策劃、營銷管理類的專業知識;廣泛的相應的社會知識,這些綜合性的、復雜的知識中有很多傳統文化的成分,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滲透對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至關重要;同時學習和積累傳統文化知識,在傳統文化的浸染中樹立專業理想,對以后的考研、甚至就業都大有裨益。
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需要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基礎,如文化產業的創意,創意是源頭,是靈魂,也是動力,文化產業中的諸多門類都以傳統文化作為創意的靈感來源,如主題公園興建使用傳統文化元素;廣告設計、動漫作品、音樂作品中運用國風元素;影視、游戲的靈感來源于傳說和古典文學名著等。為了使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生提高專業能力,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游刃有余、應對自如,在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內容非常必要。
總之,無論從時代發展的趨勢,還是從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來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都需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可以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對專業教學活動和學生專業素養的提升都有指導作用。這就需要學校在制度建設上保障傳統文化在專業教學中的地位;教師提高傳統文化修養和教學技能;學生重視傳統文化學習,積極參加多元的傳統文化活動,將傳統文化更好的融入到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