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多地政府紛紛關閉活禽經營市場,大大加快了全國各地集中屠宰、冰鮮上市的步伐。截至5 月,全國有26 個省已開始在部分地區推廣冰鮮上市,共有66 個城市已(擬)實施在中心城區白條上市、宰銷分離。
由于區域特色、風俗習慣及歷史等方面的因素,在我國不少市場家禽的主要銷售模式依舊是活禽。這既造就了長期以來地方品種的優勢,但在疫情下也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限制。盡管大家已知道,出現人感染禽流感主要是由于人接觸了病死的家禽(羽毛、糞便、未煮熟的肉類等),但出于禽流感疫情防控的需要,活禽市場關閉。而為了消化活禽產量以及滿足禽肉市場的消費,活禽只能通過集中屠宰、冰鮮上市才能出現在市場上。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像是一把導火索,讓冰鮮上市的熱潮愈演愈烈。但實際上,即便不是疫情,活禽市場的衛生狀況依舊會成為居民投訴和衛生整改的目標。
如今,家禽產業供過于求已成定局,但由于活禽禁售,生鮮屠宰將是未來的必然趨勢。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解決活禽依賴問題?不少國內大型肉禽飼養企業負責人都認為,從活禽到冰鮮上市的過程中,還有非常多的機會,例如從種苗等方面進行優化,契合消費者對生鮮雞外觀、觸感等方面的要求和喜愛等,企業更要打造差異化和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