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菊霞,宋俊遼,王東華
(1.西平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河南 西平463900;2.西平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規模化豬場經營的成敗取決于每頭母豬年平均提供的商品肉豬頭數,亦每頭母豬年平均產健康仔豬數。在日常生產管理工作中,通過加強母豬群飼養管理、做好母豬發情鑒定、適時配種及規范人工授精操作等技術可以有效提高母豬的總產仔數。但是母豬如果在妊娠期飼養管理不善或接產不當、疾病等因素影響,會導致產弱仔多,一部分弱仔可能因初生重不足,斷奶時體質量偏小,在保育、育成育肥階段生長速度緩慢或形成僵豬。這些豬飼養天數延長、料肉比偏高,同時也增加了中大豬飼養的疾病風險,甚至在飼養過程中被淘汰,進而大大降低了單頭母豬年平均提供商品豬頭數。因此,降低母豬產弱仔率是規模豬場提高有效生產的一個重要環節。
目前豬場采用初生體質量來評判初生仔豬是否為弱仔。這種評判方法有不妥之處。在初生的基礎上,還要同時考慮初生仔豬臍帶是否粗壯,臍動脈跳動是否有力,皮膚是否紅潤。抓在手上感覺仔豬掙扎是否有力,吃初乳時是否有力。如臍帶粗壯、爭搶乳頭有力,那么即使初生重低于1 125 g,也不能列為弱仔。反而有些仔豬雖然初生重大,但皮膚蒼白、身體癱軟無力等也應算作弱仔。初生重和活力都合格的仔豬,出生后7 d內由于各種原因,造成仔豬逐漸消瘦,成為病、僵、殘、死豬,也應算作產房中的弱仔。
弱仔形成原因包括護理操作中的各個方面。如母豬在妊娠期感染繁殖障礙疾病、胎盤功能不足、妊娠期營養供給不足、難產與助產不當、用藥不當、環境應激和母豬少乳、無乳及乳水質量差等。健康的母豬是孕育健康仔豬的根本,優秀的母豬不僅能為小豬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同時為增加仔豬的抗應激能力提供條件,在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氨基酸,以補充母豬所需的營養和能量,全面提高母豬繁殖性能。胎兒初生重的2/3 部分在妊娠后期的1/3的時段內發育形成。特別是妊娠13~l4 w 至分娩前是胎兒生長發育最快的階段,同時也是胎兒體能儲備的關鍵時期,給母豬提供充足的營養供胎兒快速成長。仔豬由母體產出的一瞬間,即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體溫調節能力差,免疫能力低,有些個體極度虛弱。在接生時一定注意,除了消毒、保溫、剪牙以外,還要盡快讓仔豬吃上初乳,初乳的免疫球蛋白含量高,吃足初乳是仔豬早期獲得抗病能力的重要來源。初乳的酸度高,有利于消化吸收,并促進胎糞的排出。
難產造成胎兒通過產道時間過長,臍帶全部或部分封閉,導致胎兒供血不足,由于腦部缺氧出現“傻胎”,皮膚蒼白,四肢癱軟無力,出生后不會尋找乳頭,不會吃奶,成為弱仔豬。在實際生產中為了使母豬集中分娩,便于管理,統一使用藥物催產,引起子宮劇烈收縮,未產出的胎兒在子宮內過度擠壓,易造成臍帶斷裂,一旦發生,還沒產出的仔豬由于得不到氧氣往往被悶死在子宮里,或者引起仔豬假死和弱仔。事實證明使用縮宮素進行助產會導致弱仔豬的增加。科學的助產應圍繞增強母豬體力、促進子宮收縮、增加羊水來進行。通過有效措施,可以起到增加羊水,強力鎮痛,促進子宮收縮,增加母豬體力,消炎抗菌的作用,減少由于滯產和產后感染導致的弱仔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