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芳
(柘榮縣富溪鎮畜牧獸醫站,福建 柘榮355300)
雞啄癖是養殖場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雞群不論大小、日齡、品種、季節都有可能發病。2019年9月柘榮縣富溪鎮某蛋雞養殖場負責人反映,其飼養的肉雞出現好斗易驚群現象,在1 d內被啄死15只,啄傷57只。到現場查看后,診斷為雞患啄癖。經采取相應診治措施,雞群恢復正常狀況。
個別幼雞啄自己腳趾,引起其他雞爭相啄食,幼雞腳趾出血出現行走不便,跛行等現象。
產蛋后母雞下腹部被啄出血,甚至有些雞脫肛、腸被啄脫出等,導致15只死亡。
部分雞羽毛稀缺,甚至有些部位的羽毛成片脫落,皮膚暴露在外,引起其他雞爭相啄食。
某些機體消瘦的成年雞啄食雞蛋、墊料、石頭,吞食木屑等異物,羽毛失去光澤,精神欠佳。
雞舍面積不到70 m2(共飼養537 羽),雞群之間沒有運動空間,不分大小、強弱,隨機混合飼養。
雞舍通風環境差,有刺鼻的氣味,飼養員沒有固定時間喂養,飲水不充足。
采用自然光照,雞舍內沒有采取遮光措施,光照太強,使雞群神經系統處于高度興奮狀態,表現出不安情緒,出現啄癖。
通過觀察發現有啄癖的雞沒有斷喙或重新長出,導致啄癖。
該場雞飼料為自配料,玉米含量過高,營養成分單一、配比不當。
立即將患有啄癖的雞與正常雞分開飼養、強制隔離,防止病情擴散。
對于輕度啄傷的雞,對其被啄傷部位選用紫藥水、碘酊進行消毒殺菌;被啄輕度脫肛的雞,將脫出的部位清洗、消毒干凈,重新推入肛門內,悉心照養;嚴重啄傷的雞及時撲殺淘汰。對于被啄出血的雞,補充VC和VK止血,添加抗生素,防止繼發病出現。
降低飼養密度,選取弱雞移群另外飼養;對于重新長出喙的雞只進行重新修喙。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防止有毒有害氣體殘留在雞舍內,并嚴格控制雞舍溫濕度、降低光照強度和減少光照時長;固定時間投放足量的飼料和水,減少應激因素。
選用優質全價料代替自配料。及時用0.2%的蛋氨酸拌料,每羽約0.5~3 g/d,連喂7 d。日糧中添加少量沙礫,促進消化吸收,提高飼料轉化率。在雞群活動區域撒上少量的貝殼粉、羽毛粉、鹽、黏土等,讓雞運動或者休息時候任意啄食。定時提供充足的飼料,使雞有飽腹感也可減少啄癖的發生。
通過以上的治療方案,25 d 左右,回訪時被啄雞只羽毛重新長出、皮膚、下腹等被啄傷的部位恢復良好,雞群恢復健康狀態。
該病重在預防。除了加強飼養管理和提高營養水平外,雞舍選址應避免嘈雜的地方,避免無關人員闖入,在雞運動場設置沙浴池或投放青飼料以增加雞的活動量。有條件的養殖場可以給雞群帶上專用的雞戴眼鏡,防治啄癖,提高規模場效益。同時飼養方式可以選擇網上平養,高于地面1.2 m 即可,雞群不易接觸糞便有利于疾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