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器文物結構比較脆,不宜保存。同時在長時間的地下埋藏過程中,由于各原因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一些陶器只是有輕微的裂痕和破裂,一些則碎裂問題比較嚴重。陶器文物的保護及修復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為了提升陶器文物的保護及修復質量,博物館應當不斷規范修復及保護流程,使整個文物保護及修復工作更加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從而高質量完成陶器文物的保護及修復工作。本文簡要分析了陶器文物保護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了陶器文物的主要損害類型,探究了陶器文物修復前的具體工作,以及陶器文物的修復技術和實際運用情況。
關鍵詞:博物館;陶器;修復技術;文物保護
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鹽,是一種礦物質材料,具有比較高的硬度,缺點就是容易破碎,尤其對于地下陶器文物來說,更難完整的保存下來。我國的陶器文化歷史久遠,陶器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對于研究古代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陶器文物的修復工作是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中的重點內容,為了避免修復技術使用不當,導致陶瓷文物受到二次傷害,修復人員應當根據陶器文物的自身特征,選擇合理的修復技術和修復材料。同時需要博物館不斷完善陶器文物的修復技術和操作流程,從而更好的挖掘陶瓷文物中的內涵及文化。
一、陶器文物保護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1.自然環境因素帶來的影響
陶瓷文物由于其獨特的材質,會不斷吸收環境中的水分,加上環境中的一些雜質和氯離子會滲透到陶器結構的內部,容易導致陶瓷文物的脆性增加,提升了陶瓷文物出現破裂損壞等問題的可能性。一般來說,陶瓷文物的理想的保護環境需要將濕度控制在60—70%之間,溫度在17—24攝氏度之間,并且需要減少空氣中的灰塵等物質。因此博物館應當控制好陶器文物區的環境質量,做好基礎的通風工作,尤其對于客流量較大的時間段,應當保證博物館內部無煙無塵,必要時可以采取用綠色植物改善空氣環境的措施。這樣不僅美化了博物館的環境,更改善了陶器文物儲存區和陳列區的空氣環境。出土后的陶器文物對于紫外線比較“敏感”,如果紫外線過強,會導致陶器文物受到損害,因此博物館應當在靠近門窗等部位做好防紫外線措施。
2.人為因素帶來的影響
陶器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陶器文物具有唯一性,一些以獨立個體存在,一些以一對或者一組的形式出現。陶器文物一旦被損毀,即使完成修復也會降低其文物價值,甚至會影響其歷史價值,因此需要嚴格避免人為因素帶來的影響。在陶器文物保護過程中,如果博物館館藏人員責任意識不到位,對周圍的環境控制效果不好,容易導致陶器出現損毀等問題;在文物儲存室內潮氣過重或者存在比較多的灰塵、油污等,也會使陶器出現損壞等問題。在陶器文物修復過程中,修復人員沒有采用正確的修復技術或者在修復過程中沒有佩戴手套等,也容易導致陶器文物出現損壞。
二、陶器文物的主要損害類型分析
1.破損、碎裂問題
陶器文物比較脆,加上長時間在地下埋藏,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情況。一些非法盜墓人員可能會對陶器造成損毀;一些墓穴年代比較久遠,長時間可能會出現地質結構變動等情況,一些墓穴可能會出現坍塌等問題;在文物挖掘過程中,如果操作不當,也有可能會出現機械性損傷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會導致陶器文物出現破損、碎裂等問題。
2.局部劃痕或裂縫問題
陶器文物長埋于地下,陶器可能由于自身問題或者周圍外力的干擾,使陶器自身出現裂痕等問題。地層中的硬物等物體也可能會導致外表面出現裂痕等問題。在陶器文物出土的過程中,也有可能由于操作不當,導致陶器表面出現裂痕或裂縫等問題。
3.表面有比較后的附著物
陶器文物在土壤中可能收到地質鈣化的影響,在表面形成一層厚厚的硬物層,這一類硬物會隨著文物一同出土,容易給陶器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4.可溶性鹽析出
陶器文物出土地土壤中可溶鹽含量比較高,因此陶器文物的可溶性鹽含量也可能會比較高。這一情況容易導致陶器損壞的可能性比較高,尤其地域彩色陶器來說,影響比較明顯。
三、陶器文物修復前的具體工作
1.陶器文物的歷史背景分析
在進行陶器文物修復之前,需要對陶器文物的歷史背景和具體的年代文化進行分析。不同年代的陶器文物都有其獨特的歷史特征,同時不同地區制造的陶器外形和材質也存在著差異。為了保證陶器文物修復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應當充分分析其歷史背景,同時根據參照其出土信息等信息,確保能夠掌握比較全面的修復信息,這樣能夠使陶器文物修復人員更加精準的完成修復任務,將陶器文物盡可能還原出最初的樣貌。
2.做好修復檢測工作
陶器文物修復人員應當借助先進的科學儀器,對陶器文物進行全方位的檢測。要能夠掌握陶器文物的材質、整體結構以及燒制工藝等。對于一些彩繪陶器來說,還需要對彩繪顏料成分進行檢測,這樣能夠讓修復人員了解陶器的整體材料和彩繪繪畫材料的成分,從而選擇最為合理的修復技術,為陶器文物的修復提供充足的信息數據支持。
3.了解陶器的基本情況
在對陶器文物進行修復之前,要對陶器文物的整體信息有足夠的了解,一方面需要了解陶器文物的材質、大小、重量、損壞部位、損壞程度等信息。如果對已經完成部分修復工作的陶器進行二次修復時,需要找到相關的修復材料,這樣能夠使修復人員掌握文物的基本情況,能夠節約修復準備工作的時間,同時也能使修復人員選擇更加合理的修復辦法,提升陶器文物的修復質量和準確性。
四、陶器文物的修復技術分析及實際運用情況
1.陶器文物的清洗
在陶器文物的修復過程中,陶器文物的清洗工作是第一道程序。主要是為了清洗掉陶器文物表面殘留的土質硬物結構、灰塵、污垢等雜質,然后露出文物的原貌。由于陶器文物整體結構比較脆,因此在清洗過程中,為了防止腐蝕陶器材質,應當選擇使用蒸餾水作為清洗液體,這樣能夠起到保護陶器文物的作用。在清洗過程中,應當使用棉球等柔軟物體進行擦洗。如果蒸餾水無法去除較硬的雜質時,可以選擇使用細毛刷子或者物理清洗的方法,但需要注意不損傷陶器表面。
2.陶器文物的黏結
這一環節是陶器文物修復技術的核心環節,也直接影響著陶器文物修復的質量。現階段比較常見的黏結材料多為樹脂型合成材料,這類材料有著比較好的粘合性,同時又能夠減輕對陶器文物材質的損傷。在開始黏結之前,需要找到與修復文物類似的廢棄陶器片進行試驗,觀察黏結情況是否與預期相符。在開始黏結時,需要對陶器文物進行二次清洗,并防止在干爽的室溫環境下進行干燥處理。然后使用手術刀刮取一部分環氧樹脂,輕輕涂抹在陶器表面,然后清除掉擠壓出來的樹脂材料。一般情況下,黏結環節是單獨進行的,有時會與作色環節同時進行。如果選擇使用502膠作為黏結材料,需要修復人員更加快速、準確的完成黏結工作。
3.陶器文物的補配
在進行陶器文物修復補配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補配材料。傳統的補配材料大多選擇石膏,這一技術操作簡單,具有比較高的修復能力。但是一旦周圍環境濕度較大,石膏容易出現開裂,而且保存期限比較短,穩定性不夠高。現階段主要使用環氧樹脂為主要的補配材料,這一技術具有比較好的粘合力,整體結構穩定,耐潮、耐腐蝕、耐高溫、同時具有比較好的防老化能力,整體黏合比較好,通常用肉眼看不出黏結痕跡。環氧樹脂的超高穩定性深受文物修復者的青睞,因此被廣泛應用與陶器文物的修復技術中。環氧樹脂能夠根據陶器的不同顏色,進行配色,只需要將顏料倒入環氧樹脂中即可。常用的環氧樹脂有AAA膠、502膠等。當補配之后,待膠性發揮出作用,陶器整體結構比較穩定后,需要將多余的膠液清除,然后用細砂紙進行輕微打磨,直至沒有明顯的棱角手感。修復人員在打磨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對陶器外表造成損傷,導致文物被破壞。
4.陶器文物的加固
在陶器文物修復的加固技術中,一般會采用環氧樹脂作為加固的主要材料。如果使用石膏作為修復材料,就需要在石膏中滴加520膠,這樣能夠改善石膏不穩定的問題,提升陶器文物的修復穩定性。目前比較常用的加固方式還會采取以下兩種加固方式,一種是在補配的過程中加入合成樹脂等材料進行加固,另一種是補配完成后使用毛筆沿著縫隙進行涂刷完成加固。如果陶器文物的風化程度比較輕,也可以使用噴涂加固法。
5.陶器文物的作色
在進行陶器文物作色技術時,需要根據陶器的本來顏色,然后不斷調試顏料顏色,顏色應當盡量與陶器外表顏色相接近,這樣能夠提升陶器文物的修復美觀效果。在上色時,需要使用毛筆輕輕上色。目前采用的作色顏料大多為礦物質顏料或者有機顏料,這類顏料的上色效果比較好,同時穩定性也比較高。目前化學顏料的運用效果也比較好,化學顏料一般為丙烯顏料,這類顏料能夠在表面形成一層防護膜,顏料的穩定性也比較好,既可以隔離水分,又可以隔離油污和灰塵。有著這一層防護膜,能夠對內部的粘結膠起到比較好的防護作用,是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作色技術。
6.做舊
一些陶器文物的破碎情況比較嚴重,當修補完成后整體外貌與其年代并不相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般會對修復完畢的陶器文物進行做舊。目前經常使用的做舊顏料為丙烯酸顏料,這類顏料穩定性比較好,不易發生褪色,同時陶器文物的整體外觀感覺比較自然。
五、結語
陶器文物修復工作非常重要,尤其對于博物館陶器文物保護工作來說,更是重中之重。陶器文物修復人員應當具有非常強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同時要對歷史文化和陶器文化有足夠的認知,并且需要在日常的保護和修復工作中,創新技術和方法,不斷優化修復技術。同時博物館應當建立一套完善、科學的陶器文物保護及修復操作規章制度,以此來提升修復人員的修復能力。博物館應當嚴格管理陶器文物的儲存和展覽環境,控制好空氣濕度、溫度和紫外線。這樣才能保護好陶器文物,使博物館的陶器文物保護及修復工作更具科學性和規范性,推動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張偉.陶器文物保護修復技術的研究[J].神州,2016(6):23-23
[2]楊蘊.淺談3D打印技術在陶瓷類文物修復和復制中的應用[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5(2):110-113
[3]韓英.陶器文物保護的影響因素及規范化修復流程研究[J].絲綢之路,2014(12):68-69
[4]惠學軍.陶瓷類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的幾點思考[J].博物館研究,2016(4):92-96
作者簡介:
萬潔(1970--),河北吳橋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員,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護,文物修復,博物館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