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 杜斌
胃癌為消化系常見惡性腫瘤,根治性手術及化療仍是目前的主流治法,但經刀圭化療,正氣戕伐,毒邪繾綣,易變生諸證,影響患者術后的生存質量。中醫藥在改善生存質量上獨具一格,常能于平淡之處見奇。
尤松鑫教授,系第三批國家級名老中醫,享政府特殊津貼。尤老學貫《內經》《傷寒論》,問道東垣天士,業醫50余載,深入鉆研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疑難雜癥,治法處方自出機杼,次第鮮明,效如桴鼓。筆者有幸隨尤老學習,受益匪淺,今不揣鄙陋,將其辨治胃癌術后的諸法經驗,爰舉如次,以啟眾學。
尤老常言,胃癌術后的治療,應將辨證論治貫徹始終,立法以輕清簡約為善,處方以量小力專為宜。尤老認為,胃癌術后,中土先傷,當首調脾胃。其次,脾胃與肝、腎二臟同居腹中膈下,生理、病理均密切關聯,故治療需兼顧肝腎。此外,尤老主張衷中參西、性理互參,活用抗癌中藥,并關注患者的飲食起居,身心同調。
尤老認為,胃癌術后之人,其脾胃生理功能的恢復與否,是生命的重要轉機。一者,因“地氣通于嗌”,脾胃為市,無物不受,最易遏塞。二者,因“疾”為“疒”加“矢”,“矢”在《禮記》被稱作“仁之道”,人體正中線為“矢狀線”,故“矢”即“中正平和”也,脾胃在中,失其中正平和之位,則“疾”生。三者,因“芳草者,其氣急疾于馨散。石藥者,其性堅勁于下沉。故非中心和緩之人,服之則中氣易于虛散也”[1]。胃癌術后,胃的生理結構被破壞,無形之脾氣亦受重創,二者漸失其納運相助、升降相因、燥濕相濟的生理功能。
胃為水谷之海,無物不容;脾為轉輸之官,無物不運。兩者納運相助,共資后天。若胃強脾弱,則納多難運;脾強胃弱,則消谷善饑,無論何者,尤老均以香砂六君子湯為基礎方調治。凡納少泛惡,胃脘飽悶,偏胃納欠佳者,佐焦三仙助其胃納;凡食后易乏,大便易溏,偏脾不健運者,則輔香櫞、佛手助其脾運。
脾胃為樞,斡旋上下。若脾氣不升,見體倦肢軟,少氣懶言者,尤老常予補中益氣湯,而恰逢夏日酷暑、梅雨季節,結合運氣學說,因時而宜,則予《脾胃論》[2]之清暑益氣湯;若胃氣不降,見反酸噯氣、呃逆不舒者,分輕重而治,具體言之:胃虛有熱、氣陰兩虧之輕癥,治以橘皮竹茹湯;胃虛氣逆、痰濕內阻之重癥,則擬旋覆代赭湯。
“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3]胃癌經刀圭化療,熱毒、濕邪繾綣不去,濕傷陰,熱傷陽,常變生寒熱錯雜之象。若為胃陰傷者,尤老遵“噎膈,燥證也,宜潤”[4]之旨,常行啟膈散、益胃湯潤之;若為脾土濕者,則以七味白術散、參苓白術散燥之;若為寒熱互結者,則予半夏瀉心湯平調之。
肝脾比鄰,關聯密切。生理上,土得木之疏泄而運,木得土之濡養而達。病理上,肝之脾,“肝病既久,脾胃必虛”[3]。脾之肝,“脾胃一傷,五亂互作”[2]。故尤老認為,胃癌的發生、發展、預后與“肝木”密切相關。《讀醫隨筆》[5]載:“凡病之氣結、血凝、痰飲、胕腫、臌脹、痙厥、癲狂、積聚……皆肝氣之不能舒暢所致也。”其中“積聚”一詞可包括今之“胃癌”。又根據五行生克制化理論,肝脾不調者,應木土同治。
《靈樞》有言:“病先發于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6]。臨床見兩脅虛痛、郁郁寡歡,或脅肋脹痛、情緒急躁,屬木亢乘土者,常審證權宜而應變之,予疏肝、平肝、柔肝、清肝等,以期肝木條達,脾胃自理。尤老善用左金丸、金鈴子散疏肝;天麻鉤藤飲、鎮肝息風湯平肝;調營斂肝飲、一貫煎柔肝;化肝煎、羚角鉤藤湯清肝。
胃癌術后,脾土大虛,中無砥柱,厥陰風木橫沖震蕩。臨床見納呆腹脹,或腹痛溏泄,兩脅不適,屬土虛木賊者,則培土榮木,以望“脾實肝自愈”,尤老常行歸芍六君子湯、逍遙散健脾柔肝、理氣和血,此與張錫純“欲治肝者,原當升脾降胃,培養中宮,俾中宮氣化敦厚,以聽肝木之自理”[7]的觀點不謀而合。
脾為土臟,腎為水臟,土為萬物之母,水為萬物之父,二臟安和,相互資生,一身皆治。而“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8]。胃癌術后,癌瘤已切,毒邪仍存,消耗蛋白,腹水內生,反復頑固,嚴重影響晚期患者的生存質量。胃癌后期,中土既衰,土不制水,則水漬妄行,又因病勢遷延,窮必及腎,腎關不固,更泛濫為患,故治療時當辨脾虛、腎衰之側重,分主次先后以同調。
“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6]腎為水火之宅,負陰抱陽。疾病后期,腎之陰陽漸虧,氣化失司,致水液內停。若腎火虛衰,見腹大如鼓、面色晦滯、畏寒肢冷、溲少而清者,尤老常用真武湯、濟生腎氣丸溫陽利水,以固關門;若腎陰不足,見腹水難消、大骨枯槁、咽干顴紅、腰膝腿軟者,尤老則予蘭豆楓楮湯、六味地黃丸育陰利水,以消水漬。
《素問·經脈別論篇》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6],故中州健則能灌達四傍,水精四布,散于百脈,而無留飲之患。胃癌術后,中氣耗損,運化不利,水精不行,留于脅腹,停飲為患。臨床常見腹大脹滿,形瘦骨立,四肢浮腫,困倦懶動,食少便溏。尤老慣以五苓散、實脾飲溫陽健脾,行氣利水。若患者腰膝酸痛、筋骨痿軟、耳鳴耳聾等腎虛之象已顯,則常在此基礎上佐山藥、枸杞子、菟絲子、五味子等補腎之平藥。其中,山藥,益肺而生腎;枸杞子,補精而強腎;菟絲子,補髓而堅腎;五味子,斂肺而滋腎。
尤老推崇張錫純“衷中參西”的思想,將中藥的傳統性味與現代藥理研究相結合,以辨證為基,以中藥性理為參,臨證常佐加一兩味抗癌專藥。今總結其經驗大致如下。
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是尤老治療胃癌、食管癌、肝癌等消化道腫瘤的常用藥。白花蛇舌草味甘,性微苦、寒,半枝蓮味辛,性平,兩者的藥物偏性較小,不傷正氣。現代藥理研究又表明二者可通過抑制細胞增殖、誘導凋亡、抑制端粒酶活性、抗化學誘變、調節免疫活性等方式協同抗癌[9]。故臨床上術后復發、多發轉移、腫瘤指標居高不下、經歷多次手術或基礎疾病較多的病人,辨證以正虛為主,邪戀不去,尤老常將白花蛇舌草與半枝蓮相須使用,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抗癌效果。
蛇莓味甘、酸,性微寒,八月札味甘,性寒,蛇莓味酸入肝,兩者均味甘入脾,而無苦味,故無“苦寒敗胃”之弊。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蛇莓水提物對胃癌、人肝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腫瘤細胞有顯著殺傷作用[10],八月札醇提物對小鼠肝癌細胞移植瘤有抑制作用[11]。故臨床上胃癌術后食欲不佳、稍進食不慎則不適,檢查又見肝功能異常、或胃癌肝轉移,脈見濡、弱、弦的病人,辨證屬中虛土衰、肝木來犯或木土同衰的患者,尤老常在基礎方里佐以蛇莓或八月札。
石見穿、威靈仙、守宮三者均善走食道,為治“噎膈”之妙藥,故臨床上賁門癌或胃癌術后并發進食噎塞者,尤老常用這三味藥。石見穿,《本草綱目拾遺》[12]載其“滾咽膈之痰,平翻胃之噦”。尤老謂其穿透力強,破積消痞,主心腹積聚,故術后進食不暢、噎塞或心下腹中痞脹、疼痛者,石見穿最佳。威靈仙,《滇南本草》[13]謂之“治胸膈中冷寒氣痛,開胃氣,能治噎膈”,尤老言威靈仙其性善走,無孔不入,大小郁結均能疏通,故賁門癌患者,若伴肢節疼痛,腹內冷滯者,尤善用之。但威靈仙其性走竄,久服易傷正氣,故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守宮味咸,性寒,有小毒,為血肉有情之品,是國醫大師朱良春治療食管癌、賁門癌的常用藥,尤老博采眾長,常以此藥2~3 g打粉,囑患者以湯藥沖服或裝入膠囊吞服,以緩解賁門癌術后仍進食噎阻、或飲食難下的癥狀。少數服后咽干、便秘者,于方中稍佐麥冬、決明子等滋陰養液潤腸之品。
“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患癌之人,往往難以排解負面情緒,若長期郁郁寡歡,消極生活,更易加重病情。七情致病者,不容小覷。《外科正宗》[14]有言“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積成核”。故尤老面對此類患者,常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
《傷寒論》有大病差后“損谷則愈”之說,《衛生寶鑒》[15]更言“謂食物無務于多,貴在能節,所以保沖和而遂頤養也”。胃癌術后,中氣不免受損,若貪多務飽,則食積難消,徒積暗傷,疾病更難向愈。故需“節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常不至于飽甚”,則“頓頓必無傷,物物皆為益”。常言道,“病從口入”,胃癌因其病位在胃的特殊性,更應防止“食復”。當然,尤老認為不必餐餐如履薄冰,時常出于人道主義而告知患者不必太過拘泥,可適量食用喜好之物。
佗語吳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人體內外相連,為一整體。《素問·太陰陽明論篇》[6]中有“四肢皆稟氣于胃,脾病則四肢不用”的觀點,故常欲小勞形體,動四肢而助脾運,但莫疲極以致“勞復”。尤老提倡可習練太極拳、八段錦等養生功法來通利百節、協調身心。
患者,男,59歲,胃癌術后患者(化療后),2016年5月26日初診。納呆伴腹瀉1月余。患者于2015年12月26日在當地查為胃癌,已行根治性手術治療,術后行輔助化療四次(具體方案不詳)。1月前因化療出現納呆、腹瀉,初予西藥治療,服用多潘立酮、鹽酸小檗堿片等,癥狀反復,遂慕名來診。刻下:聞谷不香,常易腹瀉,日行4~5次,晨尿黃,寐安。舌淡紅,苔薄中膩,脈濡(該患者膚色深,聲音響亮,體力可,形體壯實)。西醫診斷:胃癌術后。中醫診斷:胃癌病,證屬中虛濕熱。治以健脾補中,平調寒熱。予半夏瀉心湯加減,處方:黨參10 g、黃連3 g、黃芩10 g、炮姜3 g、姜半夏10 g、炒枳實5 g、炙甘草2 g、大棗5 g、生薏苡仁12 g、白花蛇舌草15 g、龍葵15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200 mL,早晚2次溫服,服用28劑。2016年6月23日二診:患者便泄已止,納仍欠香,寐安。舌淡紅,苔濁膩,脈細弦。辨證屬濕濁留阻,治以化濕泄濁。處方以藿樸夏苓湯加減,處方:藿香10 g、木香3 g、炒蒼術5 g、姜半夏10 g、砂仁3 g、厚樸5 g、豬苓10 g、茯苓10 g、炒薏苡仁12 g、陳皮5 g、白花蛇舌草15 g、八月札10 g、炙甘草2 g,28劑。2016年7月28日三診:藥后納轉香,大便日行1~2次,矢氣多,舌淡紅,苔薄膩,脈細。辨證屬中虛濕滯,轉予運脾培中。處方以參苓白術散加減,處方:黨參10 g、炒白術10 g、茯苓10 g、白扁豆10 g、陳皮5 g、炒山藥10 g、砂仁3 g、炒薏苡仁10 g、藿香10 g、木香3 g、白花蛇舌草15 g、炙甘草2 g,28劑,28天后患者諸癥悉除,囑患者清淡飲食、條暢情志、適量活動。隨訪至今,病情穩定。
按 本例胃癌術后化療患者,求治時正虛邪戀,以扶正祛邪為治則。尤老臨證時把握病機變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一診尤老辨其證屬濕熱互結,予健脾、清熱、除濕。二診適逢梅雨季節,結合運氣學說,辨證屬濕濁留阻,予健脾、燥濕、化濁。三診該患者外濕已化,脾虛證顯,予運脾、健中、化濕。三次診治,尤老對該患者的正邪之盛衰,證機之變化,了然于胸,緊扣脾與胃燥濕相濟的生理功能,參考運氣學說,攻補兼施。
脾胃是后天之本,生命之機,正如《內經》所言“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癌術后,脾胃重創,更應以固護脾胃為首責。而肝脾比鄰,五行上木易乘土,胃癌術后,脾胃已傷,肝木更易橫逆犯胃,故治療胃癌術后諸癥,應時時刻刻不忘調和肝脾。無論是癌癥,還是其他慢性疾病,遷延不愈,窮必及腎。胃癌后期,脾虛腎衰,腹水內起,九死一生,故需謹察病機,靈活應對,不得有一絲馬虎、懈怠。用藥如用兵,貴在得當。《孫子兵法》[16]言“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在臨證時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謹守病機,知常達變,因“證”變化而遣方用藥,方能取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