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魏 紅 狄方方 圖_楊戰營
人生充滿了無數可能,你永遠也猜不出,下一站有怎樣的風景和什么樣的人,等待著與你相遇。
山道彎彎,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駐村第一書記雷軍偉驅車向前,趕往南陽市南召縣皇后鄉的娘娘廟村。而另一位駐村第一書記劉召喚也出發在路上,他要抵達的是濟源市下冶鎮的陶山村。他們走在不同的路上,要到不同的地方去,一個河南之南,一個河南之北,一個在伏牛山之南,一個在黃河之北。他們做著不同的事,卻有相同的歷史使命——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雷軍偉驅車從鄭州出發,走高速公路,進省道,過鄉道,經過3個多小時的車程,終于到達娘娘廟村。
這條路,雷軍偉走了兩年多。在路上,雷軍偉會搖下車窗,向步行的鄉親問好,問一聲要不要搭車。或者,他會朝熟悉的車輛按聲喇叭,算是打招呼。有時候,他不直接去黨群服務中心,而是拐去扶貧車間看看,了解童裝加工車間與菌種培育車間的生產經營情況。他和負責人、工人聊幾句,再道別上車,繼續往北走。
那塊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牌子映入雷軍偉的眼簾,紅色的黨徽下面印著八個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下面寫著“南召縣皇后鄉光熱儲存充電站、南召縣皇后鄉旅游接待中心、南召縣皇后鄉水產養殖基地”三行字。看到這塊招牌他就不由得血流加速,心頭一熱。這三個項目是娘娘廟村2020年重點產業項目。
到了黨群服務中心,雷軍偉給村委委員張金龍打了個電話,問他在哪里。張金龍回答,正在水產養殖基地查看魚塘。雷軍偉請他下午3點陪同客人參觀食用菌工廠化培育基地,張金龍一口答應。
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交代給張金龍,雷軍偉都很放心。張金龍人品好,工作有熱情。正如他預料的那樣,張金龍的加盟明顯提高了村里的辦事效率和治理水平。
2017年11月10日,雷軍偉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來到娘娘廟。初來乍到,他就皺起了眉頭。村黨支部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僅有3名村干部,都沒上過高中,年齡都在57歲以上,其中一名還患有腦血管疾病。組織建設不健全,年齡結構不合理,村黨組織、村委會的戰斗力又如何保障呢?
經多日調查,雷軍偉發現常年在外經營水產養殖的張金龍在村民中很有威信。雷軍偉馬上聯系張金龍,動員他回村參與選舉,帶領村民創業脫貧。
張金龍聞言沉默了。當村干部收入不高,雜七雜八的事卻不少。況且,張金龍在南陽市開了一個垂釣園,生意越來越好。他回家一商量,家人都不贊同。“金龍你看,咱村的勞動力在900個左右,外出務工的大概有三分之一。有將近300個家庭,老人年高體弱卻得不到照顧,還得照看兒孫。你有水產養殖和銷售經驗,回來之后可以干些事。”雷軍偉停頓片刻,接著說,“你想想,如果娘娘廟的年輕人不用外出務工,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養家孝老,陪伴老婆孩子,那該多好啊!”
雷軍偉談了村里的發展規劃,分析了他回村帶著村民搞水產養殖的可行性與前景。張金龍心動了,答應試一試。1個月后,娘娘廟村換屆選舉工作結束,36歲的張金龍和45歲的女醫生高靜然進入村委會,成為與雷軍偉并肩作戰的“戰友”。
雷軍偉上任后,一直思路清晰,定位準確。之前,國網河南電力派駐娘娘廟村的第一任駐村第一書記張鷹的任務是推進村基礎設施建設,那么,他的任務就是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皇后鄉號稱“玉蘭之鄉”,娘娘廟種植玉蘭苗木歷史悠久,村里九成的家庭均有種植。雷軍偉想,就從壯大玉蘭苗木產業入手吧!
村里走“互聯網+合作社+貧困戶”產業扶貧模式,成立了3個苗木專業合作社,還成立了苗木管理委員會。合作社對貧困戶全覆蓋。接著,村里注冊了“皇后玉蘭娘娘”商標,讓娘娘廟村出產的玉蘭苗木與皇后鄉其他村的區別開來,再建立村級網站,拓展電商銷售渠道。雷軍偉親自上陣,電話推銷玉蘭苗木,還真賣出去不少。久而久之,雷軍偉成了“皇后玉蘭娘娘”的代言人,也成了產品專家,談起玉蘭來是滔滔不絕、如數家珍。2019年,村里玉蘭苗木銷售額700余萬元。
就近就業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質量與精神狀態。村民魏霞有一子一女,兒子外出打工,女兒在外上學。之前,她只是幫兒媳帶孫子。現在,孫子上了幼兒園,她就去制衣車間打工,和姐妹們每天說說笑笑、忙忙碌碌,日子過得很充實。
下午3點,張金龍帶著客人參觀食用菌工廠化培育基地。這幾年,香菇種植在娘娘廟村已成為一項產業。村民張宗甫就是通過香菇種植增加了收入,蓋起了新房,用上了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全家脫了貧。他還帶動10多戶農戶加入香菇種植的行列。食用菌工廠化培育基地投產后,村民再也不用去西峽縣購買菌棒了。
培育基地在進行二期建設,金源農業開發公司將負責技術培訓、推廣、指導,為農戶提供菌種、原材料、產品回收、產品銷售等一系列服務,還將帶動100余戶農戶開展林下香菇種植,可實現120余人就近就業、穩定增收。將娘娘廟建設成為高效高質量的食用菌種植基地,正是雷軍偉簽訂扶貧車間租賃協議時做的遠景規劃。
參觀完畢,客人滿意而歸,張金龍心潮澎湃。這兩年多,雷軍偉教給他許多開展工作及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給予他不少鼓勵、支持、幫助。雷軍偉為了村里的大事小情跑上跑下,有時候為了一件事連著跑縣城好幾天,事不辦成決不罷休。張金龍看到自己的村莊貧困發生率由29.3%降至0.68%,并于2018年退出貧困村序列,村里產業發展也從小到大、從少到多,發展出玉蘭苗木銷售、制衣車間、光伏扶貧電站等八大產業。
令他感受最深的是,村里的激勵機制推動了鄉風轉變。“優秀共產黨員”“脫貧示范戶”“好婆婆”“好兒媳”系列評比活動,給村民樹立了先進典型。村規民約“三字經”倡導村民行為規范,“十不準”設置了剛性底線。村里的“同心超市”用積分管理,正面引導農戶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行為。村里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規范紅白事規模,推行“一切從簡、文明辦事”……
雷軍偉從未想過自己會去村里當書記,也沒想到自己會與娘娘廟村結緣。然而,當組織有需要時,他就像軍人一樣勇敢出列,奔赴前線,投入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戰場中。
前兩年,女兒面臨高考,他沒時間參加家長會;父母年邁體弱,還得替他照顧女兒;母親中風不能陪伴,他只能托親人寄去一包包尋訪得來的中藥;岳父多病纏身行動不便,岳母身體也不大好,可妻子產假結束后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給兩位老人。今年年初,最疼愛他的奶奶去世了,雷軍偉忍著悲痛,一邊在老家料理奶奶喪葬事宜,一邊忙著協調防疫物資。怕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被隔離在家,他早早趕回娘娘廟村,組織疫情防控工作,連續50余天吃住在村里……
家庭給予雷軍偉莫大的支持,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更是他最堅實的后盾。國網河南電力相關負責人幾乎每個月都會到娘娘廟村實地調研,了解駐村幫扶實際情況,幫助第一書記解決困難。
2015年以來,國網河南電力投入300萬元在娘娘廟的12個自然村開展配電網改造,累計捐款297萬元,通過國網電商平臺購買了娘娘廟村農產品160.7萬元。國網河南電力機關直屬黨委向娘娘廟村黨支部支援了6萬元黨建活動經費和5萬元防疫專項黨費。機關直屬黨委“一對一”結對聯誼25戶貧困戶,每年到村入戶聯誼1至2次,幫助貧困戶解決遇到的難題。
6月10日上午,劉召喚到國網濟源供電公司大客戶中心上任后,下午又趕到設計公司,商談陶山村整村發展規劃。
第二天早上7點,劉召喚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然后匆匆回家換了衣服,就又上山了。自從2017年11月11日正式駐村以來,這條路他已經來來回回走了無數遍。
剛到村里雨就下大了,他把車停在離村委會大門十米開外的小路上。在屋檐下迎接他的,除了他的繼任者姚志強——年初新來的第一書記和扶貧隊員郝戰波外,還有一條名叫“蘿卜”的小黃狗。
轉眼間,劉召喚在陶山已經快3年了,他仍能清晰地記起那個決定上陶山的夜晚。2017年10月末的一個晚上,小雨沙沙,制造出最佳的助眠白噪音。有一個強烈的想法卻在他心頭奔涌,使他輾轉難眠。妻子在半夢半醒間察覺到他的異常,詢問緣由。
他遲疑片刻,說想去陶山村當駐村第一書記。妻子立馬睡意全無,感覺他在開玩笑:兒子早產兩個月,出生時體重僅1700克,在ICU整整搶救了20天。孩子剛出院沒多久,他竟然要下鄉扶貧?
他說,在機關工作20多年了,一直有個心愿,想要去援藏或駐村,干一件即便到年老時,想起來仍覺得激情澎湃、值得驕傲的事。妻子沉默了。相知多年,她知道他說的是心里話,也是他這些年來絮絮叨叨的心愿。同樣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知道他作出這個選擇的全部意義。她緩緩地說了一句:“你考慮清楚了,就去吧,家里有我……”
2017年11月11日,劉召喚卷起鋪蓋,毫不猶豫地奔赴離家60多千米外的陶山,住進了一孔舊窯洞。入村的第一天,村支書就拉著他的手,很不好意思地說:“俺村山高土薄石頭多,到處都是窮窩窩,條件艱苦,你多擔待。”
劉召喚笑道:“你放心,我有準備。”
3個月的新、老書記交接,3個月馬不停蹄地調研思考,2018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也是在劉召喚正式擔任駐村書記的第一次黨員大會上,他就著老支書的那句話,卻直接得出一個截然相反的結論:“都說山高土薄石頭多不假,但我認為后半句要改一改,改成‘到處都是金窩窩’更貼切一些。這些年,我也走了很多地方,陶山是我見過的最美鄉村,沒有之一。脫貧的根本在產業,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是陶山村的不二選擇。”
此言一出,眾人皆驚。有人暗自嘲笑,這新來的劉書記真是異想天開!在這個常住人口只有幾十人的山溝溝里搞旅游,人從哪里來?錢從哪里來?全國有多少個旅游景點,逛都逛不過來,憑啥來咱這小山村?會場傳來意味不明的“呵呵”聲。
2018年4月9日,濟源網記者受邀走進陶山,對駐村第一書記進行采訪,次日刊發專題報道《誓讓陶山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此時,這個因為嚴重缺水而在《濟源日報》上以一篇《干渴的陶山》聞名全市的小山村,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里和媒體平臺上,已經時隔23年。
濟源市民把目光聚焦在陶山,好奇陶山在哪里,有什么樣的旅游資源,竟然要發展鄉村旅游。陶山的父老鄉親把目光投向劉召喚及村“兩委”,他們也心存懷疑,陶山適合搞旅游么?是不是瞎胡鬧?能搞成什么樣?
劉召喚以組織建設凝聚人心,圓滿完成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換屆選舉期間,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明確提出“五星黨支部”創建目標,著手提升軟硬件建設標準。他很快鎖定了將陶山村打造成“攝影、寫生、戶外、研學”四個基地的目標,并迅速擬定了“人心、人居、人文、人氣”四大工程,作為通向這個目標的四大抓手和載體。
目標定位清楚了,如何破局?2018年5月初,在劉召喚的邀請下,一位攝影家走進陶山,流連忘返,歸來后在朋友圈里發了一組陶山的絕美照片。劉召喚搶抓機遇,與濟源市攝影家協會主動對接,一拍即合,陶山就成了市攝影家協會的第一個創作采風基地。在他的策劃下,5月19日,采風基地掛牌、第一個果林合作社掛牌、第一家農家樂開業三件喜事同時進行。蒙蒙細雨中,60多輛小轎車在彎彎的山道上排成長龍,100多名游客和40多名攝影愛好者涌入陶山,大大小小的雨傘組成的彩色河流奔涌在陶山的深街小巷……
沉寂多年的陶山村炸響了遲來的第一聲春雷!天色漸暗,心滿意足的攝影家們受邀來到會議室,給陶山發展旅游出謀劃策。提建議者說得精彩、熱烈,村民們聽得認真、心熱。有的村民進不去,就在外面走廊里站著聽,雖然聽不大清楚,卻被那歡樂的氣氛所吸引,也不舍得離開。
攝影家們采風結束之后,一張張圖片見諸報端反響強烈,一條條朋友圈獲得大量點贊及評論。劉召喚趁熱打鐵,有條不紊地策劃了一系列活動,通過各種平臺,瞄準各種目標群體,連續推介陶山。至此,陶山成為網紅打卡地。
快60歲的陶孝云在劉召喚的鼓勵和幫助下,建起了農家樂,當起了老板,成了陶山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人們的期盼中,陶山村首屆中秋房車露營節開幕了,寂靜的鄉村再次沸騰起來!村民們沒想到,坐在家門口,錢就賺到手。一捆捆纖細的山韭菜、一籃籃滾圓的山核桃、一袋袋新鮮的土雞蛋、一瓶瓶純正的土蜂蜜居然銷售一空。村民們互相開玩笑:“過年也沒這樣熱鬧,你看看那老陶,是不是數錢數傻了……”
中秋之后,就是國慶長假。10月5日那天,陶山來了貴客。劉召喚在北京參加扶貧培訓期間結識的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三化同步”戰略研究首席專家張正河教授受邀專程來到陶山進行了為期一天的考察。深夜,在與陶山父老鄉親的座談會上,他動情地說:“陶山村的旅游資源之豐富堪稱罕見,保護綠水青山,發展鄉村旅游,我堅信,你們的產業路子是對的。”
專家的判斷更加給陶山村民鼓足了信心。既然決定發展旅游,那得好好摸清家底!不到半年時間里,農民志愿服務隊的隊員們將村里的溝溝坎坎、山山水水走了個遍,掩埋在荒山野嶺之中的1萬多米步道被修整出來,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逐步展現在游客面前。在整合山水資源的基礎上,劉召喚還多次上門,動員了一批陶山籍的老干部、老教師,成立了“黃河三峽民俗民宿文化研究會”,搶救、挖掘陶山村人文資源,整理出厚厚一本《陶山引勝》。
近年來,國網濟源供電公司作為幫扶單位,與陶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新建電網項目、旅游公廁建設、道路改造及辦公樓環境提升等相關工程項目中直接投資或協調資金達到460萬元。營銷部綜合室黨支部與陶山黨支部結成聯建對子,一對一幫扶貧困家庭,主題黨日活動進陶山、扶貧政策宣講進陶山、職工志愿服務活動進陶山。在劉召喚的幫助下,陶山注冊了“牛郎地”商標,系列農產品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惠農幫”電商平臺上架,第一批農產品網上銷售31萬元,貧困戶首次實現了產業分紅。今年5月,國網濟源供電公司黨員為村里捐了4萬多元,用于發展“牛郎地跑步雞”養殖項目。養殖場建起來了,雞喂起來了,在幸福的大道上跑起來了……
回想這幾年,隨著一項項扶貧政策及項目在陶山落地開花,陶山村的變化越來越大。2018年年底,陶山村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09人全部順利脫貧。全村人居環境質量和基礎建設水平得到明顯提升,村容村貌發生明顯改善,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可喜的是,越來越多在外打工的農戶向村干部表達了回鄉發展的愿望,打破了陶山村多年來人員只出不進、房屋只拆不建的歷史。
劉召喚也在朋友圈不知疲倦地推介陶山。6月2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在端午節當天直播“瞰三峽”的壯麗景觀,當晚的《新聞聯播》也對黃河三峽美景進行了報道,他當即轉發視頻鏈接。小浪底排沙,他也沒有忘記提黃河三峽,趁熱打鐵強調“瞰三峽,到陶山”。
雷軍偉和劉召喚,僅僅是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扶貧工作者中的兩位。在山之南水之北,有多少動人的歌謠、古老的傳說、奮斗的故事在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