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奇
云南藝術學院(650000)
1943年春,歷經5年的改造,哀牢山深處的隴西世族莊園終于建成問世。建筑風格的設定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因戰亂等原因,為了提高建筑的防衛能力,該建筑采納了歐洲中世紀城堡式的建筑風格。建筑外立面的材料以鋼筋混凝土為主,而內部則保留了中國傳統建筑的布局形式。從外觀上看,莊園有堅厚的墻基,雄偉的歐式大門。莊園整體可分為門廣場、前院、中院、大院、正堂五個部分,用來滿足人員的日常生活。而建筑整體“完整平衡、中西合璧、儼然緊湊”。
大門東側以中西結合的石雕為主,門的外側以西式的石雕為主,將中國傳統的結構柱替換為歐式的羅馬柱,內側門板以木材為主加以中國傳統獅頭把手。大門的外形是下方上尖的形式,整體構圖是對稱的,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氣韻,采用了“借西形,展中意”的表現形式。
外側的石雕以浮雕的表現形式為主。門的兩側雕刻了兩條龍,表現雙龍戲珠的概念。緊接著兩側雕刻了卷草紋,中間雕有牡丹的形狀,最外邊雕刻有牡丹圖案。雕工精悍,體現匠意。門的上檐也是以浮雕的表現形式雕刻有十二生肖,表示一年十二月。最上面還雕有一對麒麟,形態嚴謹,氣勢逼人。內側以木材為主,上下并雕有對聯,在橫批的兩側雕有“壽”字紋樣。上下兩聯旁邊,雕刻著六幅吉祥圖案,在這六幅圖案中穿插著書法,體現了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1]。
整個莊園共有六個花壇,花壇以漢白玉為主要材料,兩塊石頭之間用鉛塊銜接(將兩塊石頭的邊緣預先鑿出工字形狀,并將鉛融化澆筑其中),從而保證花壇的整體性。花壇的整體形狀以復合式為主,上下大、中間小,形成工字的復合形狀。并在凹下去的地方雕刻有書法、繪畫等圖案,表現手法均已線雕為主,在線雕的基礎上賦予色彩,總體層次分明,使得每一塊都有著獨一的字畫,每一幅都有著自己的韻味,每一筆都展現了工匠的修養,每一幅都體現了中國文人的情懷。
隴西莊園雕刻分布最多的部分就是它的柱基。整個莊園的柱基只有兩種,一種是復合式柱基,另一種是金瓜式柱基。門口的柱基、明間的整體柱基以淺浮雕為主,柱基的上半部分以卷草紋為主環繞一圈;中部以瓜形為主,邊沿以中浮雕來體現雕塑的厚重感;柱子下半部分以萬字紋為主,環繞一周,下面接著蓮花花瓣。整體氣勢渾厚,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之上,加以外國形態來體現莊園的工藝精到。另一部分是以復合式柱基為主,共分為四個面,整體以深浮雕為主雕刻四個獨立的畫面,有喜鵲、菊花、蘭花等吉祥圖案。
莊園的木雕中融入了書畫元素,以提升整體的韻味。木雕主要在建筑外立面和結構柱上,內部的雕刻主要用于陳設。建筑的木雕均與彩繪相結合,這對于保護木材起到較好的作用,同時也給建筑增添了極大的裝飾效果。
莊園建筑在門的位置是以鏤空雕刻和彩繪為主的。隔扇門和檻窗主要在欞心板、裙板上作雕刻,其余部分則以繪畫為主。二進院的第一扇門主要以繪畫為主,在門的造型上以淺浮雕為主,規劃出門的外輪廓,并在外輪廓的基礎上繪制彩繪。繪畫的內容以書法和吉祥圖案為主。正房和耳房的門都以線浮雕和鏤空浮雕為主并給予描金,如正房的門絳環板上雕有菊花、仙鶴、蓮花、器皿、瑞獸圖等,門的裙板上雕有云龍、蝙蝠、瓶花或龍、瓶花、拂塵、筆、 團壽字符的組合紋樣,有福壽如意、博古通今的含義。在三個耳房隔扇門的絳環板上雕有器物、插花、盆景、花卉等,構圖簡潔;裙板上均雕龍,氣勢非凡。窗子的窗心是由欞條花格組成,欞條和雕飾合而為一,從而達到統一中有變化的效果。門、窗均裝設玻璃,使得整體空間繁簡得當、層次豐富,不僅給人以美的視覺享受,并且使得建筑的室內采光得到了提升,空間層次豐富[2]。
莊園內書畫分布極為豐富,在花壇、門窗等處均有繪制。書畫內容表達了當代文人的思想。書畫在材料中的體現技法有雕刻、木板繪畫、淺浮雕等,良好地與建筑結合在一起。在莊園的正門就有書畫的表現形式,在對聯的兩側也有書法的介入,并且都是當代名家的題字。進入莊園后在花壇的周圍也有書法的介入,以石雕為主要表現形式,書寫當代的風情。
天井部分、正房和耳房書畫著八仙的圖案,用以體現中國傳統韻味。在正房的兩邊均有四幅八仙圖案,在兩幅中間配有兩幅小品書畫,均以梅、蘭、竹、菊為主要表現元素。二層所有的門都采用淺浮雕與繪畫相結合的手法,用淺浮雕制作出基礎形并附有書畫。二層整體風格樸素純真,隔窗上不做過多的修飾,只在隔窗兩側附有書畫,大部分以青松、梅花、書法等純真的元素來體現文人的內在修養。
隴西莊園的雕刻手法和表現形式與材質緊密聯系在一起,并與地域風格相協調一致。如石雕所用石材都以漢白玉為主,所用工匠多為本地工匠;雕刻反映出古拙、樸實的工匠文化,漢白玉花壇的書畫處理有著溫潤細膩的氣質。
木雕的材料以當地的松木和楠木為主,木雕均施以彩繪或土漆,使得木雕不僅具有形的美,同時具有色的美,為建筑增添了極大的美感,不僅增加了裝飾效果,同時也達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目的。邀請名家為莊園題字,再讓工匠雕刻,為隴西莊園的雕刻藝術注入了多元的文化特征。屋頂均以青瓦為主要材料,與屋面的紅色相呼應,給人以樸素雅致的氣質感[3]。
隴西莊園的雕刻以石雕和木雕為主,在建筑不同位置運用不同的手法來達到與建筑的完美結合。如石雕部分根據不同的建筑構件,如花壇、正門等,運用不同的雕刻手法,如深浮雕、淺浮雕、陰刻、縷空雕刻等,體現審美與使用的統一。木雕構件也充分顯示出這種特性,可以看出工匠的匠心、匠意。如上文所述,木雕主要在門、窗等部位,根據不同的位置和視覺效果及構件的功能來選用深浮雕、淺浮雕等不同的手法,這些木雕在建筑莊重、嚴整、剛性的氣質下增強了建筑的體量感,使平直的建筑構件變得硬朗而有情韻,莊園屋脊上沒有做過多的雕刻,從而達到了繁簡結合的目的,內實外虛,讓整體建筑通透而有韻味。此種處理不僅為屋面增色不少,還起到了保護屋面的作用,使得該建筑遠看十分耐人尋味。
隴西莊園受到一定的宗教和政治影響。宗教文化主要體現在道教文化與佛文化上。體現道教文化的雕刻主要有 “八仙過海”、“群仙祝壽”、“暗八仙”等,還有一些本土宗教元素。政治主要體現在入門時的旗幟和空間布局的等級分布上,莊園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都不是主人的步入之地。隴西莊園的正門局部引入了西洋建筑的裝飾與陳設的做法,在雕刻上的主要體現是將西洋的羅馬柱與中國傳統柱基相結合。整體構圖形式借助中式的構圖法則,加上西洋的表達手法,使得整體細節做到極致,但又缺少了簡化的部分,給人的感覺較為莊重。結合了多方面的文化,如儒、道、釋、本土文化、彝族文化和西方多種文化;表達了材料與題材的統一。在整體處理手法上,不僅增強了建筑的體量感,豐富了建筑立面的細節,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建筑的藝術性和文化性,借此傳達滇東北地區建筑的藝術性與其自身的審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