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松華,鄭全喜,時俊峰,高 倞
(1.新蔡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新蔡463500;2.新蔡縣畜牧獸醫服務中心)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是治理畜禽養殖污染的根本途徑,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乎生態文明建設,關乎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因此,建立健全畜禽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體系,形成適宜本地情況的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主導技術模式,有效解決畜禽養殖環境污染問題,規范提升畜禽養殖管理水平,建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長效機制,實現農牧結合、良性循環,是當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重中之重。新蔡縣作為首批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縣,已率先通過農業部驗收,作者對新蔡縣作為首批試點縣工作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現整理如下。
新蔡縣2016 年全縣國土總面積1 453 km2,其中耕地面積9.92 萬hm2,林地8 400 hm2,水稻、小麥等大田作物種植面積18.27 萬hm2,果菜茶種植面積1.84 萬hm2,施用畜禽糞肥作物面積4.23 萬hm2,施用畜禽糞肥果菜面積5 000 hm2,施用畜禽糞肥大田作物面積3.73萬hm2。生豬出欄86.7 萬頭,肉牛出欄17.72 萬頭,羊出欄34.5 萬只,家禽出欄1 785.9 萬只。該縣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秸桿養畜示范縣,糧食生產大縣,中國“白鵝之鄉”。規模養殖場量占總出欄量的比例約70%以上,全縣年畜禽養殖產生糞便185 萬t,污水面積約123 萬m3。據了解,目前全縣大部分養殖(場)戶現已新(改擴)建了相應的糞污治理設施,廢水直排、養殖廢棄物亂扔現象較之前有較大改善。根據初步統計,新蔡縣有畜禽養殖場(戶)2 800家左右,其中全縣畜禽規模養殖場418個,生豬場356個,牛場32個,羊場11個,禽場19 個,畜禽規模養殖場設施率達77%以上,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48%。
新蔡縣注重畜牧業綠色化發展,初步形成了適宜本地情況的畜禽廢棄物利用技術模式。
2.1.1 種養結合、就地利用模式
養殖場畜禽干糞堆積發酵后直接施用到周邊農田、園林地;養殖廢水經厭氧池發酵后,在農田、林地、果園地勢高處建造肥池儲存,通過設管網或自流或噴灌用種植業施肥。該模式實現養殖排泄物就地消納,污染物的資源化利用,改善土壤肥力,生態環境得以顯著優化。
2.1.2 本地處理、異地利用模式
異地建配套相應承載利用能力的種植業基地,干糞處理后加工成有機肥,轉運至異地農田和果園。該模式既解決畜禽排泄物的污染問題又給種植業提供了肥料,形成科學有效的生態循環產業鏈。
2.1.3 多點收集、集中處理模式
對養殖場畜禽糞尿廢水干濕分離后,采用專人專車上門收集,集中發酵處理后制成有機肥出售。主要是引導興建生態小區或規模場,實現人畜分離,改善村莊環境,促進美麗鄉村建設。
2.2.1 農業廢棄物作再生能源資源轉換利用
按照“農業廢棄物作再生能源資源轉換利用”的理念,將畜禽養殖糞污、農作物秸稈作為再生能源基料處理,建立綠色能源轉換站,產生的沼渣制作成有機肥料供給合作社種植高品質有機蔬菜,產生的沼液為液態肥料、葉面噴施肥、殺蟲劑等供給合作社用于大田作物種植及苗后護理。
2.2.2 減少投入或重復使用農業物品
按照“減少投入或重復使用農業物品就是減少污染排放”的理念,建立完善清潔化生產機制,推廣應用肥水同灌、低耗能、高效率的新型農機具等節水、節肥、節藥、節地、節能技術和設施,以及雨污水流、干濕分離、糞便處理等畜禽清潔化健康養殖技術和設施,努力減少農業資源消耗物質投入,促進農業資源的再利用。
2.2.3 堅持“一控兩減三基本”原則
在綜合利用種養廢棄物的同時,實現了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形成清潔養殖、再生能源、有機種植、特種養殖、休閑旅游為一體的農業生態大循環模式。最終農業生產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即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化肥、農藥用量實現零增長;基本實現畜禽養殖排泄物質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基本實現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秸桿露天焚燒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實現農業投入品包裝物及廢棄農膜有效回收處理。
一是在大型的家庭農場、連片流轉土地、花卉苗木基地、現代化生態園區建設糞污處理設施,糞污發酵后按比例澆灌農田,使資源得到循環利用,減少了使用化肥帶來的土地二次污染。
二是政府主導,在每個鄉鎮或集約集群示范區,禁養限養搬遷發展區附近建設糞污集中處理場。分散的養殖場必須配備干濕分離機,污水由處理場集中處理,養殖戶適當繳納處理費用。
三是統一整合農業、土地、交通等項目資源,特別是大型沼氣項目與規模養殖業緊密結合,使資源更加充分地利用,資源變能源,達到良性循環的目的。
因地制宜,因場施策,建立符合本地本場實際的糞污資源化利用主導模式。大型規模養殖場采用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利用、糞污專業化能源利用、污水達標排放等模式;中小規模養殖場采用修建堆糞場、貯液池等發酵處理,就近就地利用;散養戶采取糞污集中收集、集中處理,統一還田或有機肥生產。實現418 個規模養殖場和散養戶糞污資源化利用全覆蓋。根據調查摸底的418 個畜禽規模養殖場設施設備情況和處理能力,主推治理模式有以下兩種。
4.1.1 自行處理模式
按照“農牧結合、種養平衡”的發展思路,實施生豬排泄物綜合利用治理工程,構建排泄物自我消納的農業中循環發展模式。按照種養規模匹配、排泄物就近就地消納的要求,利用養殖場周邊流轉的土地,建立“沼氣池→沼液池→管道(或吸污車)→施肥”的排泄物循環自用系統。通過在規模場周邊農田建造沼液池,鋪設管道,沼液直接用于作物施肥灌溉,達到種養平衡,實現規模養殖場“豬-沼-作物”自我消納的生態循環模式。通過沼液在農作物、蔬菜、苗木、牧草等種植物上的運用,在有效解決大量沼液消納難題的同時,又增強土地肥力,改善土壤結構,避免化肥長期使用產生的土地板結問題。同時,沼液自動灌溉施肥又能有效降低化肥投入成本和用工成本,減少日常灌溉用水。
4.1.2 分散收集集中處理模式
在縣城以西依托現有的糞污處理企業建立1 個大型畜禽糞污集中收集處理轉換站,縣城以東通過招商或招標的方式擇優選擇適合該縣實際的畜禽糞污集中收集處理企業建1個大型畜禽糞污集中收集處理轉換站,輻射轄區內所有畜禽規模養殖場戶,積極引導沒有流轉土地條件的養殖場,與大型畜禽糞污處理企業對接,完善符合分散收集集中處理模式的糞污設施,采取分散收集,集中處理,走“畜養-沼氣發電-沼質(肥)-作物”的生態循環模式。養殖場采取干清糞、雨污分離生產工藝,糞便和污水收集后在集水井攪拌混合后通過運輸車輛運送到指定大型糞污收集處理轉換站的集污池,經固液分離后糞渣進行好氧發酵生產有機肥,沼氣進行發電并網,沼液制成液態肥通過管網和運輸車輛灌溉設施農業和大田。
縣政府整合生豬調出大縣資金350萬元,用于糞污資源化利用,支持創建35個種養結合示范場。
鼓勵畜禽規模養殖場加快土地流轉,用于消納處理后的畜禽糞便廢水、沼渣沼液。
現有畜禽養殖場(區)全面推行糞污處理基礎設施標準化、綠色化改造。實施“一控兩分三防兩配套一基本(12321)”建設。“一控”,即推行節水養殖技術、制度措施,控制用水量,壓減污水產生量。“兩分”,即改造建設雨污分流、暗溝布設的污水收集輸送系統,實現雨污分離;改變水沖糞、水泡糞等濕法清糞工藝,推行干法清糞工藝,或采取固液分離設施,實現干濕分離。“兩配套”,即養殖場配套建設儲糞場和污水儲存池。“三防”,“兩配套”設施符合防滲、防雨、防溢流要求。“一基本”,即糞污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填平補齊糞污收集、輸送、儲存等設施。
新蔡縣內的418 家規模養殖場和兩家區域集中處理中心點:新蔡縣未來農牧有限公司余店集中處理中心、中電建河南新能源有限公司綜合處理中心。
新蔡縣牢牢把握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縣機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解放思想,實干干實,持續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支撐。
通過整改糞污清理方式,改水清糞為干清糞或漏縫地板下刮板清糞、改無限用水為控制用水、改明溝排污為暗道排污;干濕分離(配置干濕分離機)、雨污分離;畜禽糞便經過干濕分離、高溫堆漚處理后生產有機肥用于農田,養殖廢水經過沼氣池、沉淀池、氧化塘處理后澆灌農田、果園、菜園。提倡畜禽規模養殖場采取雨污分流、干濕分離、沼氣處理、建廢水儲存池、氧化塘、沼渣儲存場、“三防”堆糞場等措施,提高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并在部分規模畜禽養殖場中推廣了“畜禽養殖+農業園區”的種養模式,畜禽糞污經處理后用于大棚蔬菜瓜果種植。項目實施后,完善所有規模化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100%,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8%。
存在的問題:一是集中處理企業和畜禽規模養殖場建設糞污配套設施用地困難;二是該項目經費難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