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新春
(黑龍江省通河縣烏鴉泡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黑龍江 通河 150900)
二甲溝水庫行政區劃屬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通河縣,松花江左岸一級支流富拉渾河干流中游,位于富林鄉所在地以北6.50km,至哈肇公路6.50km,距通河縣城西北23km。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85km2。二甲溝水庫是一座以農田灌溉為主,兼顧水產養殖和旅游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利樞紐工程。其工程規模為正常蓄水位148.30m,相應庫容5651×104m3,汛限水位為146.20m,重復利用庫容為1560×104m3。設計洪水位為148.31m,相應庫容為5657×104m3,校核洪水位為149.80m,相應庫容為7016×104m3。水庫引水工程最大引水流量為17m3/s。
該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標準為一級,同時根據降水量、土壤侵蝕強度和地形地貌條件等限制條件調整后,確定本工程防治目標為擾動土地整治率達到95%、水土流失總治理度達到96%、土壤流失控制比達到1.0、攔渣率達到95%、林草植被恢復率達到98%、林草覆蓋率達到26%。
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范》(GB50433—2008)的規定,結合主體工程布局及施工建設特點,將一級分區的樞紐工程防治區劃分為主體工程區、淹沒區、運輸道路區、管理單位區、取料場、施工生產生活區和施工道路區等7個防治分區。
工程占地包括土石壩、溢洪道和灌溉洞三部分,動用土石方量51.49萬m3,擾動地表面積3.85hm2。該區域以主體工程設計為主,包括土石壩上游壩坡混凝土護坡,下游壩坡采用碎石護坡;溢洪道漸變段兩側采用衡重式擋墻結構,底板采用砼板護砌;灌溉洞的進水渠和尾水渠的干砌石護砌等工程,這些護坡、護底工程措施防止河水沖淘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滿足水土保持設計要求。建筑物在圍堰內施工,產生水土流失的不會外流,該方案僅對施工過程提出水土保持要求,作為預防保護措施。
預防保護措施:
1)樞紐工程施工期修筑圍堰,填筑工程量10.50萬m3,要求及時填筑修整邊坡,防止填筑料進入河道;圍堰拆除,及時運往庫區內取料場,防止流失;
2)通過宣傳標語等加強施工人員水土保持意識,避免擴大擾動面積;
3)各建筑物基礎施工后及時進行工程護砌,防止塌坡等重力侵蝕的發生。
樞紐工程管理范圍占地19.68hm2(不含工程占地、庫區征地重復部分),為水庫大壩上游從壩軸線向上150m,下游從壩腳線向下200m,大壩左壩端以第一道分水嶺為界,右壩距壩端200m的范圍,溢洪道消力池段由工程兩側輪廓線向外50m,尾水渠段由工程兩側輪廓線向外20m的范圍。
植物措施:工程管理范圍內沒有挖、填施工活動,但是位于施工活動集中的建筑物周邊,擾動形式以施工機械碾壓、土石方臨時堆放為主。施工后,將被擾動的管理范圍恢復植被,根據管理范圍地勢不同,分別采取不同的植物措施。
壩前管理范圍蓄水后淹沒,未采取植物措施;壩后管理范圍地勢相對平坦,種植50行喬木形成防護林帶并在林下撒播種草,樹種選用小葉楊,草種選用早熟禾,喬木株行距為2m×2m,種草密度為60kg/hm2;在大壩兩端、溢洪道兩側的管理范圍地多為低山,地勢起伏,對因施工而遭破壞的地表采取灌草結合恢復植被,灌木選用紫穗槐,草種選用早熟禾,灌木株行距為2m×2m,種草密度為60kg/hm2。
水庫正常蓄水位為148.30m,庫區兩岸大部分為低山丘陵和山前傾斜臺地,山體多由完整性良好的斜長花崗巖組成,穩定性良好。
植物措施:根據庫周占地類型,草地和住宅用地在遭受水浪的浸蝕后易產生塌岸等引起水土流失,因此本方案對庫周占用草地和住宅用地的淹沒線處種植5行耐水濕的灌木柳,株行距為0.5m×0.5m。
運輸道路包括上壩公路和大壩至溢洪道公路兩部分,長度分別為320m、215m。
工程措施:為保護表土資源,道路施工前剝離表土,剝離面積為0.61hm2,剝離厚度為0.2m,剝離量為0.12萬m3,臨時堆放在道路兩側。
臨時防護措施:為防止表土臨時堆放期間產生水土流失,對其采用彩條布覆蓋、坡腳編織袋土埂攔擋的臨時防護,工程量為覆蓋彩條布3446m2,草袋土埂381m3。施工時在道路兩側修筑排水溝,排除路面積水和坡面匯水,排水邊溝長共計1070m,采用梯形斷面土溝,斷面尺寸為溝底寬0.5m,溝深0.5m,溝道坡比1:1,工程量為535m3。
利用RNA-seq分析誘導性系統抗性(ISR)產生時匍匐翦股穎轉錄因子的表達變化 史 毅,牛奎舉,馬暉玲Ⅰ(1)
植物措施:施工結束后在道路兩側種植兩行行道樹,選用小葉楊和落葉松,株行距為2.0m×2.0m。
工程管理區位于壩后左岸1.4km,占地面積0.35hm2,施工以辦公樓、職工宿舍、各種文化福利用房以及道路和庭院建設為主。
工程措施:施工前為減少表層腐殖土的流失,在建筑施工區內將表土進行剝離,剝離面積為0.35hm2,剝離厚度為0.2m,剝離量為700m3,集中堆置于管理區的綠化區域內,作為綠化區域的種植土。
臨時防護措施:表土臨時堆土區設計堆高為2m,堆置邊坡為1:2,堆置面積為0.06hm2。為防止松散表土受降雨的侵蝕,在表土表面鋪設彩條布,并于坡腳處利用開挖表土填充的編織袋土埂進行壓蓋彩條布,待施工結束后,結合場地平整拆除臨時鋪蓋,并回填表層土,可用于管理單位的園林綠化用土。
根據現場查勘情況,施工期管理區內需設必要的排水措施,疏導區內降水及周邊匯水,在管理區周邊設土排水溝,排水至下游河道。設計排水溝長1000m,斷面尺寸為溝底寬0.5m,溝深0.5m,溝道坡比1:1,工程量為500m3,施工結束后主體工程整地時將排水溝推平。
植物措施:施工結束后,在管理站周邊圍墻內側栽植單行防護林,樹種選用青楊、小黑楊等,株距2m;在站內道路兩側布置單行行道樹,樹種選用垂柳,株距2m;在建筑物空地鋪草皮進行綠化,草皮選用早熟禾、黑麥草等。
該工程設置1處粘土料場和1處風化料場。
工程措施:施工期主體對取料時清理無用層,粘土料場為1.87萬m3,風化料場為4.50萬m3。無用層集中堆放在料場占地范圍,施工結束,主體工程將無用層全部回運抵壩后管理范圍平攤,用于植被恢復。無用層剝離與回填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納入水保防治措施體系。
臨時防護措施:對于兩處料場的無用層堆土場外表面采取彩條布覆蓋、坡腳編織袋土埂攔擋的臨時防護。同時在料場上坡處布設截留溝,用于攔截料場上游坡水,設計截留溝長400m,斷面尺寸為溝底寬0.5m,溝深0.5m,溝道坡比1:1,工程量為200m3,取料結束后,截流溝推平,將鋪設的彩條布及壓蓋土埂拆除,取料后運抵壩后管理范圍。
本工程布置多處施工道路,長度8.5km。
臨時防護措施:由于施工道路多處于坡腳處,為避免上坡處的地表徑流對施工道路產生一定的威脅,在施工道路靠近山坡處布設截排水溝,以攔截、排導坡面徑流,避免對施工道路造成侵蝕,并將攔截的徑流疏導至附近的河道內。截排水溝采用梯形斷面,底寬0.5m,深0.5m,邊坡坡比1∶1,水邊溝長共計8km,工程量為4000m3。在施工結束后,主體工程平整場地時推平排水溝。
植物措施:施工結束后,施工道路成為裸露荒地,采取喬、草結合方式種植植被,喬木選用小葉楊、黑楊等,株行距2.0m×2.0m;草籽選用草木犀、黑麥草等,撒播密度80kg/hm2。工程量2.20hm2,需草籽176kg。
施工生產生活區占地2.89hm2,全部為新增占地,主要包括施工工廠、施工倉庫、辦公和生活福利用房等。
臨時防護措施:施工期間建筑材料要整齊堆放,在各施工生產區、生活區上游布設臨時截水溝,攔截區域上游匯水,設計截留溝長600m,斷面尺寸為溝底寬0.5m,溝深0.5m,溝道坡比1∶1,工程量為300m3,施工期由于臨時建筑物的遮蔽,水土流失輕微。
植物措施:施工結束后,臨時建筑物被拆除,形成大面積的裸露地面,易產生水土流失,恢復植被。0.40hm2位于管理范圍,施工后的植被恢復在管理范圍里一并計列,不重復計算。對于2.49hm2新增占地采取喬、草結合方式種植植被,喬木選用小葉楊、黑楊等,株行距2.0m×2.0m;草籽選用草木犀、黑麥草等,撒播密度80kg/hm2。工程量2.49hm2,需草籽199kg。
結合該工程水土流失特點,采取工植物措施與臨時防護措施相結合的防治措施,對項目區原有的水土流失和工程新增的水土流失進行科學地防治,改善項目區及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工程的建設有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水土保持專業而言,通河二甲溝水庫工程的建設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