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劉和軍
近些年,隨著我國網絡信息化的不斷普及,大學生日常生活中電子產品的使用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雖然給大學生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體質的健康。當下大學生體質健康呈現下降趨勢,其原因除了網絡信息化的不斷普及外,還與體育教育過于傳統、校園體育文化、體育設施設備不健全等原因有關。對于大學生,體育運動不僅能促進其身體發育,塑造完美的體格,還可促進其心理健康,培養其頑強拼搏、勇于挑戰、積極創新的精神。要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首要條件即為具有健康的體質。所以,面對新時期下社會人才需求,大學生要注重提升自我體質健康[1]。
2.1.1 大學生健康意識比較薄弱
當前,我國大學生的體育價值觀還有待加強,健康意識還比較薄弱。大學生的健康意識與學生的體質是相互影響的。體質比較好的學生通常都是喜歡參加體育活動,有著濃厚的體育興趣,保持著較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在大學體育中,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的體育鍛煉,健康意識直接影響著鍛煉者的體育行為和效果。
2.1.2 大學體育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策略
面對大學生體質健康下滑的趨勢,各高校雖然出臺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但見效甚微。有些院校規定體質健康與體育課掛鉤,計入體育成績之中;有些單獨劃分,但規定相應的鍛煉標準和要求等。看似比較嚴謹合理,但在執行時往往疲于應付,收效不大。從本質上講,體育是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2.1 加強教育與引導,提升大學生的體育素養,養成健康行為方式
首先需對大學生加強體育教育與引導,如通過體育課程教育、競賽、團體活動等,間接向大學生傳授體育文化與精神,同時,還可利用ppt、視頻、音頻等新型媒體傳播平臺,傳播體育歷史文化,體育精神等內容,潛移默化地加強對大學生的體育教育與引導,提升大學生體育素養。此外,還可根據高校實際情況,規劃以及實施大學生體質健康促進計劃,規范與教授大學生相應健身技能或方式,促使大學生養成健康行為方式,從根本上開發高校體育教學價值,充分發揮體育教育作用,調動大學生體育積極性,全面了解體育文化,全身心投入體育運動,從而降低大學生體質下降問題,從源頭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
2.2.2 學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日常生活和體育工作的管理
目前,大學生日常生活和體育工作缺乏有效管理,有必要對大學生的作息制度和體育鍛煉進行監測。第一,為督促大學生早睡,學校應控制學生用電和用網時間,晚上11 點宿舍準時斷網斷電。另外,可以鼓勵學生做仰臥起坐、俯臥撐等簡單的運動,減少其玩手機和上網的時間。同時,采取激勵措施鼓勵學生早起,如組織學生進行晨跑鍛煉,各學院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每周晨跑計劃,這既能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耐力,又能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同時也提高了學習效率。大學生應結合自身情況,養成規律的學習、飲食、鍛煉和作息習慣,每天早睡早起,加上適當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進一步提高身體素質,確保身體健康。
2.2.3 通過校際和校內間的體育活動提升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
體育競賽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可以提升其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和激情,更好地推動體育賽事的發展,為其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提供條件[2]。目前,高校里存在很多體育社團,如不同項目社團之間和不同學校社團之間的切磋交流很多。在各種校際比賽中,參賽者大都是具有較高運動水平的大學生,他們在所有大學生中所占比例很低。高校可以多舉辦一些年級、班級和宿舍之間的小團體比賽,以增加大多數學生參加體育比賽的機會。同時,將大學生體質的評測內容納入其中。最后,高校也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自行設計一些體育方案和獎勵措施,以提高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加大大學生體育活動的參與度,逐步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
新時期下,面對逐年下降的大學生體質,高校需根據實際情況,改善體育設施設備,提升大學生體育意識,依據體質健康現狀與問題,采取相應提升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措施,為新時期社會發展培養高標準、高質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