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朝明 謝麗斯
摘要:瓊劇在悠久的歷史長河里,有近300多年的發展歷史。瓊劇承載了海南豐富獨特的文化內涵,也是海南省地方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本文主要圍繞瓊劇唱腔的分類和瓊劇唱腔的藝術特點進行分析,瓊劇唱腔主要分為中板、苦嘆、專腔雜調和曲牌四類;對瓊劇唱腔的藝術特點分析主要是圍繞瓊劇(海南話)的語音、聲調及唱腔旋律展開的。
關鍵詞:瓊劇? 唱腔分類? 唱腔特點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3-0063-04
一、瓊劇的源流
(一)瓊劇的起源
1.瓊劇源于宗教
據記載,傳統戲曲的孕育大多源于巫術與宗教。海南島四面環海,經常遭受到自然災害,因此人們便開始信奉“神靈”,后來出現大量的巫術與祭祀儀式,宗教是由巫術演化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如有重要的節日,海南人便會隆重舉行祭奠活動,用來祈福、感恩神明。人們將這類祭奠活動稱為“做齋”。一些伴奏音樂與祭奠舞蹈被稱為“齋樂”和“齋舞”,至今對瓊劇仍有默化潛移的影響,在海口、瓊海一帶,將瓊劇稱為“齋戲”。
2.瓊劇源于本土文化
有學者認為“中國的戲劇,發源于悠長的民間歌舞表演”。岑家梧在著作《海南漢人戲劇概論》中說道“瓊劇的發展源于吸收海南當地的民間歌曲,是海南省根生土長的文化藝術”。民間歌謠作為瓊劇的根基,若是沒有民間歌謠就不會孕育出瓊劇。
3.瓊劇吸收融合其它民間藝術
在《海南瓊劇史略》中刑紀元說道:瓊劇在形成初期,其“動作大多只是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態的一種模仿,比較簡單,經過長期的演變,逐漸融入了本土民歌小調、歌舞八音、木偶戲、道士班(宗教儀式音樂)等各種民間藝術,經過不斷融合與創新,逐漸形成規范。①由此可以看出本土民歌小調是瓊劇產生的主要基礎,這些表現了瓊劇的產生與各地民間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雖然諸多說法都有其自身的原因,但瓊劇的起源不能歸結于某種因素。海南人民將閩南戲、木偶戲和宗教等外來戲劇與海南民間歌舞、方言相結合,經過長久的演化與創造,才有了今天的瓊劇。
(二)瓊劇的發展歷程
1.元明清時期
元代初期,木偶戲傳至海南,是海南戲曲最初的藝術形式。在陳銘樞《海南島志》中載道:“戲劇之在海南,在元朝已有手托木頭班之演唱,來自潮州。海南之有戲劇,當即肇于此時”。
至明朝初期,雜劇由洪武傳至海南并盛行,但因是由軍人出演,也稱之為“軍戲”。除了雜劇外,潮州戲、閩南戲等外來戲種也一并傳至海南。清朝時期,土戲出現,迅速在海南各地普及。在《海南島志》中有說道:“清康、乾間,土劇班風靡全島,婦孺老小幾無不識唱土劇”。可以說當時的土戲極其興盛。可見,瓊劇初期在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大量外來戲曲藝術,與海南本土民間歌舞及方言不斷融合改造并逐步走向成熟。
2.民國至今
民國時期,藝術家們將瓊劇進行改革創新,把以往封建社會時期過時的劇本,換成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反封建統治為題材的劇本內容,如《愛國學生郭欽光》》等劇目。另外還編創了崇尚自由的男女愛情劇目,如《戀愛自由》等。改良后的戲曲曲目受到了觀眾人民的熱愛。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提出的“雙百方針”政策指導下,瓊劇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文革期間,瓊劇遭遇了空前未有的禍難,瓊劇團大多強制遣散、瓊劇演員們被迫轉行,瓊劇的發展迅速進入低谷時期。改革開放以后,消失已久的歷史題材重新搬回舞臺,瓊劇團也開始編排經典曲目,如《斷魂蘭橋》等。此外,各個瓊劇團開始在東南亞各國進行巡演,深受海外觀眾喜愛并掀起一番熱潮。
二、瓊劇唱腔的分類
(一)中板
中板是瓊劇關鍵的一個唱腔結構,演唱形態接近口語,中板的演唱分量在每出戲中占70%左右。②其特點是可以七字成句,偶爾在七字前可加一至三個字,唱法矯健多變,不但可以抒懷演唱還可以用來敘事,如選自瓊劇《紅葉題詩》唱段“文哥哥,錦繡才華志昂揚,風流瀟灑又端莊”③就采取了中板唱腔來體現。
中板的板式特征為一板一眼(即四二拍),由于四二拍的韻律性強,更能生動地刻畫出戲中人物的性格情感特點。中板進一步可分為正線、反線、外線、內線中板及疊板等類型。
正線中板是各種中板的根基,各種中板都是由正線中板演變而來。正線的曲調柔和且抒情,在劇中表現人物活潑風趣的情緒,可以更好地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反線的速度節奏較為緩慢,在劇中表現人物憂郁哀、悲情懷傷;正反兩板體現了一喜一憂的風格特點,演員可以根據戲中人物情感的需要靈活運用、充分表達出人物的情感特點。外線的曲調跌宕起伏,音域較為闊廣,唱法靈活多變、可柔可剛,速度快時能夠表達熱情奔放、豪邁壯闊的情感變現;內線是特殊的小三度構成,小三度的使用使音樂充滿幽暗的色彩情緒,常用于表現暗淡、悲傷的思想感情;外線內線兩板表現了一明一暗的反差效果,在唱腔風格上突出對比,讓演員的聲音更具有獨特性。疊板是由中板發展而來,是較為古老的唱腔結構,其特點八字成句,有時可在前句加四至八字,疊板唱腔音域較為寬廣,音程跳動跌宕起伏,具有很強的敘述性,因而一些緊張激烈的敘述局面都可以使用疊板來體現。疊板和中板一樣,也分了正線、反線、外線、內線等,經常結合在一起使用。
(二)苦嘆
苦嘆的唱腔主要是用來表現戲劇中人物悲傷哀痛的情緒,伴奏樂器以嗩吶為主,融入人的嘆息抽泣聲,營造悲痛哀思的氣氛,增強感染力。苦嘆通常采取七字成句,偶爾在句前加三字。如選自瓊劇《張文秀》唱段“姐妹呀! 姐妹是同根相連,骨肉相殘心何忍。張郎啊”就采取了苦嘆類唱腔來表現。苦嘆的唱腔結構進一步可分為苦板、哭板、嘆板等唱腔類型。
苦板的節奏自由靈活,曲調低回婉轉、起伏較大。苦板通常單獨使用;哭板的曲調高亢激昂,主要用來表現戲曲人物悲傷痛訴生離死別的情境;哭板細分有大、小鑼哭板,在引子和一些小分別的地方分別用大、小鑼配奏,如有突如其來的兇信或人物十分悲痛哀傷時,便用大鑼來演奏。哭板早年稱“哭趴”。
(三)專腔雜調
專腔雜調是專門根據特定的人物、內容所擬訂,每一種唱腔都有專門的句法、拖腔及獨特的過門音樂。如在瓊劇《賣胭脂》唱段“你歲十八非孩兒,今已成人非昔比。為人須懂勤儉處世,刻苦度日辛勞操持”中就有其表現。專腔雜調的唱腔結構可以分為教子腔、古腔、高腔、爭辯腔等類型。
教子腔的曲調輕快,敘述性強,在戲曲中長輩訓斥或者教誨晚輩時可以使用;古腔通常七字成句,曲調婉轉細膩,有較強的旋律線條,在安靜的情境下可以抒發戲曲人物的內心情感;爭辯腔的曲調剛勁有力,對話下句字尾往往甩個小花腔。在人物辯論反駁、爭吵不休時用到;高腔的旋律線條流暢華麗,節奏活潑輕快,用于出游或玩耍的情節中,人物愉快興奮的情感表現;雜調主要是由民間藝人編創的較為口語化的民間歌謠、南無經、白板等。
(四)曲牌
瓊劇的曲牌唱腔歷史悠久,是初期的唱腔形式。曲牌唱腔是由弋陽腔演變而來,經過不斷改造,形成了瓊劇特有的曲牌體,其唱腔、曲調結構相對完整。曲牌的唱腔結構可以分為程途、哭流水、單滾尾等類型。
程途的音調飄揚輕快,節奏平緩柔和,戲曲中的拖腔和過門音樂較長,有很強的敘述性,用于人物游玩、觀景途中邊演邊唱等情節,這類唱腔更適用于戲曲人物抒發自己的內心情感,早期還有幫唱。程途還分為苦程途和急程途,苦程途相當于程途的首段,曲調凄楚悲涼,用來表現人物悲傷哀痛的情緒。急程途相當于程途的次段,節奏緊湊,用于人物急忙慌亂逃走途中邊演邊唱的情節表現;哭流水的特點是有曲無詞,演員通過哼唱伴奏曲調來表達劇中人物思念故人的悲傷之情。哭流水又分長流水與短流水,長流水用來表達人物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的悲傷嘆息之情。短流水用來表達人物遭到禍患的悲涼心思或老友久別重逢的驚喜交集之情;單滾尾又稱尾聲,是將近劇終時所用的唱腔形式,只有兩句上下歌七字的唱詞,可以通過輪唱或齊唱的形式演唱。
三、瓊劇唱腔的藝術特點
(一)海南話語音
海南話是海南省使用人口最多、也是最廣泛的語言,使用率不低于普通話,屬于漢藏語系漢語閩方言,主要在廣州、福建、臺灣等及東南亞一帶零星遍布,海南主要遍布在海口、文昌、瓊海萬寧一帶。不同地區,它的語音、聲調都有所不同。
以文昌話為例,雖然海南話是由聲母、韻母、聲調組成,與普通話的發音有著大同小異的區別。如聲母“g、l、m、n”,用華語拼音念作“哥、了、摸、呢”,海南話念作“哥、羅、看、挪”。如韻母“a、o、i、u”,用華語拼音念作“阿、哦、一、烏”,海南話念作“阿、喔、一、烏”,與華語拼音有些許雷同之處。不同之處,如聲母“d、t、z、s”,用漢語念作“的、特、茲、思”,海南話念作“莊、坨、只、私”,與華語存在些許差異。
海南話的前身是古閩南語,由于海南的特殊地理位置,海南話很少受到外界語言的影響,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元素。如:
海南話——普通話 海南話——普通話
目 —— 眼睛 須 —— 胡子
汝—— 你 毛 —— 頭發
面 —— 臉 喙—— 嘴巴
通過觀察還發現,海南話與廣州話有很多相似之處。如:
海南話——普通話 海南話——普通話
炮仗 —— 鞭炮 沖茶 —— 沏茶
腩—— 小肚 臘腸 —— 香腸
念書 —— 背誦 茶樓 ——茶館兒
瓊劇的唱腔韻律與海南語音有著密切聯系,也正是這門語言,讓瓊劇聽起來更有韻味。
(二)海南話的聲調
從腔調上看,漢語音調有四個,分別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而海南話的語音卻有八個,分別是“陰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如第一聲陰平(代音字:詩shī)、第二聲陰上(代音字:世shì)、第三聲陰去(代音字:視shì)、第四聲陰入(代音字:失shī)、第五聲陽平(代音字:時shí)、第六聲陽上(代音字:死sǐ)、第七聲陽去(代音字:是shì)、第八聲陽入(代音字:實shí)。
一種語言的產生與地方的歷史、民俗、文化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于普通話的推廣和普及,導致海南話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一旦海南話消亡,大部分的文化也隨之消失,其中包含了瓊劇。
(三)運用唱腔裝飾美化旋律
在瓊劇音樂中,主要運用單音腔(即一字一音)、雙音腔(即一字兩音)、三音腔(即一字三音)、多音腔(即一字多音)和裝飾音等來美化唱腔旋律,塑造音樂形象和音樂風格,有較強的感染力及表現力。可以按唱腔曲譜進行演唱,或根據自身演唱風格及聲音特點進行修飾。如瓊劇《張文秀》唱段,該唱段便是單音腔旋律,如果按照以上曲譜進行演唱,便顯得有些單調。這時演唱者就要根據歌詞的的語音聲調,并結合雙音腔、三音腔及裝飾音進行美化加工。以上唱段為例:
從旋律中可以看出單音腔變成了雙音腔旋律,如“原”“書”“冒”。從“原”字上看,由原來的“sol”一個音變成“sol la”兩個音,由一個八分音符變成兩個十六音符。而有些變成了多音腔,如“到”“理”“不”。以“到”為例,由原來的“re”一個音變成了“re·mi re|do er xi”六個音,由一個八分音符變成一個附點四分音符、兩個十六分音符和一個四分音符,這樣不僅美化了旋律更能讓人聽明白歌詞的準確意思。
四、結語
瓊劇作為海南本土的地方戲曲,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以下四點:一是從瓊劇發展起源及歷程上看,瓊劇在發展的過程中,吸取了海南民族文化藝術的精華。二是明代以后,經前人的不斷改革創新,逐漸成為海南人民喜聞樂見的戲曲形式。三是從類型上看,瓊劇唱腔豐富多樣,每一種類型的唱腔結構都有它自身獨特的韻味。四是海南話是了解瓊劇的重要窗口,普通話的推廣使得本土方言逐漸退出大眾視野,隨后引起一系列的連鎖效應,包括傳統戲曲、方言歌曲、表演藝人的減少。瓊劇的保護和傳承離不開年輕一代,在傳承的過程中要不忘初心,從小抓起,適應時代發展,也只有讓更多的人了解瓊劇,了解海南本民族獨特的戲曲文化,才能更好得保護和傳承瓊劇。
參考文獻:
[1]鄭虹.淺析瓊劇唱腔結構及其藝術特點[J].中國民族博覽,2019(06).
[2]鄧群堅.瓊劇唱腔設計(作曲)基礎和步驟闡要[J].藝術教育,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