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影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括了各民族流傳的舞蹈,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展現了各民族傳統文化和生活特點。基于此,本文簡要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非遺元素與群文舞蹈創作展開探討,并分析了非遺元素對群文舞蹈創作的影響,以期有助于我國群文舞蹈的發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關鍵詞:非遺元素? 群文舞蹈? 創作
中圖分類號:J7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3-0067-04
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逐漸開始重視精神文化生活,對此方面的需求和要求也越來越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包含了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歷史,而群文舞蹈的前提和觀賞者是群眾,因此非遺元素與群文舞蹈的融合,不僅能夠滿足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將非遺元素融入到群文舞蹈創作當中,能夠起到傳播和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的作用。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它不僅包括各種社會實踐、藝術表演、表現形式等,還包含了各種知識、技能及其相關的工藝品、工具、場所等。在我國,一些傳統美術、音樂、舞蹈、書法和各種曲藝、戲劇,以及傳統技藝和禮儀等民俗也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昆曲、古琴、端午節、篆刻、印刷、書法、針灸等都已經列入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了我國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傳統文化。
目前,隨著我國信息技術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失,我國非遺方面的文化傳承出現了巨大缺口。但是,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對于傳統文化也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逐漸受到更多的關注和保護。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了很多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質。其中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舞蹈的形式展示出來,例如,嶺南民間舞蹈、山西霸王鞭舞等,其中都承載著獨特的民間特色,民間舞蹈文化也是各個地區不同文化、特點的表達方式之一。相信將非遺元素融入到群文舞蹈創作中,會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更加廣闊的思路。
二、群文舞蹈創作與非遺元素
群文舞蹈雖然在創作目標方面與專業舞蹈有著共同之處,都是為了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并且服務對象都是人民群眾。但是,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差異,專業舞蹈的創作者具備較高的藝術素養和經驗,而且表演者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專業舞蹈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具有專業難度的技術性動作,除此之外,專業舞蹈在表演時舞美、燈光、服裝等各個方面都有專業人才支持,具有極強的專業性。與之不同的是,群文舞蹈的創作是以人民群眾為前提的,因此群文舞蹈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群眾性,群文舞蹈的開展除了向觀眾展示舞蹈藝術之外,還肩負著向普通群眾普及舞蹈文化的任務,提升人民群眾的舞蹈素養,因此群文舞蹈在性質和任務方面與專業舞蹈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而且群文舞蹈正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通過自愿的形式開展的舞蹈文化活動。因此,在進行群文舞蹈創作的過程中需要貼合實際,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不僅取材要來源于生活,表現方式也應以通俗易懂為主,并且還需要能夠體現出一定的藝術內容,不僅要使人民群眾易于、樂于接受群文舞蹈,還需要滿足群眾對于舞蹈藝術的需求。除此之外,由于群文舞蹈的表演者大多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舞蹈訓練,專業、形體等素質各有不同,所以,在進行舞蹈創編時也需要考慮到舞蹈演員的實際情況,如果過于追求藝術效果忽略實際情況而編排一些動作難度較高,演員們難以完成的舞蹈動作往往會適得其反。例如,群文舞蹈《擔鮮藕》,整個舞蹈中,并沒有編排難度技巧較高的舞蹈動作,但是通過擬人化的動作以及靈活、夸張的表現形式,仍然達到了良好的表演效果。群文舞蹈與專業舞蹈各有各的特點和任務,因此群文舞蹈在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堅持自己的特點、規律以及原則,將生活的內涵和意義傳達給觀眾,通過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滿足群眾的需求。
基于群文舞蹈的這種獨特性,給非遺元素的融入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以及創作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我國各個民族世世代代文化生活的積累和傳承,而群文舞蹈其主要創作靈感也主要來源于生活,二者在此方面有著高度一致性。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的消失,無論是手藝還是技藝能夠傳承和繼承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也正因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將非遺元素融入到群文舞蹈當中,不僅為群文舞蹈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靈感,還能夠起到傳承和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作用,使更多的人民群眾能夠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羅店彩燈,至今為止羅店彩燈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但如今這項傳統技術也已經日漸沒落了。其實在每年的春節、元宵節都是羅店彩燈活動的高潮時期,雖然羅店鎮政府會定期舉辦彩燈集會活動,但是目前羅店彩燈的傳承人已經屈指可數。朱玲寶先生已經七十五歲,但是作為羅店彩燈的傳承人,仍然每天制作彩燈,在2017年春節前夕,朱玲寶帶領著自己的學生扎出了上百只形態各異、豐富多彩的彩燈,在羅店民間燈會上展示出了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朱玲寶先生說,愿意和他一起扎彩燈的大多數還是退休的中老年人,他希望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真正的得到傳承,進入更多百姓的家中。對此,群文舞蹈的創作者就可以將“羅店彩燈”編入舞蹈當中,無論是借助“羅店彩燈”講述各種故事,或者是將其用作舞蹈的道具都是很好的融入這項非遺元素的方式。將非遺元素融入到群文舞蹈創作中,能夠為群文舞蹈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資源,而且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內涵豐富,有助于群文舞蹈長期可持續的發展下去,群文舞蹈也是向普通群眾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內涵的有效途徑和渠道。
三、非遺元素對群文舞蹈創作的影響體現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推動之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已經得以普及,人民群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以及了解得到了有效提升,非遺類項目熱度不斷攀升,人民群眾逐漸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以及傳承的重要性。非遺類的舞蹈由于其濃厚的民族特點以及地方特色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歡迎,其中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舞蹈,如龍舞、獅舞、水鼓舞、木鼓舞以及燈舞,還有一些融合了民俗文化、非遺元素的舞蹈。這些舞蹈與群文舞蹈有著共同的特點,不僅來源于生活,其主要觀眾也是人民群眾,因此在二者高度契合之下,很多群文舞蹈的創作者就將非遺元素運用到了群文舞蹈的創作當中。
(一)舞蹈藝術形態方面的體現
舞蹈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主要通過舞蹈演員有節奏的肢體動作來達到表演的目的。舞蹈起源于奴隸社會,在傳統社會中,舞蹈大多出現在儀式、慶典以及娛樂活動當中,那時的舞蹈還沒有專業的舞蹈演員,都是群眾自發的集體性的舞蹈,更多的體現是當地民俗風情,這與當今的群文舞蹈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因此,當將非遺元素融入到群文舞蹈當中時,就是重新將傳統民俗文化與群文舞蹈相結合的過程,這就需要群文舞蹈的創作者在進行創作的時候,不僅要回歸傳統文化,還需要保持群文舞蹈的觀賞性。
而舞蹈的觀賞性主要在于其表現形式。通常意義上的群文舞蹈,大多具有濃厚、質樸的鄉土氣息,例如《老火靚湯》《擔鮮藕》等,這些群文舞蹈能夠獲得全國人民廣泛歡迎的主要原因就是其濃厚的生活氣息,充分表現出了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將帶有當地特色的生活實況通過群文舞蹈真實的反映了出來,并且帶有一定的藝術觀賞價值。這是群文舞蹈本身獨特的個性以及藝術表現形式。將非遺元素融入到群文舞蹈當中時,就需要舞蹈創作者結合當地真實情況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進行創編,在創作過程中,仍舊需要遵循群文舞蹈的創作原則,其一,扎根生活,切實反映實際情況;其二,滿足人民群眾的舞蹈審美需求,通俗易懂。
例如,在群文舞蹈創編的過程中,融入當地傳統非遺民俗活動,如祭祀、慶典等,這一類傳統活動大多氛圍比較沉重,而群文舞蹈作為一種表演形式,不能夠單純的將各種慶典、儀式等原樣照搬到舞蹈當中,雖然能夠反映一定的真實情況,但是失去了觀賞性,仍然違背了群文舞蹈的原則,不僅不能夠滿足觀眾的舞蹈觀賞需求,也沒有起到良好的傳播非遺文化的作用。因此,群文舞蹈的創作者就需要在舞蹈作品中營造出慶典、儀式等活動的氛圍,并將其中的活動環節進行提煉和剝離,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等將整體串聯到一起,構建出一個完整的群文舞蹈表演,通過藝術手段以及舞蹈形式的靈活運用,將沉重的儀式變得具有一定觀賞價值,不僅滿足觀賞者的審美需求,還將非遺文化當中的精髓呈現了出來。
非遺元素的融入,改變了通常意義上群文舞蹈的藝術形態。傳統的群文舞蹈以群眾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境況或者當地現有的風俗特色等作為創編的素材,而非遺元素明顯拓寬了群文舞蹈的靈感來源范圍,除了現代當地生活真實狀態的反映,群文舞蹈也可以呈現出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和風俗習慣。群文舞蹈的創作者可以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其時代背景、故事來源等,在多種多樣舞蹈藝術形態的支持之下進行群文舞蹈創作,為廣大人民群眾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群文舞蹈表演的同時,還能夠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和推廣。
(二)作品內涵方面的體現
群文舞蹈作品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展現一些地方特色或者是風土人情等,更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能夠體現出我國豐富的民族文化,傳播優良的民族精神,這才是舞蹈作品真正的內涵以及創作的意義所在。非遺元素的融入也是如此,群文舞蹈在創作的過程中,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借助具有當地特色的非遺元素,可能是儀式、民俗甚至是手工藝品,通過這些元素的融入,有助于舞蹈作品內涵的進一步體現,通過當地非遺元素的融入,也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幫助其理解群文舞蹈作品的含義。
群文舞蹈作品的創作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環境因素,另一方面,就是時代精神。環境因素,就是指群文舞蹈所處的環境,不同地區人們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以及審美偏好,這也是影響當地舞蹈發展和變化的因素之一,因此,不同地區的群文舞蹈創作都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了解該區域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產過程,并將其轉化成為舞蹈的靈魂和內涵,貫穿整個群文舞蹈始終,使得群文舞蹈具備一定精神內核,而不是簡單的呈現當地人們的生活狀態,只有具備一定神韻和內涵的舞蹈才能夠獲得群眾的喜愛。在實際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不僅需要了解人們的生活環境、習慣等,還需要深入分析和體會這些因素對于人們產生的影響,以及在此影響之下,人們想要表達的情緒。
時代精神,是不同時代情況下,人們不同的思想特征以及價值觀念,是一種脫離個人意志的社會意識形態,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精神和文明。同一時代不同地區的人們有著不一樣的思想特點,不同時代的同一地區也有著不同的時代精神,因此,在群文舞蹈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需要根據創作素材分析當時情況下,該地區人們的時代精神有著怎樣的特點,只有充分了解當下的時代精神,明確整個社會的意志追求,才能夠更好地在群文舞蹈作品中展現出當時的社會形態和人文風貌,反映出當地真實的社會狀態,給觀眾呈現出真實、富有生命力的舞蹈作品,使人們的情感有所寄托。
我國作為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當中也包含著各種民俗特色。截至2018年12月,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項目已高達40項,位居世界第一。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當時不同的文化特質和思想內涵,也具備不同的時代精神。因此,將非遺元素融入到群文舞蹈創作當中,不僅能夠豐富舞蹈的內容,為舞蹈作品提供豐富的素材資源,更容易引起觀眾情感上的共鳴,而且,有助于群文舞蹈創作者充分了解當時人們的生活環境以及風俗習慣,能夠使得群文舞蹈呈現出其想要表達的精神內涵。
四、結語
綜上所述,群文舞蹈是在創作者在積累了生活經驗,以及對生活的觀察和分析之下獲得的創作素材,是一種反映當地特色、形態的舞蹈表演形式,而非遺元素的融入,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素材來源。非遺元素不僅完善了群文舞蹈的藝術形態,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群文舞蹈作品的內涵,有助于群文舞蹈更加長遠的發展,與此同時還促進了非遺文化的傳播,有助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靜.地方民俗文化背景下的群文舞蹈創作[J].藝海,2020(02):39-40.
[2]王冠.淺析群文舞蹈創作[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18):78-79.
[3]戴沉沉.提高群文舞蹈創作審美高度的對策研究[J].大眾文藝,2019(11):7-8.
[4]顏焱.論當代視野下群文舞蹈的編創源泉[J].戲劇之家,2018(30):92-93.
[5]林夢娜.淺析提高群文舞蹈創作審美高度的對策[J].戲劇之家,2018(2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