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歐陽吟子 劉志勇 段曼 李歡


“三無”小區數量大、物業服務跟不上、私搭濫建亂占、環境臟亂差、業委會難成立、基層自治乏力……
2019年,黃岡全市城鎮化率達48.02%,但由于歷史沉積、管理乏力和投入不足等諸多因素,這些影響千家萬戶生活質量的“小區雜癥”,如潛藏于“城市肌膚”中的芒刺。
芒刺不除,城市隱痛猶在,社會隱患頻顯。尤其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痛感愈加明顯和強烈。但如何“拔刺”?不能盲目搞“一刀切”,更不可急攻猛藥。
痛定思痛,認真研判后,黃岡市委下定決心,總結疫情防控經驗教訓,用黨建“繡花針”,剔除“城市肌膚”之刺。
一場以黨建引領小區治理的“攻堅戰”,在黃岡市全面打響。
第一章:錨定主戰略
高位部署推進小區治理攻堅戰
所謂“攻堅”,無異于對戰博弈。不僅要確立作戰方略,還須穩固己方陣地,健全作戰體系,配強指戰人員,進而從思想上、組織上、行動上形成統一,凝聚最強戰力。
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攻堅,亦是如此。
書記領銜,四級聯動
“以黨組織建設為統領,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構建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的小區治理格局。”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岡市委書記劉雪榮明確攻堅方略,領銜推進,組織專題調研,開展專題部署——黃岡市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攻堅“作戰圖”“遠景書”逐步明晰:
——探索人文化、智能化服務模式,建立法治化、精細化的治理體系,把小區打造成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抓實小區治理這個最基礎的工作,通過一個個小區的改造提升,逐步達到優化城市治理、提升城市品位的目標。
——對小區存在的問題做一次系統的“整容大手術”,將疫情期間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常態化、長效化。
綱舉目張,蹄疾步穩。2020年5月,黃岡在全省市州率先出臺《關于加強城鄉居民小區黨組織建設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效能的意見》,成立市區小區治理協調委員會,組建工作專班,隨后印發《黃岡市區小區治理問題任務清單》,鎖定小區治理體系等6個方面21個具體問題……
實行掛圖作戰、銷號管理的同時,黃岡全市建立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市縣街區四級聯動的工作機制,實現上下聯動,整體推進。
直面問題,劍指“頑疾”
“要打通痛點、堵點、盲點,補齊短板。”決定小區治理成敗的關鍵,正如劉雪榮所強調的:著力解決小區治理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那么,矛盾和問題到底有哪些?如何破題?
治理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不完善、環境衛生臟亂差、公共服務不配套、執法監管不到位、權益保障不充分,針對經過深度調研剖析得出的這6大方面的問題,黃岡市委果斷亮劍,提出應對之舉:
——構建黨組織領導下充分發揮業委會自治作用、物業企業服務作用和居民主體作用的小區治理體系。
——實施“市區老舊小區改造五年行動計劃”,力爭2025年全面完成691個老舊小區改造。
——把小區居民文明衛生習慣養成教育作為重要任務,加大小區環衛保潔投入,推動職能部門及時執法。
——推進文化詩詞、電影戲曲、全民閱讀、科普教育、家庭醫生進小區,每500戶住戶至少配備一名專職網格員。
——推進行業監管進小區,加快市區不動產遺留問題登記處理;做實市區物業管理協會,實行黑名單制度;建立“小區吹哨、部門報到”綜合執法機制。
——聚焦居民和物業間“權利失衡”問題,居民與居民間“糾紛失管”問題,完善對話協商機制、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小區事務公開機制。
瞄準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問題為導向,黃岡各地統一戰略思想,緊鑼密鼓部署開展工作。
筑牢陣地,織密體系
“黨建引領小區治理,關鍵在黨建,核心在引領。”黃岡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組織部部長趙斌表示,抓黨建引領,首要是把小區黨組織全面建起來。
過去,基層治理的重心在社區。把黨組織建在小區,是疫情防控中形成的經驗。黃岡市委在推廣經驗基礎上,集中3個月時間,推動小區黨組織全覆蓋。
優化小區布局,是一項基礎性工作,尤其對街區、城中村塆組片區而言,過去沒有“小區”的地域概念。因此,黃岡市委明確“地域相鄰、便于管理、規模適中”原則,300-500戶或1000人左右標準;各地通過合理劃分小區,推動基層黨建、綜合治理、文明創建、社會保障“多網合一”。
健全以黨組織為核心的組織體系,是攻堅決勝的戰略基礎。黃岡市委統一將疫情期間組建的小區臨時黨組織,轉化為功能型黨組織,把黨小組建在樓棟、把黨員中心戶亮在單元,由此健全“社區黨組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組織架構。
選優配強小區黨組織帶頭人,一大批攻堅“指戰員”在小區集結。各地把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黨員負責人和各類社會組織、志愿服務團隊的優秀黨員代表,推選進小區黨組織班子。與此同時,鼓勵和引導黨員干部擔任居住地小區黨組織書記,建立小區黨組織書記定期培訓制度,提升帶頭人隊伍素質。
“通過織密建強城鄉基層組織體系,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力,有效防范化解各種風險隱患,借‘疫情大考推動基層‘大治。”在黃岡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雷興威看來,黨建引領小區治理,不僅是疫情防控中的應急之舉,更是事關基層基礎的謀遠之策。
把小區黨組織全面建起來,讓黨員干部常態化沉下去,把黨組織引領作用發揮出來……這是戰前動員,更是組織征召,戰略部署。
沖鋒號起,戰鼓聲聲。在市委統一領導下,各級組織部門動真情、謀長遠、解難題,全市黨員干部擔使命、沉一線、做實功。經過努力實踐,黃岡市3076個居民小區(片區)重新整合為2230個小區(網格、片區、街區),100%組建了小區功能型黨組織,1.6萬名下沉黨員兼任樓棟長、黨小組長。
第二章:挺起主心骨
構建小區“四位一體”治理體系
如果說組織體系是小區治理攻堅之基,治理體系就是攻堅決勝之器。
以黨組織為引領,建立“小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小區業主”的“四位一體”治理體系,曾經“看得見的管不著,管得著的看不見”的小區治理難題,逐漸開始破題消解。
小區要變好,支部很重要
“用‘翻天覆地這個詞,都不夠形容我們小區的變化。”11月19日,71歲的老黨員吳國平向記者分享著自豪與喜悅。
這個路面刷黑、墻面整潔、綠化美觀,還裝有健身器材的地方,曾是武穴市“環境最差”的小區之一。
多年來,吳國平一直想帶領大家做些改變,但響應者寥寥。2020年5月,小區黨支部成立,吳國平被推選為支部書記。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小區改造。
有了黨組織“撐腰”,以黨組織書記的身份出面協調小區改造施工中的難事,這一次吳國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名正言順,理直氣壯。
拆違建、拆太陽能熱水器、封減小區出口……吳國平和支部黨員們上門做工作,帶頭作表率。小區老黨員黃和平,無償拿出自家車庫,用作小區黨支部的活動場所。
隨著小區改造成效的顯現,吳國平發現,支部的威信在提升,說話有人聽,做事有人跟了。
在武穴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光華看來,通過開展小區改造,引導居民積極參與,把小區打造成居民依戀的精神家園,正是小區治理的應有之義。
成立業委會,破解“死循環”
11月16日,是麻城市鼓樓街道第四網格格林國際城“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這天,全新改造的水管管網正式啟用試水,大家馬上就要告別“吃銹水”的日子了。
2014年小區交付后,因開發商使用的水管材質不過關,引發飲用水質問題。長期以來,這件事成了“死循環”——要改善水質,必須更換水管;要更換水管,必須經業委會同意,使用房屋維修基金。然而沒人牽頭,業委會根本成立不起來。
2020年4月,格林國際城小區綜合黨支部成立,謝炳銘任支部書記。他帶領支部黨員挨家挨戶做工作,終于在5月份組織成立了業委會。
在小區黨支部的協調下,業委會、物業、開發商、自來水廠等多方舉行座談,商討解決辦法。不到1個月時間,項目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成。
“業委會最貼近小區業主,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積極發揮自治作用,解決小區治理中的難題時,便有了有力的實施主體。”麻城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葉旭說。
黨組織搭臺,物業服務優
“做好小區居民服務,是物業安身立命的本錢。”浠水縣上海花園小區物業法人代表孫俊剛說,“只有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物業才能提供更多延伸服務,把服務做得更全面。”
年初以來,結合“家門口服務”功能型黨支部建設契機,浠水縣探索形成了小區黨支部與物業公司陣地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服務共擔模式。
2020年6月,上海花園小區成立小區黨支部。因疫情期間表現突出,孫俊剛當選為黨支部書記。身兼兩職的他,正著力把小區黨支部和物業公司的服務范圍統籌起來,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在持續深入推進黨領導下的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三方聯動”機制方面,黃岡市進行了積極探索。
黃州區出面引進物業行業龍頭企業——成都金房物業公司,目前已與30多個小區簽約。麻城市優先選聘黨組織健全、管理規范、信用評級高的物業企業進入小區,探索建立物業公司與小區黨支部、業委會之間的正向協調機制。
小區是我家,治理靠大家
為激發居民主體作用,黃岡市提出引導居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營造向上向善、互幫互助的濃厚氛圍。
黃州區創新“黃州好鄰居”工作法,“通過讓居民跟好鄰居做好朋友,找回傳統文化里的鄰里之情,讓居民關系更為和諧。”黃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雷洪說。
這一理念,在江岸名都小區得到充分體現。小區幾乎每周都有活動,鄰里關系十分融洽。
小區居民沈曉琳和蔣燕上班時間完全錯開,成為好鄰居后,她們互留對方家門鑰匙,約定幫助喂養寵物。下沉黨員鄧曉云利用專業優勢,每周二免費為居民提供心理咨詢。小區還設立了“好人榜”,定期發布好人好事。
而在武穴御江半島小區,據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陳成介紹,盡管作為新小區目前只入住200多戶,但人氣相當旺。
在社區引導、開發商支持、物業服務下,小區建成了條件優越的小區黨組織活動場所,并且集成了健身房、國學講堂、理療按摩中心等于一體的公益活動場所,在此基礎上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遠近的舞蹈隊、曲藝隊等慕名而來,有力提升了小區文化文藝氛圍。
第三章:聚焦主攻點
著力補足小區治理短板
從社區到小區,從“最后一公里”向“最后一百米”,面臨的訴求更多樣、情況更復雜,對工作的要求也更細致。
黃岡市委突出主攻點,集中攻堅,著力推動政策、項目、資金向下聚攏,推動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常態化,推進綜合執法進小區,集中破解小區“老大難”的問題,讓群眾感受到變化、看得見實效。
硬件大提升,舊貌煥新顏
“青磚湖公園小區,將告別年年雨季被淹的歷史了。”在黃州區青磚湖公園小區正在裝修的小區黨支部活動室里,社區黨組織書記舒文江告訴記者。
據黃州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王健介紹,青磚湖公園小區緊鄰青磚湖,地勢較低,多年來,一到雨季,小區居民們便飽受水淹之苦。借著老舊小區改造的契機,加上綜合黨支部成立,小區有資金,也有人來牽頭干事了。
記者看到,小區臨湖一側,不僅修了防水墻,還高標準建了兩個集水池。舒文江欣慰地說:“相信明年夏天可以經受檢驗,小區再也不怕水淹了。”
健全完善小區基礎設施,是黃岡市委下決心補足的短板。為此,黃岡啟動市區老舊小區改造5年行動計劃,通過政府主導、居民主體、屬地管理、先急后緩,力爭到2025年全面完成市區老舊小區改造。
在推進中,黃岡市重點實施水、電、路、氣、地下管網等民生項目的建設改造,規劃實施小區房屋安全、公共區域修繕和立面整治,配套居民休閑廣場、停車位、消防通道、體育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務設施。
黨員沉下去,干群親起來
“平戰結合、常態長效,黨員干部要主動及時向居住地小區黨組織報到,接受小區黨組織統一調配和管理”——這是黃岡市委對黨員干部的要求。
“盼了15年的證,終于拿到手了!”11月17日,紅安縣城關鎮南門崗社區光明小區居民周建文激動地告訴記者。
南門崗社區教場崗南網格光明小區建于2004年,由于房產開發公司和銀行之間的經濟糾紛,十幾年來,小區居民的不動產證一直辦不下來。
3月27日,教場崗南網格黨支部成立。了解情況后,黨支部決定,必須將這塊“硬骨頭”啃下來。
在支部書記鄢艷兵的帶領下,光明小區組建工作專班。連續2個多月奔波于開發公司和銀行之間,反復溝通協調。“經多方努力,銀行最終同意將開發公司抵押的土地總證暫時拿出來,供小區居民辦證。”光明小區二棟樓棟長、黨員戴業華說。
“以前有事找縣長,現在找樓棟黨小組長;以前找縣委書記,現在找小區書記。”老百姓有訴求,身邊就能找到人反映,一些居民家門口的矛盾不出小區就能解決。小區黨支部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提交至社區黨委;社區黨委還解決不了的,社區“大黨委”負責兜底——三重保障將絕大部分矛盾化解在社區,實現“小事不出樓棟、小區,大事不出社區”。
執法進小區,服務“零距離”
小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基本單元、最末梢神經。隨著城市住宅小區規模和數量的急劇增加,其在治理中暴露出的利益盤根錯節,多頭管理、“九龍治水”現象日益凸顯。
如何破題?黃岡市委推動整合公安、司法、城管等執法力量,依法組建街道(鄉鎮)綜合執法隊伍,在小區內建立信息公示牌、設立執法熱線,實現“小區吹哨、部門報到”。
“倡議市民朋友規范使用‘綜合執法通應用,對小區違法行為及時進行反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11月19日,在麻城市綜合執法進小區現場推進會上,麻城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宣讀了《關于推廣“綜合執法通”應用平臺的倡議書》。
“‘綜合執法通應用首批上線了9個服務事項,涉及公安局、城市管理執法局等4個單位。”麻城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李阜喬介紹,“居民只需動動手指,就能將身邊的違法行為上報給對應的執法部門。”
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社區(小區)黨建、政務、服務“多務合一”“一網通辦”的不只有麻城。
浠水縣委組織部部務委員洪翔介紹說在全市率先開發上線“家門口服務”APP,群眾有需求可以在APP里實時“點單”,小區黨支部接單后,根據在崗黨員實際進行“派單”,由“接單”黨員前去解決,實現了“群眾點單、支部派單、黨員接單”的“家門口服務”模式。
在紅安縣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工會主席張朝紅告訴記者,將各類服務和黨員下沉社區結合起來,推出“小區微服務”網絡平臺,賦予平臺工作紀實、活動發起、評價反饋、計時提醒等功能,讓每名下沉社區的黨員干部干有記錄、做有計時、干有評價。
第四章:唱響主旋律
讓居民持續獲得“穩穩的幸福”
新時代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既要立足當前,解決居民反映強烈、“火燒眉毛”的具體問題,更要著眼長遠,建立長效機制,讓居民持續獲得“穩穩的幸福”。
事實證明,黃岡在以黨建引領小區治理攻堅戰中,取得了一系列立足當前、利于長遠的戰果。
數據為證,基層黨建進一步鞏固
黃岡市小區治理獲得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數字最有說服力:
——組建社區“大黨委”171個、小區功能型綜合黨組織3076個、樓棟黨小組1.6萬多個,選任“兩長四員”10萬余人,實現黨組織應建盡建、全面覆蓋。
——1267個小區解決了開發商配套小區辦公和服務用房欠賬問題,建立起小區黨群服務站,議事有場所。
——新組建、調整業主委員會1603個,業委會組建率從疫情前的23.8%提高至71.9%;80%以上的業委會成員中黨員比例過半,3500多名在職黨員進入小區業委會。
——1863個小區擁有物業服務企業。依托市縣住建部門成立11個物業服務行業黨委,在272家具備條件的物業服務企業中建立黨組織。
——成立治安巡邏、文化體育、環境保護等各類小區志愿服務小分隊超過3000個,推動14.8萬在職黨員下沉小區。
——2020年開工改造小區153個,分10大片區和66個小區進行,預計投入資金2億元,改造戶數13000余戶,改造面積110萬平方米,受益群眾近20萬人。
數據的背后,是面貌大改變、硬件大提升、基礎更牢固,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更強,步步靠近“把小區打造成市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桃花源”愿景。
規范示范,工作探索進一步推進
“這幾天,市里通過了4份關于小區治理的文件。”11月19日,在黃州區翡翠一品小區,小區黨支部書記段焱山告訴記者,他以本小區為樣本,經過深入調研和實踐總結,牽頭起草了多個文件。
這些文件包括《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管理辦法》《物業服務管理辦法》《小區車庫車位規劃建議和使用管理指導意見》《小區微信群管理辦法》等等。
作為目前黃岡市區規模最大的新建小區,翡翠一品小區黨支部著力創新模式,志在打造治理樣板,為全市層面提供借鑒。
早在疫情期間,小區黨支部先后組織20多次專題協商、座談,協調推進小區物業費清繳、車庫車位治理、小區違建整治及小區微信群管理等難點問題。
這一系列規范化的小區工作理念和辦法,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得到進一步延續和深化。
與此同時,全市各地加強探索,制定小區業委會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了聯系業主、公共議事、信息公開、矛盾化解等制度機制,統籌小區公共資源的管理、使用和經營,協調、維護業主權益。
而在破解服務瓶頸上,黃岡制定了小區物業服務管理辦法、完善等級標準,建立健全物業服務企業“黑名單”制度,全面加強紅色物業管理。通過規范提升一批、招聘選聘一批、聯片接管一批、公益自助一批,逐步提升物業服務覆蓋。
有了舞臺,黨員活力進一步激發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句話在小區治理中得到很好體現。
參與小區治理的黨員,既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記者感受到,擁有幸福感、獲得感的不僅是普通群眾,還有身在其中的黨員干部。
在紅安銅鑼灣小區,老黨員劉漢輝放棄退休返聘的工作機會和經濟待遇,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和退休黨員黃學勤“搭班子”,組建業委會,引進新物業企業,并牽頭為200多戶居民辦下了不動產證。這個紅安最大的“萬人小區”,從矛盾頻發的上訪高發地,變成了安定和諧的模范小區,寫下了從亂到治的佳話。
“有正能量的事,我都愿意干。”在浠水上海花園小區,退休黨員錢旭東第一個到社區報到,并擔任樓棟長。作為醫院退休返聘專家,每天上午到醫院坐診,下午回到小區“找事做”。在他的帶動下,一批黨員群眾踴躍加入志愿服務和小區自治的隊伍中來。
小區治理主戰場上,劉漢輝、黃學勤、錢旭東們,活躍在為民服務、政策宣講、矛盾調解第一線,奉獻著黨員的擔當與熱度。
正如那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片有著光榮傳統的紅土地上,一幅勠力同心,攻堅克難,共建溫馨家園的動人圖景,仍在時刻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