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曲
2000多個日日夜夜,他一心撲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在竹壩村廣袤的土地上灑下了辛勤耕耘的汗水,寫下了干群同心奮斗的故事,也結出了脫貧致富的碩果。他就是來鳳縣機構編制委員會干部張友江。
2015年6月,39歲的張友江被派駐到來鳳縣翔鳳鎮竹壩村擔任第一書記。為盡快打開局面,他每天風里來、雨里去,走村入戶與群眾拉家常、話農事。不到一個月,就掌握了全村320戶、1283人的基本情況。
80余歲的特困戶譚賢發一人獨居,該戶實施危房改造時,張友江幾乎天天登門查看施工進度。他常常親自上陣,幫忙抬水泥、遞磚塊,到200米外的水井挑水和水泥。“我有空就來打打小工,工人們就能多做點工時,能為老人節省一點工錢是一點”,張友江說道。在張友江的帶動下,村“兩委”成員也主動加入到他“打小工”的隊伍里。
2018年底,生豬養殖大戶張孝均想擴大養殖規模,因缺乏有效擔保而無法辦理貸款。張友江知曉后,積極協調縣扶貧辦和郵儲銀行,利用金融扶貧政策和個人擔保,成功協助其貸款20萬元,張孝均拿著這筆錢如愿擴大了800平方的豬圈。
一直以來,無資金、無資源、無資產都是竹壩村集體經濟最大的“痛點”。如何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是擺在張友江面前的一道“坎”。
2016年,張友江和村“兩委”多方考察、試驗,在本村發展100畝布朗李。從基地選址到果苗栽種,從技術培管到摘果上市,每一個環節張友江都親自參與。如今,布朗李長勢正旺,今年產出12000余斤,為村集體經濟直接增收11.5萬元。
張友江還和干部群眾一起制定了“山水田園、醉美竹壩”的整體發展規劃,以果蔬種植為主導產業,同時鼓勵發展各類養殖業,尋找多元化增收方式。在張友江的引導和幫助下,竹壩村群眾不等不靠、自力更生,2019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300元,全村貧困戶53戶、218人如期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