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炎

近年來,咸豐縣立足實際,狠抓人才第一資源,堅持目標導向,采他山之石,借八方之力而用之;堅持問題導向,向內挖掘,精雕細琢培育本土人才;堅持需求導向,在實踐中推動專業人才發揮作用。
借他山之“石”
2020年6月的一個中午,咸豐縣丁寨鄉灣田村村民李勝平突然倒在地上,左口角歪斜,左手腳癱瘓,言語不清。她被緊急送至縣人民醫院急診科,立即進入卒中中心綠色通道,由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魏佳軍指導的神經內科溶栓團隊快速評估患者病情,準確診斷為急性腦梗死,當即啟動治療。半小時后患者左側肌力逐漸恢復,也能清楚說話。1天之后患者已經可以下床行走。
咸豐縣的規范化卒中中心正是魏佳軍5月份來到咸豐縣人民醫院,參加湖北省“616”對口幫扶工作后參與并主導的一件“大事”,如今已為數百位患者帶去了福音。
10月23日,一個叫“心為你動”的醫療扶貧項目在咸豐縣小村鄉啟動。該項目發起人是來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專家曾彬,而他在咸豐的身份是省派“博士服務團”成員、縣人民醫院掛職副院長。
“心為你動”項目,旨在解決部分貧困戶冠心病介入診療的自付費用問題。為解決這筆費用,曾彬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多方籌集12萬元,推動項目順利啟動。
“下鄉、進村、入戶是我們這個項目的重要途徑,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去貼近群眾,幫助那些迫切需要得到幫助的冠心病貧困患者。”曾彬一語道出了項目的初衷。
這些是省級專家人才在基層工作的一個縮影。在醫療領域,醫技人才呈現“組團式”支援模式,以省“616”對口幫扶項目為例,截止2019年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先后派出72名專家支援咸豐,填補了該縣在省級繼續醫學教育、心臟支架植入術等科研和技術項目上的空白。
此外,在企業創新、產業發展等方面都活躍著專家人才的身影。在咸豐魔芋行業,就有一位名叫劉二喜的“厲害”專家。作為“三區人才”,服務咸豐5年來,他心系魔芋產業發展,幫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關,為魔芋產業發展不遺余力。
“魔芋是咸豐的特色農業之一。前些年,由于技術、市場等因素影響,產業發展嚴重受挫,急需人才技術支持。后來,在專家劉二喜的努力和幫助下,涌現了一批規模大、技術強、帶動好的魔芋專業合作社,逐步重振了咸豐魔芋產業的信心。”縣科經局分管負責人介紹。
“咸豐縣堅持目標導向,每年都組織各行業部門征集引才用才需求。今年,全縣共引進‘科技副總‘博士服務團‘三區人才等省派專家14人,東西部協作余杭區支援及鄂州市援派干部人才24人,有效發揮了專家人才的“傳幫帶”作用。”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委人才辦主任王登艷介紹。
據悉,借力省州選派專家的幫助和支持,全縣共認定創新平臺7個,其中國家級星創天地1個、校企共建中心2個、院士專家工作站2個、校企聯合創新中心1個、州級人才創新平臺1個。
琢本土之“玉”
從長遠看,無論怎樣加強外部人才支持,派來的人才總是有限的,關鍵要靠本土人才。但本土人才究竟在哪里?
咸豐縣堅持問題導向,向內挖掘本土人才。從2018年開始,采取系列措施,打出組合拳,實施“唐崖人才五百工程”“鳳凰歸巢計劃”“鄉村人才振興計劃”等項目,出臺《優秀人才選拔管理辦法》《“唐崖工匠”評選管理辦法》,評選表彰本級優秀人才37名、“唐崖工匠”24名。
在表彰的優秀人才中,楊濤就是其中之一。而現在,他是咸豐縣護航社工中心的項目負責人。近兩年,他牽頭組織實施了“三區支持計劃”“三助行動”“家庭教育巡講百村行”等多個項目,培訓社工人才80人次,組織培訓15場,為咸豐專業社工人才孵化和培育,填補了空白。
為更進一步加強各類人才的孵化培育,2020年5月,一家專注于“培訓人才、孵化人才、服務人才”的市場主體成立——咸豐縣日益勝孵化器有限責任公司。僅半年時間,先后組織了茶藝師、美容師、種養殖、導游員等培訓37期,培訓1600余人次,幫助400多人解決就業問題。
據了解,2020年以來,咸豐縣 “訂單式”培訓“土專家”等各類人才3576人,吸引返鄉創業人員468人。此外,在自我挖掘、自我培養本土人才的基礎上,還借力東西部扶貧協作、省“616”對口支援等項目,通過“傳幫帶”“師帶徒”等方式,借智培養人才。
僅東西部扶貧協作人才交流項目,近幾年,咸豐縣已選派98人到余杭學習掛職,培訓各類干部人才3268人,為咸豐本土人才進一步開闊了視野,更新了知識,啟發了思維。
用專才之“長”
人才的作用,最終應該體現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促進上。咸豐縣堅持需求導向,做到“有呼必應”,推動專才專用。
該縣分類推進專業人才下沉服務社區就是一個例子。據該縣高樂山鎮城東社區“尖刀班”調查發現,社區大部分居民缺乏急救常識,一遇緊急情況就會束手無策。居民有需求,如何對接資源?
縣委組織部駐城東社區“尖刀班”班長賀柯瑋介紹,“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報到后,有很多是來自醫院、教育等各行業技術工作者。按照分類指導原則,設置衛生、文體等服務崗位,并專門針對下沉的醫技人才,制定‘三位一體服務機制,推動深化專業人才服務社區。”
此外,該縣各社區轄區以小區為單位,黨員、群眾自發成立“紅色業委會”,小區“120”急救小分隊等自治組織,解決居民的實際需求。工作之余,他們大多時間都是下沉到社區為居民服務。在當地,居民們親切地稱他們——“有呼必應小分隊”。
哪里有“呼聲”,哪里就“回應”。“各級干部人才下沉社區后,他們在‘八小時之外積極參與小區的管理服務,積極發揮作用,引領廣大業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黨群關系更加融洽,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也隨之提高。”城東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田新光說。
人才的支撐作用,不僅體現在為民解難基層社會治理上,更體現在優化營商環境、服務工業經濟等重點工作上。
今年以來,該縣選派54名懂政策、懂經營、懂技術人員到41家重點企業開展駐企服務。組織農技人才下沉基層一線服務8000人次,組織和推薦60名農業企業管理人員參加農業產業培訓,切實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此外,該縣還創新工作思路,出臺《柔性引才實施方案》,以制度化的方式,為引進的專家人才提供住房、醫療、子女教育、評優獎勵等方面的保障,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推動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