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敏
近年來,隨縣以全省扶持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為契機,將發展村集體經濟產業作為農村黨建的突破口,凝心聚力開展“村級發展造血工程”,實現了村村有集體經濟項目、年年有集體經濟收入,村級自我保障和服務群眾能力顯著提升。
“三級同步”凝聚合力
縣委統籌抓。組建縣委副書記為組長的新型集體經濟領導小組,分管副縣長重點抓辦。縣委常委會每年組織研究集體經濟發展工作,出臺有關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工作方案,縣“四大家”領導分別包聯經濟薄弱村、空殼村等,精準指導發展集體經濟。鄉鎮直接抓。鄉鎮黨委把抓集體經濟作為對村考核的重要指標,將集體經濟收入增長與村干部績效報酬掛鉤,實行“獎優罰懶”。如新街鎮等13個鄉鎮設置“集體經濟發展獎”,對發展好的村和村干部進行物質獎勵,優先推薦發展集體經濟突出的干部為“兩代表一委員”候選人。村級具體抓。各村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探索發展資源開發型、旅游撬動型、股份合作型、勞務服務型等不同模式的集體經濟。如淮河鎮龍泉村依靠山水資源撬動“西游記漂流”“神農部落”等鄉村旅游項目,成功入選“湖北旅游名村”。
“三個借力”培植潛力
借力掃黑除惡,推進“三資”清理。借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雷霆之勢,從嚴從重打擊霸占集體田地、山場、水面的“村霸”“狠人”,全面推進“三資”清理,清理不合理、不合法承包合同2000余份并重新發包,出臺農村“三資”管理辦法。借力脫貧攻堅,傾斜資源力量。將5萬元作為貧困村脫貧出列的“硬杠杠”,統籌64個縣直部門結對幫扶150個村,選派450名干部任第一書記或幫帶隊員,幫扶發展集體經濟產業項目。借力鄉村振興,落實政策項目。實施鄉村組織振興工程,選優配強一批黨性強、善經營、會管理、帶頭發展集體經濟的“紅色頭雁”。出臺鄉村振興3年行動方案,落實財稅、土地等優惠政策,引導項目、資金、技術向集體經濟聚集。
“三個統籌”提升能力
統籌扶持資金。近3年,整合涉農財政性資金1.5億元,作為集體經濟引導資金,對通過驗收的項目每個獎補10-50萬元,作為股本金入股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參與分紅。統籌自有資金。全縣各村以股份合作、出租、發包等形式盤活集體“三資”,推動集體資源變集體資產、集體資金變入股股金、村集體變公司股東等,近3年全縣384個村共投入2個多億自有資金發展集體經濟項目。統籌社會資金。吸引大戶(公司)、村干部、農戶、貧困戶分別以資金、土地、技術或管理等方式入股,近3年累計撬動10余億元社會資本投入集體經濟。搭建農業信貸擔保平臺,為新型經營主體和集體經濟組織貸款,惠及300多家企業。
“三個聯結”激發動力
聯結村集體。村集體以集體土地、資金、資源等作為“紅色股份”入股合作社,股份一般不少于30%,如高城鎮梅子溝村以集體資金入股村食用菌合作社,村集體占股65%。聯結大戶(公司)。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吸引公司或企業管理者、返鄉成功人士、種養殖大戶入股,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發揮好大戶在市場營銷、經營管理、專業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委托他們參與集體經濟項目具體運營和日常管理,推動集體經濟項目保值增值。聯結村干部。打破思維禁錮,鼓勵村干部積極參股集體經濟項目,凡未按“村集體+大戶+村干部”模式運作的項目不予獎補。推動謀劃項目由村干部議、實施項目由村干部辦、監督項目由村干部干的模式,村干部作為股東的同時,也代表村集體對合作社財務收支、大額采購、收益分配等進行實時監管。 ? ? ? ? ? ? ? ? ? ?(作者系隨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