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連
(牡丹江市水務科學研究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農田水利建設與管理二者在水利發展中起到相互關聯、相互促進、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們往往重水利建設,輕水利管理,從而使水利工程整體效益發揮年限較短,制約了農業的快速發展。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水利基礎產業地位也在不斷提高,工程建設又迎來了高峰,如何把握時機,探索一條新時代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的途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加以重視,積極創新嘗試,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案強化水利建設與水利管理。
過去針對農田水利工程投資的渠道主要有四種:一是水利行業投資;二是國土行業的投資;三是財政部門投資;四是發改部門的投資。現在經整合水利工程投資的渠道主要有兩種:一是水利行業投資;二是農業投資。由于投資渠道不同,監管部門不同,所要求的設計深度不同,從而造成了施工質量和驗收標準也不同;由于受項目區范圍和投資年限的限制,就存在有限的耕地面積上投資很多,但發揮的效益達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現象。
由于農田水利工程建成后沒有維修和養護的費用,致使政府所轄的管理站、交由地方鄉鎮或村屯代為管理的水利工程,處于既管又不管的狀態。從而造成了有些工程當年建成,當年破壞,沒有發揮效益,造成大量的國家資金浪費。如:我們的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當中設計修建了好多砂石路,由于受耕地限制、受農民耕作習慣、受機耕機械限制,砂石路兩側均不設排水溝,致使砂石路雨天積水,農機在上面通行對路面破壞嚴重,個別地段當年修完,當年就破損,剩余地段也隨著使用年限逐漸破損,恢復到原樣,既造成國家資金浪費,又沒有發揮效益。究其原因,一是項目中沒有后期養護資金;二是地方政府也拿不出資金造成的結果;三是受益農民沒有相應意識,認為那是國家和政府的事,與其無關。
部分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前期勘察設計不夠科學,不切合實際。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點多面廣,內容寬泛,涉及千家萬戶、千渠萬田,實際情況繁雜,需求也各自不同,勘察設計往往很難面面俱到,設計不夠精準,從而在建設時,與實際情況脫節,容易造成半拉子工程,導致閑置浪費。
由于沒有統一規劃,再加上投入渠道多元化,所以造成建設標準難以統一協調,運行環節繁多,資金難以形成合力;為爭取國家資金,避免重復建設,各業主在建設內容上精挑細選,從而造成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主體缺位的情形并存,難以提高資金效益。既增加了管護成本,又造成“最后一公里”的梗阻問題。
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水利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多規合一”,形成一個市縣一本規劃、一張藍圖,解決農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一是通過“多規合一”解決工程不銜接、不協調、不統一、不執行、不管用的問題比較突出,尤其形成了無視規劃、輕蔑法規,造成各種消耗與浪費,二是“多規合一”解決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三是通過“多規合一”,創新空間規劃體制機制,重構空間規劃體系;四是通過“多規合一”解決市縣規劃自成體系、內容沖突、缺乏銜接協調等突出問題,保障市縣規劃有效實施的迫切要求;五是通過“多規合一”解決強化政府空間管控能力,實現國土空間集約、高效、可持續利用的重要舉措,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為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振興黑龍江省“黑土地”經濟,加大水利工程投入是必由之路。一是國家應增加對地方財政困難地區的投入,保證水利工程的順利實施,同時應結合地方實際制定相應的政策,保證水利工程的運行、管理、維護;二是地方也得想法增加財政的投入,來保證水利工程的建設、運行、管理、維護;三是要爭取民間資本參與,多措并舉謀劃資金,解決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資金不足的問題,特別應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增加對工程后續的維修和養護費用。
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管理維護,在農民的意識里就是國家的事、也是地方政府的事,有什么事都找政府解決,和他本人沒有任何關系的錯誤認識。為此,我們要積極應對,通過加強培訓,提高他們的意識,改變他們的想法。由于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直接受益者是農民,所以他們就有義務監管,就有義務參與維修,養護,來提高水利工程的使用年限,增加收入。
一是科學制定農田水利建設總體規劃、年度實施計劃,實施“多規合一”,使農田水利工程有效銜接,避免損失浪費。二是進一步提高項目初步設計的科學性,統一各部門的設計標準和設計精度,使其更加符合當地實情。
加強法制的宣傳和引導,提高全社會對加快水利發展和改革的任職程度,引導公眾及基地參與和支持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管理。針對有些不符合規范,工程建設內容必不可少的工程,必須依法進行設計、施工,對受耕地限制、受農民耕作習慣和耕機械限制的砂石路工程,在充分論述的基礎上,提出一套真正適合水利建設的法規法律;要細化一些重大農田水利建設的問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農田水利建設中的問題進行有效管理約束,真正做到服務于民,造福于民。
建立水利科技創興體系,增加水利科技投入,對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推廣應用,要深入調研,科學論證;對科技人才的培養,要大膽創新嘗試,積極建設和營造有利人才培養的機制和環境,建立一支適應新時代發展水利科技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