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宜男,李光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醫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150010)
盧芳教授為黑龍江省首批名中醫,第1~6批全國名老中醫藥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從醫50余年,具有豐富的中醫臨證經驗。筆者是盧芳教授第3批學術經驗繼承人,從師多年,收獲頗豐,現將盧芳教授基于“陽微陰弦”理論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的臨床經驗總結如下。
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樣病變,導致血管管腔狹窄、阻塞,引起心肌缺血、損傷、壞死的一類疾病[1]。現代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基礎為脂類物質代謝發生障礙,血管內膜受到損害,油脂類物質和糖類復合物積聚、出血,進而形成血栓,纖維組織增生,鈣類物質沉積,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并有血管中膜的逐漸鈣化和退變,動脈管壁變厚、變硬,血管管腔狹窄,最終導致各種心血管事件的發生[2]。冠心病分為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心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和猝死5種類型。心絞痛分為穩定性心絞痛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因此,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對降低冠心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冠心病屬于中醫“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疇。《傷寒雜病論》曰:“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提示胸痹的基本病機為陽微陰弦。關于陽微陰弦的含義,《難經·三難》曰“關之前者陽之動也”“關以后者陰之動也”,明言以切脈部位不同,前寸后尺分陰陽[3]。“陽微”,即寸口脈沉細,闡明上焦陽氣不足,胸陽不振;“陰弦”,即尺脈弦緊,闡明陰邪內盛,痰濁瘀血內停。胸中陽氣不振,陰邪乘于陽位,故而胸痹心痛。本病上焦陽氣不足,則無以勝邪,然胸痹心痛者,因其陰寒之邪乘上焦而為痹痛,歸納陽微為致病之本因,陰弦是邪客之象也。由此而知,“上焦心陽虛衰,陰寒上乘”“本虛標實”是胸痹的基本病機。
盧芳教授遵循“陽微陰弦”理論,總結冠心病患者多為陽氣不足,氣虛血行不暢,凝滯于脈中;陽氣虛易感寒邪,寒凝加重血瘀,水聚成痰。寒、痰、瘀加重陽氣虛衰,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氣血運行失常,臟腑功能失調,致心脈痹阻。患者臨床常見胸悶、胸痛、心悸、氣短等癥狀。《靈樞·邪客》曰:“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4]本病主證為氣虛血瘀,治療本病當遵從補虛祛實,標本同治。
盧芳教授自擬經驗方治療本病,治法為益氣通脈。藥物組成:人參、三七、水蛭、血竭、琥珀,上藥研成細粉,沖服或裝入膠囊口服,每次2 g,每日3次。若兼有心肌梗死者,加地龍;心力衰竭者,重用人參,加附子、細辛、淫羊藿。多數患者在用藥3個月左右時,胸悶、胸痛等癥狀消失,心電圖ST 段改變趨于正常。
方解:方中重用人參為君藥,以大補元氣,安神定志,補胸中不足之陽氣,氣旺則血行。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人參皂苷有提高心肌收縮力的作用。三七、水蛭為臣藥,三七活血化瘀止痛,水蛭破血逐瘀,二藥合用則瘀血祛而脈絡通,通則不痛。血竭、琥珀為佐藥,血竭活血,散心腹之瘀滯;琥珀重鎮安神,化瘀止血。全方共奏益氣養心、破血活血、散瘀定痛、行血之功。心肌梗死者,加地龍以增強活血通脈之功;有心衰者重用人參,加附子、細辛、淫羊藿鼓舞陽氣,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細辛散寒止痛,淫羊藿溫腎壯陽。
患者,女,59歲,2018年7月14日初診。主訴:胸悶、氣短、心悸3年,加重伴胸痛3 d。刻診:胸悶,氣短,心悸,胸痛,活動后加重,舌體胖大,舌質紫暗,苔薄白,脈弦。既往史:高血壓病病史,口服拜新同治療。查體:體溫36.5℃,脈搏80次/分,血壓145/90 mm Hg(1 kPa=7.5 mm Hg),面色晦暗,時有自汗。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心電軸左偏,ST段下移(Ⅱ、Ⅲ、avF),T 波倒置(Ⅱ、Ⅲ、avF、V4~V6)。西醫診斷:冠心病;高血壓病。中醫診斷:胸痹。治法:益氣通脈。方藥組成:人參片60 g,三七粉40 g,水蛭40 g,血竭20 g,琥珀20 g,上藥研成細粉裝入膠囊,每次2 g,每日3次,服藥1個月。2018年8月11日二診:患者心悸、胸痛癥狀消失,胸悶、氣短偶有發作。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心電軸左偏,T 波低平(Ⅱ、Ⅲ、av F)。守上方繼服1個月。2018年9月8日三診:癥狀及體征消失,心電圖示:竇性心律,心電軸左偏,大致正常心電圖。隨訪2個月未復發。
盧芳教授結合“陽微陰弦”理論與具體臨床實踐,將冠心病發病機制概括為氣虛血瘀,治療上提出當益氣通脈,并采用自擬經驗方治療,在臨床中取得較好的療效,值得臨床學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