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漲,張天彬,李桂賢,莫霄云
(1.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530000;2.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530000)
莫霄云,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從醫數十載,擅長運用中醫思維和傳統理論治療內科雜病,其首次將內針理論與壯醫藥線相結合,以免除患者的針刺痛苦,且療效持久穩定。本文通過臨床醫案介紹其臨床思路,以饗同道。
“黃帝內針”又簡稱“內針”,是源自《黃帝內經》中的針法,黃帝內針傳人楊真海傳講,由其傳承弟子劉力紅整理后公諸于世。內針理論注重調整人體陰陽,如《素問·生氣通天》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傷寒雜病論》曰:“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可見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而針刺具有調整陰陽的作用。《靈樞·根結》曰:“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型與氣,使神內藏。”而內針的治療總則又在于調整陰陽,其理論依據正如《素問·陰陽大象大論》云:“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其治療總則是:“左癥右治,右癥左治;上癥下治,下癥上治;同氣相求,陰陽倒換求。”可見內針之法不離陰陽,其理則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針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
此外,黃帝內針還具有以下四大特點。①安全:黃帝內針進針的范圍嚴格限定在肘、膝關節以下,除了頭部的百會、人中、承漿等穴位會用針刺外,軀干及肘膝關節以上禁針。②高效:黃帝內針的特點是進針見效,如拔刺也,如雪污也,如解結也,如決閉也,尤其是一些痛癥,基本上是針入癥消。③方便:黃帝內針用針區域限定在肘膝以下,挽起袖口即可予針刺,不需要特定的設施和場所,簡單消毒后即可以進行針刺。④實用:黃帝內針原理至深、方法至簡,其覆蓋面十分廣泛,除了一些急需外科手術治療的病證以外,人體的不適癥狀按照規范原理,基本都有解決之法。
雖然內針效果顯著,然而在臨床工作中對于一些畏針、煩躁不安不便留針及有神志問題的患者,在針刺無法實施的時候,內針又面臨著局限性。因此,莫霄云老師將內針理論與壯醫藥線結合運用于臨床,對于無法針刺且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改用壯醫點灸的方法,起到持續刺激穴位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效果。壯醫藥線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得來,由黃瑾明、黃漢儒、黃鼎堅3位教授發掘整理并加以規范,治療上采用壯醫秘方浸泡過的苧麻線,點燃后直接灼灸于患者體表穴位,從而起到疏通經絡、調整氣機的作用。藥線點灸療法所需設備為一根線和一盞燈,點灸時略有蟻咬樣灼熱感,迅速消失,患者無痛苦,易于操作且安全可靠,灸疤如粟米大小,5~7 d后自行剝落,脫落后無瘢痕,期間灸疤可持續對施灸部位進行刺激,起到持續的治療作用[1]。研究表明,壯醫藥線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血液循環及血管重構、調節免疫力、內分泌,促進神經修復等作用[2-4],對于改善各種關節疼痛、帶狀皰疹后遺癥等疾病的治療有積極的作用。由此可見,內針與藥線二者各有所長,莫霄云老師首次將內針理論與壯醫藥線結合,取長補短,運用黃帝內針理論,以壯醫藥線點灸代替針刺,在臨床上取得較好的療效。
(1)患 者,女,72 歲,2018 年7 月13 日 于 本 院 住院治療。患者胸悶,氣喘,夜間尤甚,不能平臥,坐臥不寧,徹夜難眠,偶有咳嗽,雙下肢水腫,按之如泥,納寐差,二便調,舌體胖大、質淡暗,苔水滑,脈弦而有力。既往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查心臟彩超示:左室多壁段收縮活動異常,心臟射血分數46%,主動脈瓣鈣化。入院后予以硝酸甘油持續泵入,口服利尿藥等對癥處理。患者次日夜間咳嗽加劇,胸悶氣喘難以平臥,俯仰反復,躁擾不寧,胸悶以心胸正中和左側為主,患者俯仰反復不便針刺,故選壯醫藥線點灸,遵從黃帝內針取穴原則,尋找阿是穴,患者胸悶以左側為主,故選患者右手取穴:列缺、太淵、合谷、內關、后溪。點灸須臾囑患者輕聲咳嗽,患者輕咳后,自覺喉中清爽,已無咳嗽,胸悶氣喘緩解,并可平臥,囑其導引,使患者心神寧靜,能安然入眠。6 d后灸疤自行脫落,患者已無咳嗽、心慌、胸悶等癥狀。出院前復查心臟彩超示:心臟射血分數54%,主動脈瓣鈣化。夜間可平臥入眠。
按語:患者年老體衰,心陽腎陽虧虛,陰寒內盛,至虛有盛候,故脈弦而有力,水飲內停于心胸,故為咳。查患者病位在中,咳嗽、胸悶以中部和左邊為主,遵從黃帝內針治療原則,故左病右治,故選右手,患者胸悶所在位置以任脈、太陰、陽明、厥陰為主。患者咳嗽時咽喉不適,心胸正中為任脈所過,《素問·骨空論》記載:“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可見任脈既過咽喉又過胸腹,因列缺通于任脈故取之。任脈、督脈兩經互為表里,任脈為陰,督脈為陽,依照陰陽倒換原則故取后溪,以達從陰引陽之妙。心胸部位在中焦,任脈旁開2寸、4寸分別為太陰、陽明所過,故選太淵、合谷,按內針理論心胸為中焦,太淵、合谷為上焦,中焦相對于上為下焦,取下病上治之意,且二經一陰一陽,互為表里,又起到調氣和血之功。諸穴合用,故其效立現。
(2)患者,男,58 歲,2018 年3 月26 日 初 診。患者頭痛10余年,左側頭痛,疼痛以左側額骨部為主,寬約3 cm,至后枕骨部,痛不可觸,平日無法梳頭,每日睡覺只能頭靠右側臥,方能入眠,眠中不慎觸及左側患處,即可痛醒,服用鹽酸曲馬多等止痛藥物無效。患者來診時,體態消瘦,面色潮紅,語聲洪亮,自訴因工作原因,性格急躁易怒,惱怒時頭部脹痛益甚,視物模糊,納尚可,寐差,二便調,舌紅苔少,雙脈脈硬。既往有高血壓病10 余年,未規律服藥,曾多次查頭顱CT、MRI未見異常。來診時測血壓:158/94 mm Hg(1 kPa=7.5 mm Hg)。因患者癥狀在左側,故選用右手,查患者癥狀所處位置以少陽為主,少量部位在太陽,故尋阿是穴于少陽,按及中渚穴時,患者訴酸麻痛甚,按壓時患者訴痛已減半,囑患者輕撫患處,患者隨即可輕撫之,正予進針之時,患者見針,面露恐懼之色,不便針刺,故選壯醫藥線點灸,點灸須臾,患者訴疼痛大減,撫之已不痛,囑患者調暢情志。1 個月后電話隨訪,患者訴7 d后灸疤消失,復測血壓:144/85 mm Hg。
按語:《素問·本病論》云:“人或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也。”患者性格急躁易怒,怒則氣上,氣血上逆而不下,郁于頭部聚于少陽,使人頭痛腦響。怒氣久郁,則肝血受損,肝血受損,無法濡養于目,故患者視物不清。《難經·六十八難》曰:“輸主體重節痛,中渚為手少陽之輸,手少陽脈上貫肘,循外上肩,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查患者頭痛部位為足少陽膽經所過,按照黃帝內針理論患者病在上焦,故取之于上,尋阿是穴于手少陽,按及中渚穴附近時,患者疼痛減半,正如《千金方》云:“凡病皆由血氣瘀滯不得宣通,針以開導之。”現代研究表明,針刺對腦血管舒張及收縮有雙向調節作用[5]。但患者畏針不便針刺,故選壯醫藥線點灸,以達疏通經絡、調暢氣血、平衡陰陽之功,陰陽平和,氣血調暢,則疼痛自止,病痛速去。
內針理論可謂大道至簡,療效顯著,然而對于一些無法針刺的患者,壯醫藥線點灸具有疼痛輕、療效持久的特點,有其獨特優勢。在臨床工作中,可將二者相結合,遵從黃帝內針治療原則,規范壯醫藥線點灸手法,將之巧妙地運用于臨床,必能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