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少航,劉彩林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針灸醫院,山西 太原030006)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又稱為“蛇丹愈后痛”,主要分為內、外兩個致病因素,外因為濕熱邪毒蟄伏脈中,內因為素體虧虛、正氣不固。機體氣血陰陽虧虛,加之外邪侵襲,則脈絡虛損無力恢復,治療需要兼顧內外、標本同治。西醫認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由潛伏的皰疹病毒復發所致,多發于中老年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發病率隨著年齡的上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1],可能與機體免疫力下降有關。西醫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主要以抗病毒、止痛及營養神經等藥物對癥治療,治療費用較高,雖然有一定療效,但可能影響肝腎功能。因此,尋找更安全、高效的治療方案尤為重要。筆者采用鋪棉灸配合梅花針叩刺拔罐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1例,療效良好,現報道如下。
患者,男,72歲,2019年5月20日初診。主訴:左側胸背部疼痛伴乏力1年余,加重半個月。患者自述于1年前勞累后出現左側胸背部疼痛,伴全身乏力,漸漸出現紅色米粒樣大小的丘疹,丘疹逐漸增多、變大融合成片,經當地醫院診斷為“帶狀皰疹”,予以抗病毒、營養神經等藥物對癥治療。患者皰疹消退后出院,仍感左側胸背部間斷疼痛及乏力,后輾轉于多家醫院進行針刺、中藥外敷、中藥口服等治療,疼痛及乏力感稍有緩解。半個月前患者左側胸背部疼痛加重,疼痛不能觸衣,遂于我院就診。刻下癥:精神差,食欲減退,全身乏力,左側前胸部及后背部疼痛,疼痛影響睡眠,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為7 分,局部皮膚暗紅,無破潰,痛覺敏感,皮損未超過正中線,口苦,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質紫暗,苔白,脈弦細澀。西醫診斷: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中醫病機:患者初發皰疹,雖經及時診治但處理不當,余毒未盡,藏于皮里膜間,阻滯脈絡,以致氣滯血瘀。治療原則:瀉毒祛瘀,通經活絡。治療方法:①鋪棉灸。囑患者取右側臥位,暴露病變阿是穴及同側夾脊穴,以75%乙醇酒精常規消毒,待酒精揮發后,將與皮損面積相同的優質脫脂棉均勻平鋪于患處點燃,待其充分燃燒后清除皮膚上的灰燼,每穴重復操作3~5次,每日1次。②梅花針叩刺拔罐。先在鋪棉灸治療區域常規消毒,后用梅花針以中等力度均勻叩刺患處皮膚,叩刺頻率約每分鐘100次,以局部輕微出血為度,然后以大小合適的火罐在叩刺出血部位進行拔罐,留罐時間為10 min。術后清除瘀血,常規消毒皮膚,防止傷口感染。每隔1 d治療1次,10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自覺疼痛明顯改善,VAS評分為3分,無乏力,精神好轉,納眠可,二便正常,1個月后電話隨訪無復發。
按語:《傷寒雜病論》曰:“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本案患者發病1年余,為久病余邪未盡,伏而發之,阻滯經絡,加之患者素體虛弱,血脈運行不暢,毒邪積聚不散,故難以除之。因病發痛甚,其治療方案應著眼于祛邪與扶正,以祛邪為要。
鋪棉灸為中醫灸法范疇,其功效為開門散邪,借火助陽,以熱引熱,解毒鎮痛,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升高局部皮膚溫度,促進體表血液循環,消除水腫及炎癥,加速皰疹結痂,促進神經修復有關[2]。鋪棉灸有別于普通灸法,其火力迅猛而短暫,不留瘢痕,不傷皮膚,適用于全身體表皮膚,灸后僅皮膚潮紅,輕微疼痛,過后皮膚恢復如初,相對比較安全。
梅花針由九針之镵針演變而來,具有刺皮不刺肉的特點,其通過叩刺夾脊穴與病變部位達到疏通局部氣血、激發經絡功能的目的。華佗夾脊穴在督脈與膀胱經之間,與這二經關系較為密切,調控相應的經氣及臟腑功能,疏通瘀滯,調動全身陽氣,增強正氣以祛邪外出。研究表明,針刺夾脊穴主要通過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原癌基因、凋亡基因表達、疼痛信號轉導通路、舒張血管等實現針刺鎮痛的效果[3]。常規梅花針叩刺出血量較少,難以達到祛邪之力,加火罐能增強療效。火罐通過負壓吸引,增加局部排血量,改善局部微循環障礙及血流變異常狀態,加快血液中疼痛因子及炎性介質的代謝。《針灸大成》言:“蓋針砭所以通經脈,均氣血,蠲邪扶正。”總結了刺血療法的機制。
本案例治療順序先給予鋪棉灸治療,后給予梅花針叩刺拔罐治療,意在以鋪棉灸鼓舞正氣,祛邪外達于肌表,邪聚而不散,后以梅花針叩刺給邪以出路,邪祛則正安,疼痛自然得到緩解。筆者導師劉彩林老師在鋪棉灸臨床研究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其認為鋪棉灸技術要點在于叩刺的手法操作及薄棉片的制作。梅花針叩刺手法要求力度適中,輕則無法達到破皮出血的效果,重則患者疼痛難忍,甚至因皮膚皮損范圍過大而誘發感染。在皮損部叩刺要以痛點為中心,由內向外擴展;而夾脊穴叩診則以病變同側夾脊穴為主,叩刺要求沿著皰疹受損部位相應神經節段區域為主。鋪棉灸的棉片制作要求使用優質脫脂棉,將其制作成大小適中、厚薄均勻的棉片,否則火力過猛易燙傷患者。
綜上所述,鋪棉灸配合梅花針叩刺拔罐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具有綠色、安全、可靠的特點,患者易于接受,適用于各種體質及年齡段患者。此療法的作用機制研究尚不明確,應繼續進行其治療機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