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毅飛,周艷麗,高 凱,袁士鑫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
患者,男,33歲,2018年2月18日初診。現病史:患者于2018年1月下旬(2 d前)因過度飲酒出現小腿外側不適,局部微紅,次日紅腫范圍增大,伴有熱感,疼痛難行。于當地社區醫院診斷為“丹毒”,用頭孢類抗生素治療1周后紅腫消退,疼痛消失,患者自述已痊愈。2018年2月上旬患者連續數日食用火鍋、飲酒后再次出現小腿紅腫疼痛。于當地社區醫院繼續用抗生素治療1周,治療后紅腫不減,反而局部皮膚發熱,疼痛加重,難以行走,遂到筆者處治療。刻診:患肢小腿脛前中上部皮膚紅腫,觸之有燙手感,疼痛劇烈,體溫38℃,精神較差,痛苦面容,小便短赤,大便正常,舌紅,苔黃厚膩,脈滑偏數。中醫診斷:丹毒。證型:濕毒蘊結證。治以疏通經絡,清熱利濕解毒。治療方案:①圍刺局部腫大部位,行常規針刺,選用0.30 mm×40 mm 一次性針灸針,針刺深度20~30 mm,瀉法,快速針刺不留針。②刺絡放血:在紅腫部位用20 m L 一次性注射器針頭快速針刺8~15針,用5號火罐快速吸附放血,放血量10~20 m L。③蒜泥貼敷:用新鮮多汁的獨蒜搗碎成蒜泥,貼敷20 min。治療1次,局部紅腫消退,稍有疼痛,隔日繼續針刺放血治療,治療后紅腫消退,疼痛消失,痊愈后未再治療。2018年5月10日,患者連續飲酒15 d,小腿外側再次出現紅腫不適,皮膚紅腫有熱感,疼痛不明顯,較前幾次癥狀減輕。按照前法進行圍刺放血治療,治療1次后不適癥狀消失,囑咐患者要注意飲食,少食辛辣,戒煙戒酒。隨訪12個月未再發作。
按語:本病屬中醫“丹毒”范疇。《黃帝內經》云:“少陽司天,客勝則丹疹外發,及為丹熛瘡瘍。”《外科大成》中將下肢丹毒稱為“腿游風”。下肢丹毒在臨床中最多見,具有游走性、反復性的特點。中醫認為,丹毒的形成主要是因外感邪毒侵入皮膚肌肉,隨經絡而停留體內,痰濕瘀滯經絡,氣血流通不暢,導致瘀毒互結,疼痛難忍。患者素體肥胖,喜食肥甘辛辣之品,平時喜飲酒,飲食不節。舌紅,苔黃厚膩,皮膚發紅發熱,此乃濕熱夾雜、毒熱盛行之候,診斷為實熱證。《黃帝內經》提到“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故治療上予快刺不留針,首選圍刺法,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功效,能夠截斷疾病的蔓延。丹毒主要是由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局部淋巴血管及其周圍皮膚組織的急性炎癥反應[1]。刺絡放血法主要是在皮膚淺表組織刺破絡脈使其出血的方法。刺絡拔罐法是在刺絡使其出血的基礎上,再給予拔罐治療,通過罐內負壓促使瘀毒排出。刺絡放血法具有行氣、活血通絡、祛瘀生新、除濕排毒的功效;拔罐具有清熱利濕、疏通氣血、祛瘀解毒的作用[2]。在紅腫發熱疼痛明顯部位,通過針刺手法刺破局部相應的毛細血管和淋巴血管,使感染病毒的血液和組織液排出體外[3],加快局部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4]。獨蒜具有拔毒消腫、清熱利濕的作用,可促進疾病好轉。本例患者屬于痰濕體質,平時飲食不節,毒瘀體內,濕熱下注,導致丹毒反復發作。西醫首次使用抗生素有一定效果,長期使用后機體產生耐藥性,故再次使用效果不佳,采用針刺治療可促進機體局部應激反應,縮短病程,臨床療效顯著。